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躺平与上进自毁之间,如何把握教育的分寸?
“拼尽全力,接受自己。”当然是个很好的境界。
但咋灌输,既不因生硬而逆反,也不因呆板而无效?
言传身教当然最好,但父母远非完美,给不了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天天演戏天天哄?自己累,娃也会识破。
咋整?
“拼尽全力,接受自己。”当然是个很好的境界。
但咋灌输,既不因生硬而逆反,也不因呆板而无效?
言传身教当然最好,但父母远非完美,给不了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天天演戏天天哄?自己累,娃也会识破。
咋整?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如此反复,不断加强这个思维
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接受过普通人的日子就好。
多来几次,娃就知道自己如何分析思考了。过一阵子再来一起分析复盘一次,会发现当时所谓的失败对现在真的毫无影响,反复强调成功的路径多如牛毛,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此路不通换一条即可。如此反复分析与复盘,好的乐观的思维方式就能建立。
自推的老二经常被我说,不要逼自己太狠,拿A没有晚上早点睡觉重要。差不多就行了,州大也很好。
不知道有这么个拖后腿的妈,娃怎么想。
差不多“中庸”就行了吧
勇敢的人突破,迎接
满足的人沉浸,安乐
我属于个人能力非常有限的那款,算是努力却各方面很平庸。工作和生活中碰得到举重若轻的人们,也可以碰到接受自我局限性的人们,说完全不羡慕其中一款,那是自欺欺人
举重若轻--实在没这能力。安乐--倒是想可惜穷人家没这资本。那就这样吧
每个人选定自己的路,只能管自己的路。孩子的路,他自己选
总是跟大家反着来
跟同龄知心好友之间的友谊,反正孩子要觉得“真正”的自己被“看见”被在意,而不是外在的成绩
要求上进的话,家长也不用说多余的,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随时准备耳朵倾听,我们一直跟儿子说也就上学这几年生活无聊枯燥。
留些余地,不要轻易挑战自我极限。孩子们还年轻,一般并不太能真正领会山外有山的涵义。
有的需要加一点码,鼓励再往前多做一点
有的需要减一点码,“差不多了,够好了!”,提醒钻牛角尖
要写的话,可能需要好几天,也写不清
但是有些是可以学的
比如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做什么,多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形成
比如跟娃如何交谈,一个意思,不同说法,结果差别不小,家长要学习一下同孩子交流的方式
比如assertive communication
还有如何一步步对孩子放手
。。。
我儿子兴趣爱好广,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当然他学习能力强,学校的各种专业课都能应对自如,这样他就有机会认识各专业最聪明的学生,也能和老师深入交流,见到的各种成功事例都能影响到他的决择。
表面上看他一直在变化,但主线会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工资高,工作稳定,入门难一点但工作好找的。
计算机入门要求低,但高工资的工作现在不好找,商找工作不难,但工作强度大,工作轻松的收入低,也没有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会最终选读法学院的部分原因。
如果CS的市场还和前几年一样,他也许会和他师姐一样在亚马逊上班。但job market 总体不好,读法学院成了最好的选择(他朋友哥哥去年上法学院,今年夏天intern挣了五万块,我儿子知道后当场就决定要学法)。当然综合实力是第一位的,他计算机读了二年就能毕业了,准备法学院也只化了半年时间。如果能力或实力不够,则要化大力气,计算机要多刷题,考LSAT要准备多年时间来练习和提高,读医也一样,有些人毕业后就申请成功,有些要GAP 一至二年。当然只要有目标并能按计划去做,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位的。
小孩子躺平主要是没有交到好的朋友,或朋友都没有自驱力,要把酒肉朋友和学习朋友区别开来,二种都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