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住房之筒子楼里的故事
中国百姓住房的历史,带有很强烈的时代感,之前写的博客【在国内,没有房子的尴尬日子】,回顾了自家及周边朋友家在我们成长年代大院住房的点点滴滴,其中的生活片段引起了博友的共鸣,尤其说到筒子楼,彼此感同身受,这一个特殊的居住环境深深烙印在我们一代人的内心,过去了这么多年,让人难忘。后来朋友聚会, 又聊起了筒子楼,发现不少来自北京大院的哥们都在其中侵染的经历,其它省市个别地区也有类似的,格局有异,但共同的感受是,生活在筒子楼,有一种社会主义大集体的氛围,孩子们易于扎堆,满楼跑,捉迷藏干仗,其乐融融.......
咱不了解其它地区筒子楼的兴衰,但从咱经历的来看, 这种住房原本是大院建给单身住的,不是家庭过日子之居所。它有些类似大学宿舍—— 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走廊,串起一个接一个约十平米左右的单间,一般一屋住 2-3 单身职工,每层楼有公共水房和厕所,走廊两头通风,像个大筒子,美其名曰“筒子楼”。之前说过,父母下干校前我们是幸福地住在面对北京钓鱼西门的楼房,他们改造回来之后,单位没有多余的家属住房,结果就将我们打发到筒子楼全家蜗居在一单间,全楼大部分是单身职工,我们一住就是若干年。后来到大院里其它同学家去耍, 发现大院有几栋筒子楼一层一层的全部住着一家一家的人们,那拥挤程度,长长的走廊里走一走, 就知道之中的滋味了。相比之下,我们家住的筒子楼,单身为主就几户人家,算是相当的清静有序了。
早年的电视剧【金婚】,有不少筒子楼的生活片段,之中不少场景还是蛮真实蛮生动,看着看着会勾起不少回忆......不宽的走廊两侧摆满了各家的煤炉和炊具,人们走过时要侧身,一不小心,沾得满身油污。每楼层几十台煤炉一年四季的熏烤,墙上挂满了油灰网,空气中弥漫着油烟味和各种“美味佳肴”的味道。若撞上谁家熄火,再点炉子时,蛮楼的烟熏一时半会不得消停。夏日炎热,文革时家有风扇的是凤毛麟角,所以家家敞着门,挂个布或帘子遮挡一下而已,有时人走过去,带着风,家里的一切尽收眼帘,没有什么隐私可言 -:)
筒子楼是一种准共产主义的生活模式, 水房厕所绝对公用,那感觉上过大学的都一定有丰富的画面感, 最麻烦的是晚间起夜,呵呵,撞上什么踩上什么都有可能。水房倒是别具特色,既可拉近各家的关系又可挑拨各家的关系,一个典型的中国小社会:“谁家来了什么人,谁家新买什么玩意;谁的夫妻常吵架,谁家男人怕老婆....",
文革时期,周边各大院基本没看到建楼,因而一个人单元房住两家的比比皆是,筒子楼也愈发抢手。文革后,我们上大学之时,情况改观不大,至少大学如此。不少下放到农村的教师返回学校,许多学生宿舍变成了家属楼。毕业留校当老师要成家, 无房可居,于是继续开发单身宿舍将筒子楼发扬光大,当年的青年教师几乎都在筒子楼留下过摸爬滚打的"惨痛"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