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电视剧《鹤唳华亭》剧情分析(十二)

电视剧《鹤唳华亭》剧情分析(十二)

博客

引发邸报的是皇帝用玉带换取白粥手里的兵权。宰相拥有京城禁卫军中的三卫,白粥视为眼珠子一样珍贵,绝不可能交给任何人的。说一下古代保卫京城的部队。各朝代禁卫军都差不多,一般分为两部分,一大半是皇帝直辖的亲军,就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本人的。剩下一小半保卫政府,由宰相和皇亲国戚瓜分。比如唐代,禁卫军分成南衙和北衙,北衙是皇帝的,南衙是政府的。神龙政变,就是诸臣逼武则天下台让李显复皇帝位那次,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南衙掌控在了李氏皇族手里。北衙是武则天的,想都别想,而由于武则天是皇帝,她任命的宰相自然也是效忠于武氏的,不效忠的早被她弄死了,亲贵也是武家子弟,因为是周朝不是唐朝,姓李的不再是皇亲国戚了,所以由政府控制的南衙,本质也是控制在武则天手里的。李氏要想赶她下台,只能一点点把南衙争取到自己手里。李旦和暗中效忠李唐的大臣就是这么干的,经过多年的迷惑,逐步取得了武则天的信任,效忠李唐的大臣被她任命为宰相(她没看出来),由此自动取得部分南衙兵权,李旦多年的乖巧顺从也起了作用,武则天让他掌控另一部分南衙,自此南衙16卫全部落入李唐手里,挺而走险的时机成熟。这个剧没有演(也可能是被剪了),小说最后,太子心腹许昌平就是这样一个卫一个卫地争取政府军兵权的,最终12卫里争取到了7卫,挺而走险的时机成熟。小说里这段情节设计的特别酷,作者丝毫没有明着描写,所有都是暗地里提示的,玉带上的一块玉銙就代表一个卫,争取到了这个卫就把一块玉銙镶嵌到腰带上,差不多的时候许昌平催促太子起兵,说"殿下腰围百万雄兵",我看到这句话,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玉带上的装饰物原来竟是兵权。

明初京城禁卫军,皇帝直辖的亲军叫“上十二卫”,书里用的是这个称呼,剧里改称控鹤卫。剩下的相当于唐朝的南衙禁卫军,由政府控制,所以首相李白粥控制了三卫,然后太子有一卫东宫卫,其他的几卫好象没提是谁的。剧里出现的这些卫队名,什么天长、怀远、骁骑,都是明代真实的禁卫军名,唯独最常出现的控鹤,是编剧虚构的。真实的名称里好多也是动物,不过都是凶猛动物,象明初上十二卫里的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凤翔卫、鹰扬卫,特有气势。后来到了宣德年间,禁卫军扩充到了26卫,然后在土木堡这26卫有一大半都损失掉了,剩下没有随着皇帝出征的几卫被国防部长于谦统编,投入到北京保卫战里,等仗打完了,国防部也不还了。再往后随着明朝皇帝们的权力被文官集团,特别是被内阁的相权所侵夺,亲军除了锦衣卫之外,都由兵部所控制,皇帝再也没有直接听命于他的的庞大军队了。

剧里皇帝到京军天长卫的营地,胖指挥使迎接他时说自己身穿铠甲无法跪拜,然而那集快结束时,白粥大人来到营房,胖指挥使带着手下齐刷刷跪下,导演用这两个镜头语言说明天长卫是李白粥的。皇帝此行的目的是要把天长卫从白粥那里夺走,整编入自己亲信李明安的部队,由李明安带到长州前线,节制太子的舅舅顾思林,一箭三雕(就是加强自己手中权力,削弱了白粥和太子的权力)。此前皇帝在密室里与心腹李明安下棋,所有的意图都没有在明面上直白出来,皇帝只是叹气说"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李明安马上反应过来"柏舟?"因为这句诗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柏舟》。第一句就是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这诗后来第40几集又出现过一次,女主被男主怀疑是安插在他身边的间谍,可是他又情不自禁喜欢她,所以对她忽冷忽热,女主抱怨道"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软草席,你想翻就翻想卷就卷?男主回答"心之忧矣,如匪澣衣",这是同一首诗的最后一段,意思是你就象没洗干净的脏衣服,让我忧虑。接着女主就被打发洗衣服去了。

