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峰上出版的图书
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刘子翚是朱熹的启蒙老师。他的文集名《屏山集》,最早刻本是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其子刘坪所刊。朱熹为之序而行之,为此书的最早刻本。元至元十七年(1180年),崇安(今武夷山市)又有此书的重刊本。但宋、元刻本,今均已不存,现存最早的是明弘治十七(1504年)建宁(今建瓯)重刊本,北京大学等图书馆存。《屏山集》的最后一个刊本则是清末光绪年间刊刻的,这部书地刊刻地点,竟然是在武夷山高高的大王峰上!
刘子翚(1101-1147年),字彦冲,号屏山,又号病翁,建州崇安五夫里人。父刘韐,靖康间出使金国,金人迫降,不屈而死,以忠义气节闻名于世。当时刘子翚为真定(今河北正定)幕府,山河破碎,父执喋血疆场的残酷现实使他不堪其负,以致哭哀成疾。后以父荫补承务郎,建炎间(1127-1130年)官兴化军(今莆田)通判,有治绩。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以疾辞归,屏弃俗务,在武夷山专事讲学和著述。刘子翚长于《易》学,是著名学者、研治《春秋》的大家胡安国的高弟。朱熹在少年时,曾从其学《易》。刘子翚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汴京纪事》二十首,追记靖康之难汴京沦陷的历史,沉痛悼惜都城的沦陷,尖锐斥责权奸误国,是其爱国主义诗作中的名篇。这些诗作,均被其后人收入刘氏的《屏山集》中。
在大王峰上刻印《屏山集》的,是生活于清末民初的一位武夷名士——潘政明。他的刻书处或曰书堂名云屏山房。在“屏山”之前加一“云”字,从中透露出此君对刘屏山的尊崇和仰慕,这也许就是他别出心裁地将刘氏文集刻印在“云”雾缭绕的大王峰的缘由吧!
潘政明,字仪亮,清光绪间廪生。他重刊宋儒刘子翚撰《屏山全集》二十卷,始于光绪二十七年秋(1901),成于次年春季,扉页篆书题“光绪辛丑念七季秋重锓武夷云屏山房潘氏藏板”。因此刻本距今年代较近,国内大中图书馆存本较多,笔者曾专程到福建省图书馆查阅过此书。卷前有胡宪、朱熹序,清李廷钰序,以及潘氏自序,后有清洪简跋、邹舒宇跋。据序跋所载,此书因年代久远,清光绪间在崇安本地已难觅踪影。潘氏刻本的底本,为曾任浦城南浦书院主讲的翁安宇所藏泉州李廷钰重刊本,翁氏将此本交给潘氏,希望能重新刊印。于是潘氏与景贤书院的山长邹晓村,以及子侄辈加以校雠,重加刊行。
但仅凭此书序跋,无法判定云屏山房的具体位置。那么,笔者说云屏山房在武夷山大王峰?有什么根据?这就要从今人的考古发现来加以印证。武夷山倪木荣先生在《武夷山的云屏山房》一文中说:“武夷山大王峰是一座象王冠状的孤峭嶂岩,峰巅竹松拥翠,景致非常优美,自宋以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驻足之处。笔者常漫步峰顶观赏。一次居然在茅草中发现了已断成两块的大青石碑。碑高1.7米,宽0.8米。碑文曰:‘云屏山房,庚子年崇邑潘氏立。’”(《武夷岩韵集》,1989年铅印本)庚子年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此可知,潘政明的云屏山房的原址应在武夷山大王峰上。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如果云屏山房原址不在大王峰,而是在别处,而有人要将此高达1.7米的石碑从别处搬到大王峰上,这种可能性显然很小;凡是攀登过大王峰,了解其陡峭山势的人,可能都不会相信。
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七《潘政明传》载其:“干练精明,以地方为己任。光绪间任保、甲总董。……聘江右邹舒宇为景贤书院山长,并资助膏火以劝学者。刘子翚《屏山集》富民族思想,政明以巨资刊行。”文中所说的“民族思想”,当今称为“爱国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潘氏也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民主人士。据同一志书所载,民国时,潘政明被选为县议会议长,后寓居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