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和国内80后\'IT男\'聊历史
来信1
.........
不过我有个感觉,民族的性格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过去与未来,而民族性格是怎么产生和改变的,也是值得玩味的话题,历代都奉孔孟之道为治世经典,而儒学的本义又多经篡改,对民族国家的影响不可不察。
另一方面,民族性格也跟国家地理特征有关系,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养成了中国人保守的心态,遇到灾难也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而邻居日本人就是典型的岛国民族性格,充满危机感,四面环海,随时地震,没有地方逃,只有全体高度自律才能活下来。
对比两个民族,从清末维新和幕末维新就可见一斑。
..........
很高兴能和你探讨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对比,我对两种进程也有一定看法,中国的保守心态不光体现在农民阶层身上,士大夫精英阶层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保守心态,所谓天朝上国就是这种心态的直接表现,旧时代中国的典型特征就是对外部文明极端敌视,对技术改良的忽视,当然还包括对人性的压迫,其中尤以朱熹的理学为最。关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我记得国富论里面有相关介绍和研究,可惜当时没有仔细研究,以后还要补上这一课。
日本在幕末时代和中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双方都有过闭关锁国的历史,都有类似的社会组织结构。但是从文化方面来说,日本一部分地区接受了王阳明的心学学说,这个学说强调的知行合一,与武士阶层的行动力又形成了呼应,最终在中日双方的改革历程中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点你说的很对。
还有就是两个类似的改革,但是又具有不同,日本萨摩长洲等藩长期接受尊皇学说,在黑船来航事件后,坚决的提出尊皇攘夷论调,希望以天皇为主导来进行维新;而将军为首的幕府阶层其实也不排斥维新改革,而且也有实际的行动。双方斗争的更大动机其实是改革的主导权,也就是日后国家的领导权。后期的西南战争,则是武士阶层对失去地位不满的表现,窃以为当时中国如果立宪改革,一样有一场西南战争。
至于中国,康有为读了两本书就去卖弄,我甚至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立宪精神,就像我同学说的,当年在北京鼓吹GC主义的那帮人,有没有搞懂GC主义到底是什么。
而当时的中国上层统治者,不过也是把维新当做一个稳固统治的工具而已,技术可以改良,宪政是万万不能立的,再说如果真的改革了,封疆大吏们能不能答应,有没有企图也都是不确定因素。
所以随后的辛亥革命,就是抱着打破重建的意识而来,其中也包含民族主义色彩。
关于辛亥革命,我发现现在国内有两种论调,有人认为中国大可不必进行辛亥革命,革命造成了太多流血,只需改良君主立宪,他们的论据是当时清政府也在着手做这个事情。并且对孙中山的人品,动机进行质疑,甚至翻出孙中山卖国的证据。
本人认为将希望寄托于清政府的自我改良无异于与虎谋皮,中国长期没有民主的萌芽,没有自下而上的反思,又怎能指望既得利益者的自我改良呢。
而辛亥爆发的必然性,则来源于新旧社会接触的激烈碰撞,民族矛盾的尖刻对立,可能是无法避免的结果。
关于这段历史,希望X哥谈谈看法,可能我的见解不太客观准确。
……
有机会的话可以讨论一下中国的宗教(老外好像把儒学也看做是中国的宗教吧?),
我同学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中国的人拜佛烧香,供奉香火,其实是一种契约精神,向神佛缴纳保护费,换得神佛的平安保佑,是一种很务实的买卖。
而我也有过一个比较有趣的想法,如果中国人信仰的宗教更极端更狂热,全民至上而下都有十字军的意识,那么在过往的岁月中,面对外族入侵,
会不会少了很多叛徒和逃亡者,而造成截然不同的历史呢。呵呵,算是比较奇怪的想法吧。
再次感谢你抽出宝贵时间 回信,请代我问候您的家人。
祝好
XXX
==========================================================================================
复信-1
你提到的问题,都是我这些年里一直在读书过程中思考的,所以也很高兴有机会整理一下,和你探讨。
1. 日本。是的,中国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深,明亡以后,王阳明的思想基本不再有影响,因为大家认为王阳明及其后学就是明亡的原因,但王阳明的学说在日本对武士,对维新却起了意想不到的解放作用,意味它强调行动和心力的一面。清朝两条线并行,一是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意识形态,二是大量学者从事繁琐的考证,都不是王阳明这路的。另外,日本历史上极少建立起中国那样的长期连续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军事封建制度,类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制度虽然看似比大一统落后,但反而让地方独立自主发展,在近代反而占优势,这是中日在政治结构上迥异的方面。
