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优雅而富有文化气息的马路-----愚园路
我家曾经居住在上海一条著名的马路-------愚园路上。这条马路并不宽阔,但却也不短,它的最东端在常德路(以前叫赫德路),是上海西区商业中心所在地---静安寺。往西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最西端的中山公园附近。现在这里是热闹的商业,住宅区,50年代它是靠近市区的边缘部分,不似静安寺那么充满商业气氛。
沿着愚园路靠近乌鲁木齐路的有市西中学(是我哥哥上学的所在地),上海第一师范学校,以及一师附小。再往前走到了江苏路,拐弯进去就是市三女中(原先的中西女中)我姐姐每天就是从家走到那里上学。这些都是上海的名校。
市西中学
市三女中
这条路的两旁活了近百年的法国梧桐将整条路包裹在自己的身下,它们的年龄在树的家族中并不算长,但它们有可能看见了一段极难复制的历史。经历,并继续经历下去。
据记载:愚园路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前称是“小河边”。小河边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有种说法是,依照愚园路的字面上所能看出来的,这条路的前身肯定是一处非常大的私家园林。小河边,顾名思义,先有了小河边,才有了路。自打这座神秘的私家园林消失起,小河边似乎就注定了在近代上海的热闹喧哗中做一名隐士的命运。
早年租界工部局一直把小河边作为高档住宅区来建设的。它类似于今天房地产开发商所追捧的高档别墅。但后者依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小河边的房子,多为划定了地皮后,又各家各户自行设计,自行建造,除了在高度和公共设施上作了一些规定,其他并不多加干涉。这也造就了迄今中国私宅建筑在民间的最后一次辉煌。
建筑是文化的沉淀,亦是时间所能交给人类最为直观的历史胎记。
从东往西,小河边两侧幽深的弄堂里,一幢幢惊艳的小楼随时可能跳入视野之内。上海人喜欢将一条路上门牌号称为多少弄,多少号。特别是那些很长的路,可以排到几千弄为止。在弄堂内,又要分出若干号,此时的多少号才代表了一幢具体的建筑。上海这个城市,少了些北方城市的粗犷,但是比南方的其它城市多些秩序。用“弄”来表述一条街上的曲曲折折,是一个比较贴切的方式。愚园路也是如此,最西端的那头一直排到了1600多弄,在上海的路当中,算不得最长。但在一条花园洋房集中的路上,这可能意味着数千处的私家小楼,他们各不一样,可谓壮观。
被藏起来的历史小楼一夜听风雨。如果你想知道历史往往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仓促谢幕,现在的愚园路就是一个不错的去处。这条路上的房子,一个让人寻味的特点就是,绝大多数的房子,就连住着它们,护着它们的人,也说不清楚它们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