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邻居,出现过天皇巨星
昨天在家翻找杂物,拿出了一张香港歌星林子祥的粤语歌CD,记得这是在悉尼唐人街的华人店买的翻版。有好长时间没有听粤语歌了,就将CD放来听,房间里响起了林子祥特有的歌声,柔情中带着豪迈、抑扬顿挫的节奏……。粤语歌让我想起了那些年,国内方兴末尽的港台流行歌曲。
香港离广州不远( 1980年代的深圳还是起步阶段 )。那时候感觉香港就像邻居,是可见不可求的邻居,但可以说对这个邻居是比较熟悉,虽然两市的政制不同。大家都说粤语,都有同样的岭南文化和生活习俗。这个邻居,多年来让我们不少人爱屋及鸟,羡慕甚至向往,有人还不惜一切斗胆偷渡“ 潜“ 往。表面上看这个邻居的门是敞开的,自由出入的,但因为有了能说英语的港警在把守着,我们就很难跨进她的门坎。
香港曾经是亚洲“四小龙”的龙头,又是世界几大金融中心、自由港、美食天堂、购物世界,歌曲影视雄于广东、台湾以及整个东南亚、甚至海外的华人社区,还以“功夫片”打入世界市场。
在那个信息密度低的年代,我们可以借 “ 近水楼台前得月 ” 的便利,从一开始偷听香港的电台,到后来不顾上头的禁令,高架 “ 鱼骨天线 ” ,收看香港电视新闻、娛乐节目,还将这些变成一种家庭的娛乐方式,慢慢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再后来太阳眼镜、大皮带、港式烫发、几个喇叭的录音机,粤语流行歌曲、影视等等,影响了我们近20年,这种港式的娛乐(流行)文化,从广东沿海开始伸展到内地,传遍了中国大陆。
印象深的是80年代,广州有一条著名的高第街,狭窄的街内两边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服装摊位和一些小工业品摊位,出售的服装里还有过时的香港时装,在衣服上掛上几张香港歌星的头像。有出售翻版的流行歌曲,有摊主用录音机放着香港粤语歌,小街里弥漫着“港味”。
后来我有机会去了香港,跟着亲戚去逛街。有去九龙逛西洋菜街、女人街。逛街时我说看上去和高第街差不多,亲戚说,同声同气嘛,但还是有不同的,东西更多花样更好,口吻中流露出一些优越感。(同时又看到一些状况不是想象中的美好,在当时能够去开眼界己经很满足了)。
香港的娛乐文化就是日常的生活文化,既丰富多采又星光灿烂。香港人善于“ 模仿中西 ”、”自主创作 ”、“岭南风俗”、共享追星。在上世纪80 — 90年代,香港的歌坛出现了一批划时代的、有独特港味的流行歌曲巨星:许冠杰(开创现代粤语流行曲)、谭咏麟(歌神)、张国荣(歌影巨星)、梅艳芳(歌影巨星、乐坛大姐大)、陈百强(歌坛巨星,英年早逝)、罗文(歌神)、林子祥(乐坛最强音—奇喉、音域阔广)、徐小凤(首个女歌星获金针奖)等等。
他们用港式粤语、港式国语,用才能、用激情、唱出和表演出市民的心声和感受,充满着正能量。这些巨星就像你所熟识的某一个朋友,用歌声在你的耳边娓娓诉说着香港生活的故事,在你的面前表演着你的所想所做,满满是催人努力向前的正能量,从歌声中可以感受到香港流行文化的最顶盛的时候。
可能因为是“ 同声同气 ”,有时候当自己听到一些熟识的粤语歌的时候,那种感觉就象从窗外传来了隔邻的靓仔 / 靓女的歌声,( 或者是他/她边洗澡边放开喉咙 ),很接地气,动听、富感染力,就有了一种马上跟着开口唱的冲动。
怀念那个鼎盛的音乐时代,香港流行文化时代,尤如巨星们的金曲令人兴云致雨,余音缭绕。
由于各种原因,香港的天皇巨星相继陨落,香港的现状令人伤感。又想起罗文主唱的一首粤语名歌《 狮子山下》,真希望香港能够在狮子山下再次雄起,巨星再次辉煌,与大陆的明星们一起斗艳争芳,共同展示歌坛上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景象。
* 羅文的粤語歌曲《 獅子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