2. 关于辛亥革命。这一点我一定要说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国内一直有这种我所称的“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的观点,我是完全反对的,十几年前就开始考虑,读孙中山的书,也读康有为,到现在仍然觉得,如你所说,“寄托于清政府的自我改良无异于与虎谋皮”,辛亥革命不仅是现实中基本不可避免--这又要日本对比一下,日本天皇是有神性的,他的世系连姓都没有,可以超越世俗政治,但清统治者是一个武力征服的异族,它不具备超越性,无法永久代表中国,最终总有一天在改朝换代的逻辑中失去天命,同时在汉民族民族主义兴起的情况下被抛弃。推翻帝制的确是一个自秦始皇以来一个划时代的突破,这还得要说孙中山。对孙中山的批判和最近对袁世凯的重新评价我都注意到,也不完全反对,但我总以为,看待这样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人物,还是要看他长远的贡献。就像美国那些建国国父,写了一堆文件,就成为后世的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哪怕社会再不完美,他自己也未必完美,但精神标高已经为后世树立了,这是他们真正的贡献。孙中山从实际能力和权力来说,当然不如袁世凯,我也不否认袁世凯作为能臣也好,总统也好的能力,这一点需要重新评价,但归根结底,不论孙中山的人品有什么缺陷(袁的人品就更等而下之了),他所阐述的关于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大方向,可以说是中国终结帝制以后唯一符合现代潮流又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和道路。
3. 宗教。我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比较喜欢了解不同的信仰和宗教及影响。中国人本质是一个世俗,缺少超越性体验和追求的民族,要中国人为信仰变得狂热,基本不可能。佛教影响很大,但它基本上是很平和,内向的,实际效果也可以说等同于换取某种保护和安慰,调节人的伦理和行为,比如不要过度贪婪什么的。
不知道说得对不对了:)
=================================================================================
来信-2
关于您说的第一点,我觉得军事封建制度,对同一民族文化下的国家形态,即有益处也有坏处,益处在于参与者都能感受到危机意识,会全力让本方实力变得强大,思想上不会过于保守,(比如日本人浓墨重彩的战国时代,我一直戏称为乡长战争),同时这种制度也有利于民主的萌芽(可以参考欧洲的民主进程)。坏处的话也很显而易见,政令不通,经济壁垒,而且有着极高的内战风险性,尤其是放在东亚民族的大一统情结下。
还有就是为什么要说王阳明学说是明亡原因呢?我对明朝灭亡的主要看法是运气不好~ 发一段以前写给朋友的留言,请指正(写的有点装神弄鬼,一些重要原因也没提及,见笑了。朋友写的原文也很有意思,你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征得他同意发给你看看):
谶曰:马跳北阙 犬敖西方 八九数尽 日月无光
颂曰:
杨花落尽李花残 五色旗分自北来
太息金陵王气尽 一枝春色占长安
大明衰亡是大势,不是 崇祯能改变的。其实党争腐败边境民变历朝都有,大明衰亡的最核心问题是优待士绅这个制度,士绅不纳税,在江南等农业区,依靠这个政策士绅阶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不事粮食生产。偏偏明末又悲催的遇到了小冰河期,农业崩溃,闯王献忠之流登场,直接引发三桂团伙事件。诸多因素,实乃天亡大明
关于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感谢你的解答,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功过还是要看长期精神影响性。我一直认为孙中山的理念是很先进的,可惜革命没有成功,校长志大才疏,不是兄弟无能,而是敌军狡猾。
对于美国开国领袖们的一些思想精神,我也是非常欣赏的。由此想到《论自由》、伏尔泰、卢梭,不禁让人叹息,中华大地对于近代文明的贡献真的是太少了。
某人说翻看中国历史书,只看到吃人二字,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之辈,却总做男盗女娼之事?为何一个满腹经纶的所谓才子,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芒还不及目不识丁的老太。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最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读的什么书,治国平天下的圣贤之书,忠君, 事主, 先天下之忧,忠了谁的君?事了哪个主?忧了谁家的天下?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套理论的核心价值就是利己主义。我对儒学批判的著作研读不多,只能谈点直观感受,也不敢说这套理论的无用。