对于皇帝想夺兵权的打算,太子一点不知道,李白粥看出来了,所以提前给胖指挥打招呼,说如果皇帝要把你派往长州的话,你要誓死不从。当然胖指挥自己也不想去,他想出来的做法就是兵谏,全体官兵内穿铠甲外套便服,准备好只要皇帝提出来,就杀光控鹤卫,逼皇帝收回命令。可是第二天,胖指挥穿在里面的铠甲反光,被太子看出来了,把他射下马,胖指挥束手就擒送到皇帝面前,他手下内穿的铠甲也全露馅了,御前带甲是谋反罪,场上气氛很紧张,可这时候皇帝的反应相当快,相当正确,很不以为然地宣布胖指挥带甲上场是他吩咐的,然后柔和地询问胖指挥愿不愿意去前线杀敌,为国效力。胖指挥还能说什么呢,当着全体政府官员的面,天恩浩荡赦免你诛族的大罪,还给你报效祖国的机会,你能说不么。白粥大人一脸愕然,皇帝不留痕迹地从他手里夺权,他还没反应过来兵权就没了。不过他是宰相,有封驳圣旨的权力,正打算行使,皇帝紧接着又出了一手,立马塞给他女婿一条玉带,把他的嘴给彻底封上了。

皇帝这一系列操作特别精彩。连贯、快速、不留痕迹、不给对手反应的时间,以最小的成本达成愿望,干的太漂亮了。很多人不喜欢剧里这个皇帝,说他无情就知道搞内斗。如果用皇帝这个职业去衡量他,此人所做的一切都无可指摘。干一行爱一行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他不过是在履行职责而已。你干哪一行不是都会遇到与家庭相冲突的情况么。加班加点谋求提升,结果老婆带孩子跟你离婚了,不是很常见么。这不过是个职员,付出的顶多是感情破裂。皇帝这么高收益的工作,自然付出的就要更多喽,不要说家庭成员的感情,所有感情都不能有。皇帝的首要职责就是加强巩固手中权力坐稳江山,为此牺牲任何代价or 韭菜都是必须的,区别只在于这个代价是否真的高过收益。仁君与暴君的区别不也就是这个么。只要不是特别残暴的君主,在干事业的时候都会考虑把成本压缩到最低,最好是少流血,尽量避免大规模冲突。剧中这个皇帝就是这样干的。他想消除宰相兵权,其实有很多种做法,干脆直接的就是杀掉宰相的亲信换上自己的亲信,由此可能引发军队哗变,那就再用更大的暴力镇压就行了。对于坐稳政权,这么干是成本最大化的做法。成本小的做法就是用语言,用利益交换,类似外交的手段搞定各方。如果非要牺牲一方的话,牺牲最安全的一方,最不容易引起麻烦的一方。在这个局里,就是太子这一方,象征着储君权力的玉带,被他的竞争对手得到了。

其实玉带并没有那么神圣。宋代就经常出现皇帝特别赏赐大臣玉带的事,仁宗皇后曹氏的侄子曹评,就因为特别出众的人品、书法和骑射,被宋神宗赏赐过玉带。我在宋史人物传记里还读到过某大臣,一次和其他几名大臣被皇帝统一赏了玉带,第二天上朝大家都戴着玉带以示殊荣,他给忘了,叫仆人回家去取,还叮嘱说自己也忘了放哪里了,要是找不着的话拿另外一条玉带来也行,那条也是以前皇帝赏的,就是比这次赏的小了一号。但在这个剧的环境里,皇帝赏赐齐王玉带就有特别含义了。他本来就更亲近齐王,这已经让大家想入非非了,此时加上这么一条赏赐,几乎不是暗示而是明示齐王"你可以问鼎宝座,我在后面支持你"。这样一来大臣必然重新站队。别说是具有特殊含义的玉带,几斤炭都能让大臣动摇立场。明万历皇帝偏爱三儿子,已经使得很多大臣按皇帝的喜好站队老三了,即使万历特别不情愿地立了老大当太子。然后到了冬天势力眼的太监连炭都不给东宫,反正在大家眼里这太子也没人疼,就是挨冻也没人管。果然太子大冬天冻得跟冰棍似的,经筵写字拿不起笔,手上生冻疮,他一点不敢抱怨,因为知道抱怨也没用。结果给他上课的老师看不下去替他发声,果不其然皇帝不管,太监们更加猖狂虐待太子,大臣一看这情势更是一窝蜂站队老三,那太子不定哪天就被废了,日后老三当了皇帝自己就是拥立的忠臣,政治前途不可估量。在这种争斗中,那个老皇帝对两位候选人每一个细微态度,不管是明的还是暗的变化,都意义非凡。

