悄悄发生的用人变化:清华vs北大
从隔壁论杨振宁、熊向晖想到的,插一个有趣的话题,历来无论KMT还是中共都最重用清华生,北大生都是门帘而已,但习近平这个清华生却偏偏最重用北大生,若从形而上下思辨角度看,很有趣,也许代表着一种悄然发生中的历史大动向,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是什么“定于一尊”,我却看到了当代中共对和而不同的求异思维的渴求,因为向来北大对于现代中国历届政府,都是敢于逆鳞著称的,我是见微知著,一家之言。
从隔壁论杨振宁、熊向晖想到的,插一个有趣的话题,历来无论KMT还是中共都最重用清华生,北大生都是门帘而已,但习近平这个清华生却偏偏最重用北大生,若从形而上下思辨角度看,很有趣,也许代表着一种悄然发生中的历史大动向,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是什么“定于一尊”,我却看到了当代中共对和而不同的求异思维的渴求,因为向来北大对于现代中国历届政府,都是敢于逆鳞著称的,我是见微知著,一家之言。
会首先排除“定于一尊”。
入常的跳板。
Like I said, I choose to trust Xi.
王孟源 of Taiwan once said Xi is likely the only individual in today's world that had the potential to work with the non-western world as to end the west's global colonial power framework. I agree to this observation. Not that Xi is that unusual an Individual, but that he is the only one available in the right place and the right time. It should be good enough if he is sufficiently talented, persistent, broad-minded, firm, honest and sincere. It is in fact better that he isn't an singular character like Sun or Mao, or Bruce Lee, that way it will be less likely that he will suffer inflated ego when success finally arrives.
作為文學城城主,吾再次領全城城民遥祝習同志成功 .
我只知道李鸿忠是知青出身,没什么正经学历,我们辽宁人,我插队的时候他已是大队书记。
时期,清华北大有什么不同不去论,大陆解放后,这两所大学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今年中国广电强推“谍战片”年,就是配合现在中国根据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强调隐蔽战线斗争,最近大火的谍战片“追风者”主角是隐蔽战线上的红色金融家师徒2人,原型是冀朝铸,曹菊如(这俩是中国人民银行创建者)以及陈云、顾准。特别有意思的是,陈云与顾准都是中共金融与经济学天才,少年成名的那种,但陈云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奠基大佬,顾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大佬,所以,看这部戏,我可以咂摸出习近平班子在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大政方针走向了。
我完全理解前辈人的情怀。但踏踏实实地做人更需要以情怀之心去感受【天地之理】。这与赶时髦无关;而与深刻了解自己紧密相连。否则不会有完整的心。至于现在班子的用人之道,已经不抱有希望。一个什么事都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是很难发现人才的。当将权力集中于自己,他身边只会有马屁鬼。他现在最困难的是:如何给AI指明方向?使得AI能与他特色的主义一致。因为AI没有立场,只讲中庸之道。
你是个富有艺术感的人。艺术真谛在于让人【走入感觉】,而不是【走入思想】;否则不会是好作品。而【走入感觉】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送你一首诗吧。
将意若觉
君不见,意之顺兮方谓术;花落惟堪金秋色,风长远舟踏波帆,朝绪栖暮禅。
君不见,意之润兮方谓艺;石承水漫消涩尽,山载雾流芳霞漫,残阳依峰峦。
君不见,意之力兮方谓志;虎跳流中轻舟迈,神女峰下纤夫酣,冷霜皓月晚。
君不见,意之柔兮方谓情;弦幽音遥风解语,馨素声弥寂若婉,言痴诉却难。
君不见,意之融兮方谓德;和田温润素为安,青田韵透默为兰,契真落燕然。
君不见,意之然兮方谓道;水穷云起空念远,行草流魂伊自展,兰蕙深幽湛。
术苑艺尤现,志存情生远。
安如修竹谁复语,湛若霜月知何年。
落花,飞燕;皆似漠然心动那瞬间。
作者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古人探索着如何使其摆脱具体形像的束缚,从而走向精神的深远。琴棋书画,及各种艺术均是如此。正是这些探索,赋予中华文明在精神领域里的厚重。儒释道更在此集大成。西方哲学家叔本华也关注到“意”,但却在此陷入负面的一边。他认为人无法摆脱“意欲”的控制,从而陷入悲观主义。然而,从更广阔的哲学视野来看,如果有一种行为最能引发人类堕落的话,那么它一定也是最能促使人精神觉醒的方式。精神仅存在于从整体去感受生命之中。当我们只停留在意之“识”的一域,那精神己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