“要中国人为信仰变得狂热,基本不可能”,关于这点,换个角度来说,集体信仰狂热在几十年前就发生过,我们或许可以视这种信仰与宗教有一定相似性。都是神化领袖的无比正确性,路线的无比先进性,敌对者的万分危险性,与某些激进的宗教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个问题还想请教一下,不知道国外学术界是如何评价张学良其人?相关讨论在国内还属于比较禁忌的话题。
=================================================================================
复信-2
你说的日本制度不错,而历史往往是吊诡的。古代中国的大一统肯定更先进,但日本制度的两重性在于它一方面造成壁垒,一方面容许不同的藩有很大自主权,并加入相互间经济技术的竞争,反而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当然明治维新的目标是要重新统一和整合的,但这时候这些藩的经济和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再整合又不是退回古代意义上的大一统,而是一种半现代或准现代宪政基础,民族主义,准现代教育上的再整合。这使得现代日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还有一点是我一直觉得重要的: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文化传统没有暴力革命的理论和传统,民族内部没有撕裂,德川幕府几百年,政治基本是稳定的,而中国则不断陷入自身的内部厮杀和革命,这些也是不利的。
清初学者常常把王阳明学说看成是明亡的根本原因,大概因为所谓王学末流只知道空谈,拿不出实际的方案。但我说的只是清初学者有这一观念这个事实,不是判断他们正确与否。我自己觉得算是一种迁怒吧,因为中国的朝代更替在没有王阳明的时候还是一样进行,明亡的原因和过去的朝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同。你的朋友所说的士绅不纳税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也只是其中之一,或许还并不特别关键,不过我没有很深的研究。
我以前对儒家文化也非常批判,感觉跟你说的差不多,这几年有点缓和吧。
文革的狂热信仰,我觉得效用远不如真正的宗教狂热,因为它只是一种依赖某一个魅力领袖的短暂催眠,根本无法持久。事实上,在林彪事件以后,发自内心的毛崇拜基本就结束了,也就是说,并不超过五年。另外的一个吊诡是,毛泽东极为独特,一方面他制造个人崇拜(作为政治人物权术的一面),一方面他其实在号召怀疑和批判(作为五四青年和思想家的一面),后一点和所有宗教都是不同的,但怀疑和批判的能量一旦释放出来,最终也延伸到了毛泽东自己的身上,毛泽东反过来又打击这些有独立思想的人,因为独立思想危及他的统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包括红卫兵后来成为赞同思想解放和改革的人,这里的内在逻辑是连贯的。
张学良的独特作用,在国内肯定容易引起很多争论,因为跟现实问题和当下心态容易结合。从国外纯粹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似乎学者对他的研究兴趣并不特别大,我没有看到一本英文关于他的专门研究,除了唐德刚的口述采访。我自己,觉得他就是个当时的太子党加花花公子,也还是爱国的,但年轻冲动了,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复杂,值得深究的。
来信-3
你对日本近代史的研究颇为深入呀,个人感觉日本真的是运气太好了,蒙古征服的年代他们有台风保佑,中华文明鼎盛时又对他们没有过多侵略性。而日本在历史中展现的强烈对外侵略性让我一直很疑惑,民族危机感真的有这么强烈吗?以前读过《菊与刀》,也浅读过司马辽太郎。对日本的文化,最惊叹的是他们对完美的强烈追求,日本人常以樱花自比,追求在最绚烂时凋零的美丽,例如赤穗浪士的复仇,当他们完成复仇后,幕府本有意赦免,而亲王还是天皇说,他们要是活着,恐怕以后做了坏事就玷污了如此忠义之名,不如现在就把他们杀了吧。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对于自己道义的坚持,哪怕是错的,只要贯彻到死,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这一点从电影<壬生义士传>可以看出,主角作为理论上保守反动的一派,却以贯彻自己的忠义之道赢得了同僚故主的尊敬。
有时候不禁会想,这是一个追求自我毁灭的民族吗?个人感觉,这个民族擅长学习,却不擅长反思。
见解可能有些偏颇,很高兴能与X兄共同探讨一下。
明朝是个有趣的时代,朱元璋家族基因都有神经病倾向也是现今众人喜欢调侃的方向。不过那个大时代的壮丽背景很是让人神往,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冷热兵器交替,新的经济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美丽的背后,却是殖民主义给原住民带来的深切苦难。窃以为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是对财富和利益的直接追求,科技发展只是这种动力的辅助手段,而在物质基础达到丰富的程度时,必然会有要求平等公正的精神产生,从而促进文明的整体进步。如果一个文明有着高居前列的经济指数,对内却高压专制,忽视公民的基本权利,那么依然可以视这个文明为野蛮黑暗的。