剧中这个太子就预料到朝中大臣会有类似的反应,赶快叫心腹顾逢恩回京找印刷报纸的官员,叫他不要刊登齐王获玉带的消息。然后那个官员还问顾逢恩,太子打算对朝臣隐瞒多久,顾回答说只要隐瞒过了明天就行。因为第二天是廷试,相当于祭祀的国朝大典,太子不想看到在这个时候,朝臣情绪波动影响廷试顺利完成。有观众嘲笑这太子就知道爱面子,虚荣心受损才非要象个小孩子一样隐瞒别人要到糖的实情,呵呵。

李柏舟这边也没闲着。对胖指挥发了通脾气以后,同样打上了报纸的主意。他不仅要大书特书自己这方获得玉带的消息,还要特别写上一句"一支亲兵将要调往长洲"。这是刚刚定下来的机密,皇帝是很不希望京城百官们知道的,因为他特害怕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兵权不能顺利拿到手。本来胖指挥和他的兵就牢骚满腹,京城多舒服谁愿意跑前线送死呢,这时候如果有个什么风吹草动,给李柏舟不能松手的借口,那皇帝算盘不就落空了么。李柏舟对皇帝的这个担心,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也派人去印邸报。至于他是不是知道太子也在打邸报的主意,并不重要。太子就算老实到家,李柏舟还是要印假邸报的。他必须要把皇帝调兵遣将这件事给搅黄了。相对于太子只是不刊登某个消息,李柏舟对邸报做的手脚可大多了,他刊登的是未经领导审核的国家机密。然后由于他找的是安平伯,这位干什么都不嫌多,一下印了巨量的假邸报,所以各个中央机关单位拿到的都是李柏舟这份,皇帝拿到的也是,只有齐王拿到的是太子印的那份。

这里有个小细节。气愤的齐王拿着一份邸报跑去找岳父李柏舟,一边翻一边念,"某部堂官平级调动…",翻到最后的消息是"京郊农户喜得六子",然后没了,质问李柏舟我这玉带得了跟没得有什么区别?那个农户喜得六子的消息在我看来是编剧特意写的,想从侧面不经意告诉观众,这是个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年代。邸报起源于唐代,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一直没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比现在的新闻联播要中立的多,因为它只列举发生的事,不加评论,不加舆论导向。邸报是日刊,记载每天朝中出现的大事,比如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了什么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诸臣、本年度更换各省学政的上谕,新任命某省学政姓名;还有某日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新闻。这里的"京郊农户喜得六子"就属于社会新闻。在古代,人口增长一直是皇帝值得自豪的重要政绩。史官对某某之治,某某盛世的评价标准,也是把人口增长做为第一项。因为只有好的仁政,才能保证百姓乐于耕种生养,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次,民间出现一家九世同堂的盛况,上了邸报和史书。九世同堂不可思议,但古代那种低龄婚姻下,偶尔是能实现的。就是男子在刚有生育能力的年龄,十一二岁,就娶一个比他大三五岁的女孩子,刚一结婚就生,然后下一代的男丁到了十一二岁也照样这么干,就这样每代都成功的复制,足够幸运的话,你真能在九十多岁时,看到你第九代的孙子出生。在缺医少药靠天吃饭的年代,九世同堂是相当罕见的,所以中国几千年历史,就这么一次。

齐王拿到的是没有刊登他获玉带的那份,李柏舟塞给他自己印的那份,然后和齐王说明了自己的意图。这段对话是看懂这个局的重点,而这个剧的特殊爱好,就是千方百计干扰观众get到重点。每回在剧中人吐露重要信息时,都要快速穿插正在同时进行的另一个场景,或者穿插回忆,怎么也要变着方的不让你看顺溜了。李柏舟开导齐王,皇帝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是京卫不能顺利调拨给心腹李明安对不对?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皇帝在同一时刻与太子叫劲,骂他为什么把机密捅出去是何居心,太子一脸懵逼,然后镜头又跳回李柏舟和齐王的对话,李柏舟一脸自信地对齐王说,皇帝看了我印的那份报纸,一定会猜这是太子对皇帝恩赐你玉带不爽,对皇帝派人掣肘他舅舅更不爽,所以才把这事捅出去好阻挠天长卫顺利调兵的。兵调不成,不就没人监视他舅舅了么。所以我这次要和太子一唱一和,坐实皇帝心中这个猜定。然后镜头又跳到太子皇帝cp,皇帝对着太子各种跳脚,然后又切换回来,齐王问李柏舟,那皇帝怎么就觉得,你印的这份刊登了机密的假邸报,一定就是太子干的呢?也就是问你怎么就那么肯定,太子做定了你的背锅侠了呢?李回答,因为皇帝觉得太子在玉带上吃了哑巴亏,就一定会心生怨怼,做出报复皇帝的行为(捅出机密让你如意算盘落空)。李的这句回答是这个计谋成功的关键。

