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患者请来这里!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
就产生炎症。
症状
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
下列情况要就医
中耳炎前期常常有胸闷、耳闭塞感、听力减退,伴有耳鸣,并有自声增强现象(即别人讲话听不见,而自己讲话觉得声音很大),有时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改善。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前常有耳闷堵塞感,病人常常形象地比喻就像耳内堵塞了棉花,甚至听力下降、间歇性耳鸣,发病前多有感冒史。如果您发现自己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听力有的下降,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渗出性中耳炎急性期可有轻微耳痛,慢性者没有明显不适,常常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
自我调养
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份。
5、急性期要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等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用药
早期正确而足量地应用抗生素或碱类药物控制感染,直到症状消退后5~7日用药,务必彻底治愈,以防转为慢性。临床上多数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等。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几药敏试验,可根据其结果用药。2、鼓膜穿孔钱用1%的麻黄液滴鼻,可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以利引流。同时要注意休息,调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