Mao时代那场运动,不光是对个体的直接消灭,对文化的破坏也是无法挽回的,虽然国内很少提,但也从侧面了解到一些,比如有外国人指出当时天朝实际是消灭过宗教的。
对于mao其人,借用一句国外的评价,不知道 合不合适: 伟大的军事家 杰出的政治家 残酷的专制者。(某些用词比较隐讳,天朝环境,还望理解)
至于张大帅其人,感谢你发来的文章,感觉评价的比较中肯。个人认为不管其糊涂也好,求治心切也好,终究直接参与了历史,必定是日后国人逃不开的话题。且不论其他功过,单凭其在其位不谋其政,恋权误国的表现来看,是足以切腹谢罪的,终究要被钉在耻辱柱上。
========================================================================
复信-3
呵,说不上对日本很有研究,但是关于日本的历史,社会心理学,思想史等等都读过一点。
日本和中国很多方面都很不一样。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比日本要深。日本其实更多可能是一种太平洋岛民文化。上次讲的中央集权,日本天皇在明治维新以前除了宗教象征意义以外,没有任何政治权力,有一阵子天皇还特别穷。那么在天皇和后来的幕府将军之间实际上分治—一个管象征的权力,一个负责实际管理,而中国皇帝是把这二者集于一身,明朝以后更加厉害,但明朝皇帝又没几个能干的,“权”和“能”就彻底分裂了。
我们前面讲的对于日本都是比较正面和积极,但我并不觉得他们什么都好。第一,日本人没有原创性,他们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就国民性格来说,日本人肯定是比中国人细致,中国的国民性格可能更多农耕社会加游牧民族的粗疏,但是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创的东西,这一点中国人是不能妄自菲薄的。中国文明在一种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就在先秦时代发展出非常高度发达的文字,哲学,古代制度,史学,一个完整独立的系统,在秦始皇时代就实现了日本在19世纪才实现的统一。隋朝终结贵族制,采用文官考试科举制,唐朝创造六部,这些都是非常先进的。到明朝,整个文明基本开始衰落了,郑和的船队也是世界上最庞大技术最好的。我在美国给学生讲中国历史,也感觉近代很憋屈,古代的确很值得骄傲,也值得研究。这不是唱什么高调了,确实如此,我们有值得骄傲的。这样一个骄傲又顽固的文明,要现代转型,肯定比日本要难,但也征服不了;第二,日本人希望被接纳,所以要学习,要加入,中国人则是影响别人,自己却慢慢固步自封;第三,日本人喜欢服从,强调主从关系,但有时候就是没脑子的。谁强大,地位高就服从谁,人变得象机器。中国人,我觉得不是没有头脑和心灵的机器,问题是头脑太灵活了一点,呵呵。第四,中国人还是重情。很多美国人都感觉,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流的,对人非常亲切,但过了就忘,不会有长久的友情,而中国人不同,不熟悉的人之间很粗鲁,很别扭,一旦熟悉了,什么都可以给你,一辈子都不会忘。当然,我也有大学时代结识的日本朋友,现在还联系的,人很好,但总体上,大家都是这种印象。第五,中国人我觉得还是有“仁”这个东西,你描述的日本那种文化,应该是“义”,可是义也可以很残忍的。所以为什么日本人特别残忍,在中国干了那么多坏事,而中国人却还能养大他们留下的孤儿。不得不说,两个民族根本的境界不同。这些东西和儒家文化有没有关系?还是有。第六,日本的文化中对善恶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中国人对善恶分得很清。日本人认为人死了就成佛,更不必追究善恶,但中国觉得恶人死了也是恶人。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儒家文化的感受随着年龄增长也有改变,以前是特别反感,读钱穆的书都很烦,后来觉得他维护儒家的态度固然太明显,但他讲的道理很多也是值得思考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美化了中国文化。日本人的这种格局并不大,又死硬不反思,他过去想搞东亚共荣,现在想领导亚洲,可能吗?20世纪东亚,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是日本的受害者,从历史记忆来说,大多数都并不喜欢日本(台独那些人除外)。他们追求毁灭吗?我不知道。我大学有个室友现在在上海,他的女朋友是在上海工作的日本人,去年夏天我们在上海一起吃饭,聊天,她很喜欢上海,根本不想回日本,她开玩笑说,可能有一天日本都不存在了。可能不是“追求”毁灭,但毁灭这个念头深深地植根在他们大脑里。但是日本的唯美,它的文学我个人到是很喜欢的。日本寿司我也喜欢。
明史我不算很熟悉,多听你聊聊。我好像从小更喜欢清史,现在也偏向研究清史。
“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是对财富和利益的直接追求,科技发展只是这种动力的辅助手段,而在物质基础达到丰富的程度时,必然会有要求平等公正的精神产生,从而促进文明的整体进步。如果一个文明有着高居前列的经济指数,对内却高压专制,忽视公民的基本权利,那么依然可以视这个文明为野蛮黑暗的。”
我太赞同你这段话。你的这个见解是有高度和准确的,看到这一层让我很钦佩,很欣赏,希望更多的国人在内心认同和坚持平等公正的价值。
祝好,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