皇帝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他是很容易以己度人的人。他自己多疑,他就觉得其他人都多疑。他自己遇到不公平时,会心生怨怼报复别人,他就觉得其他人也如此。人其实都有'以己度人'的习惯性思维,比如你怕冷,你就觉得你孩子也怕冷,给他穿特多衣服,尽管孩子一直表示抗议,你也觉得他的感受是错的。但有些人'以己度人'特别严重,剧中这个皇帝就是。一般来说你得到东西的途经越不正当,你越会觉得别人都和你一样,也惦记着copy你的做法。本质上这是把对自己的否定,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剧中太子不肯造反的原因。书中有句很关键的话,他对鼓动他造反的顾逢恩说,我怕我这么得来皇位后,我会变成陛下,而你会变成你爹顾思林。然后顾逢恩着急地喊,你的理想不是创造海清河晏的世界么?你都没坐到那个位置上,你谈何理想啊!你只有到了那个位置,你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么?至于你是通过何种途径坐上的,有那么重要么?!太子回答,以乱天下而得一个太平天下,可能么?在你起事的时候,你以为杀少量的无辜可以让更多的人过好日子,等你真成功了坐上了那个位置,你就变了。靠流血得来的位子,定会继续靠鲜血供养。

太子的这个推断是肯定会发生的,原因就是上面这个'投射'心理,这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这个心理其实应用非常广泛的,哪里都能见着。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你就能发现这个规律,一个朝代靠什么建立政权的,他就会特别警惕,防止同样的方法让其他人效仿。比如你是靠武将夺天下的,你设计体制时就会特别设计各种手段,运用各种机制去防范武将坐大;再比如你是靠谎言靠控制言论得天下的,你上位后就会特别在意把言论控制在自己手里,当然很多时候不止一个原因,你得到政权的原因越多,你防范的东西越多。那几个靠骨肉相残得天下的帝王,这件事从此变成了折磨他的心魔,对什么都疑心疑鬼,动不动杀人,就靠杀人来暂时缓解焦虑。即使是李世民,也做了好多年的恶梦,最后不得已叫人在卧室的门上贴俩门神。他对自己的太子那么恶劣,也是受他帝位来路不正的影响。明太宗朱棣就更典型了。朱棣夺了侄子的帝位,此后对忠于他侄子的大臣家属那么残暴,他对后宫的妃子也变态到动不动就凌迟的地步,而且据朝鲜李氏王朝的史书记载,朱棣还特欣赏那个千刀万剐的血腥场面,这个人已经完全变态了,和他位子来路不正有直接关系。这里剧中皇帝的位子就是篡来的,所以李柏舟利用他这个心魔,让他怀疑太子是很容易的事。然后为了做实皇帝这个猜疑,让胖指挥禀报皇帝,说调兵的名册丢了,调兵行动只能暂停,皇帝一听果然更急眼了,好你个太子,和李柏舟一唱一和,这不明摆着的么,你前脚把机密捅出去,后脚李柏舟就以此为借口从中做梗阻挠调兵,你俩本是仇敌,为了对付我竟然走到一起去了,多可怕!狼狈为奸。这种暴怒情绪支配下,皇帝要太子去守陵,释放出明显的废太子信号,很顺理成章。

上一回说了,李柏舟这个计和公叔痤暗地里算计吴起,用的是同一套路:看出领导对某个人有猜疑,但领导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所以设计一个场景去帮领导验证他的第六感觉;同时诱导被猜疑的那个某人,做出特定的行为来迎合那个场景,确证先前的心态猜想,毁谮工作完成。那个蒙在鼓里的某人(这次是太子,上次太子搅黄齐王纳侧妃时,是齐王妃和齐王),被对方看透了性格特点,所以被量身定做一个大坑,不知不觉就跳进去了。一样的套路还有郑袖的美人掩鼻计。

可惜这次邸报风波李柏舟还是没达到目的。上次他想让齐王纳侧妃也没达到目的,两次失败的原因都一样:他只算准了对手的性格,而忽略了算计自己队友们的性格。两次都是自己阵营出问题了。自己女儿悍妒,超出了他想象;齐王搞不定老婆,他也没料到;齐王的外公贪婪到这种地步,干坏事都贪多,结果被顾逢恩和女主揪住了小辩子。齐王一家承包了本剧的喜点。李柏舟这么个人精,拉一车搞笑的猪队友。

下回说接下来被删的高能剧情,关于学生抗议的事。那段我看的时候莫名其妙,还跑到豆瓣组里去问怎么回事,有人回复:请放眼深圳以南。我又看了一遍第16集,再加上流传出的未删剪剧本,发现其实那段并不象深圳以南,而是酷似31年前。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晚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