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做博士后
95年刚到美国时,找工作还是蛮难的。克林顿的精力没用对地方,美国经济的好转并不是他的功劳,只是他的运气好而已。博士后是许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留学生的出路,对我来说,也是适应新环境、提高语言能力的过渡时期。带着对未来迷茫不可知的消极态度,又一次告别妻子,飞越半个美国,来到密西西比河上游的明州双城做博士后。
美国大学一般不承认法国的三阶段博士等同于PhD,那时的法国国家博士(Doctorat National)又略高于PhD。凭心而论,我所注册的三阶段博士对毕业要求确实比PhD低一些,记得我的毕业论文长度也就是美国通常PhD论文长度的一半,又多救活了几棵树。我的简历上写博士学位,一般没有人跟我较真儿。后来在美国换了多次工作,也没人care我毕业于什么学校、拿过什么学位。所以我对女儿上不上藤校并不是特别上心,只要孩子喜欢那个学校环境就好。
我的老板比我大不了几岁,面试前有人特别提醒我两条,一是和他吃饭时一定不要把餐巾揉成一团,其实不用提醒,我从来都把用过的餐巾纸放得整整齐齐;第二条,凡是他懂的我最好什么都不懂,凡是他不懂的我一定要懂得非常多,概括起来又成了“两个凡是”。老板根本不管我有没有PhD,只是在想offer压低到多少钱我还能接受,而我心里想的是我的专业背景和人家一点不搭杠,人家会要我吗,所以麻杆儿打狼、两头害怕。
一拍即合后,我的F2身份很快就变成了H1B。住在校园边上的DinkyTown,我的housemate很友好,他一年中只工作半年,general contractor,属于卖力气的蓝领,我们经常在一起做饭,从他那里学到不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兄说不想多挣钱,自由自在就好,结果单身到老。大概明州的半年冬天、半年夏天的气候对那里人的生活观念有很大影响。
到了97年,美国经济明显改善,人找工作逐渐变成了工作找人。我很喜欢明州的生活,尽管雪地里开车很难控制。如果不是老板明确表示不再继续雇佣,我也许不会离开那里。博士后的两年中,女儿出生在密西西比河岸边的 Riverview医院,妻子受洗重生在密西西比河夏季的湍流中。生命的河水也推动着我一直向前,不能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