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电视剧《鹤唳华亭》的剧情分析(二)

电视剧《鹤唳华亭》的剧情分析(二)

博客

在说剧情之前,先写几点必须要知道的背景,否则这剧没法看,会被不懂中国文化及制度的观众喷成筛子。

第一,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不象现代人想象的那样权力无边。拜清宫戏泛滥所赐,现在的观众想都不想就接受了皇帝天经地义是独裁的,事无巨细都由他一人乾纲独断,别人都是奴才只有听命照旨办事的命。这个印象,是瞎编的。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两三千年,只有最后这个朝代,大致是这种高度集权的、君臣关系类似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丝毫不能推广到前面任何一个朝代。很不幸清朝是最后一个皇朝,这使得我们现在继承的就是这种一人乾纲独断的体制,并被现在的中国人认为是天经地义。实际上,历史上的汉人政权(也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最大概率的政权),皇帝的权力比现在的川普大不了多少。皇帝本人和其他官员一样,是整个国家体制中的一个螺丝钉,一举一动受各方面的制约。这种制约不是暗的,不是掣肘,是如同现在美国国会制约总统一样,是在建立这个政权的一开始,就明确规定好的体制。历史上只有区区可数的几位皇帝成功地破坏了这种制约而达到司法、立法和行政都归于一身的高度集权状态,如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大部分时候,汉人政权实现的都是孔孟所描绘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共治到什么地步,可以去看看即将播出的另一部电视剧,王凯主演的《孤城闭》就知道了,看看强大的舆论监督(就是宋代的台谏制度)把皇帝制约成什么样。明代的士大夫把这个演绎到了极制。所以汉人政权里,你会看到拥有实权的皇帝不得不去贿赂臣子,派人给大臣家里送金银,让他们给自己说点好话,别太为难自己这个皇帝的景象。那些为当前中国这个体制维护的人,说西方三权分立是舶来品,认集权为中国传统的人,只有四个字可以送给他们,"数典忘祖"。

接受了这个,才能接受这个剧中经常出现的景象,大臣一点不怕皇帝,敢于逆皇帝心愿说话行事。甚至象李柏舟那样咄咄逼人,大声叫喊着让皇帝按他的意思行事。这个景象,在明代是天天上演的,所以有皇帝受不了干脆躲起来不见大臣,一躲30年。

第二,古代的宗法制度,赋予了元配所出的嫡子极高的地位。嫡子是连他父亲都要让三分的。理解这个,才能理解剧中太子的强硬来自哪里。他生性倔强,但如果没有礼法赋予他的力量,他这个性格早给掰弯了不可能坚持到成人。舅舅的支持只是辅助,他天生的嫡子地位是最强有力的保障。嫡出代表的是儒家最认的,正统。他什么都不用说不用做,自然就有大批人对他效忠,形成对皇帝有威胁的力量。这是剧中的皇帝很不爽却无可奈何的。除非这个嫡子做出了实锤的大逆不道的事,否则你怎么都废不掉他。所以这里的齐王很可怜,他在拼命争夺他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他父亲几次明着告诫过他,你是争不过太子的,但他不认这个命。这个皇帝感情上不喜欢太子而偏爱老大,可他个人的感情无论如何左右不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就是因为上面那条的制度给限制住了。孔孟为何要提倡共治天下,就是要阻止那个已经拥有很大权力的皇帝,凭他个人的好恶、凭感情用事。"国家的命运仅仅寄托在一个人的脾气性格上,这就是集权制的悲哀。"--伏尔泰

第三,古人的'审美观'。如果让现代人描述一个理想的男子,肯定会出现强壮、勇敢,肌肉男,总之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词汇。而这是接受了西方的审美观以后的印象。中国古人所推崇的理想男子,是动不动就哭鼻子,柔弱敏感,但内心强大坚持信仰,道德无亏的形象。看那个《西游记》里的唐僧了么,明人小说里的不是后人拍的电视剧里的,就那个形象。小说里唐僧哭了多少回啊,走一路哭一路,遇到一点点小妖怪小挫折,就哭着喊'吾命休已悟空救我!',现代人眼里这简直是废物。可偏偏就是这么个只会哭的废物,是古代主流价值观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特征之一(当然你还得有别的不能只是会哭,那个别的,就是道德完美)。你如果看史书,会发觉古人特别爱哭。动不动就'泣曰','大怮','涕谏',岳飞就没少'泣'谏。圣人是什么?是'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是见了受苦的人,哪怕他是罪犯,也因为他正承受的苦难而哭泣。哭,在古人价值体系里,是心中有仁爱的体现。现代人会认为一个遇事就哭哭涕涕的男人是窝囊废,难堪大任所以剧中这个爱哭的太子真不能把国家交给他,应该找个男儿有泪不轻弹的隐忍,坚毅硬汉,才符合约定俗成男一号的形象。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用自己已经西化了的眼光,自私地裁剪祖先形象,以满足自己的审美。自己的祖先就是个小脚、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大圆脸小眼睛单眼皮的女子,电视剧把这么个形象原本展示出来,不符合现代人审美而遭到否定;若为满足观众心理把祖先形象改为大眼睛双眼皮尖下巴,穿高根鞋,讨喜又上座,丧失的是对祖先文明的尊重和对自自己这个民族的认同和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视剧的编导和它所要传递出的精神是一致的,不为钱财名利而折腰。

这部剧(还有小说),男主角岂止不完美,根本是个有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依赖型人格障碍'。然而这正是古代宫廷那种不健康的环境下生长出的人,该有的性格。他的人格要是健康了,反而很假。那些算无遗策的主角如梅帮主之类的,完美到天神的地步,唯一的缺点是爱吐血,那真的是此人只在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让观众跟吸了精神鸦片一样爽一把罢了。真切地体现历史是很不讨巧的,一点不好看,不美化主角的道德也不贬低反派的智商,没有上帝视角,没有算无遗策,没有把家国天下整天放嘴边,没有智商集体下线的对手,你的对手拥有完全和你一样的智慧和理性。

现在开始解读剧情。男一号带着他的招牌标志--紫色嘴唇,闪亮登场。罗晋大概嘴唇真的很紫,他很多戏都是这个唇色,除非后期制作时调光。这也是这部戏一个好的地方:演员不磨皮不调色,该什么样就什么样。罗晋的皮肤也不细,稍微近一点的镜头都能看到他粗糙的痘痘。此时他正在寺庙里打坐,突然惊醒,然后老和尚问他,是噩梦么, 太子回答不,是思梦。这两种梦出自《周礼·春官·占梦》。古代把梦分为六类,根据日月星辰以占其吉凶。“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 一上来就用生僻的典,这部戏一看就知道是原作者自己当编剧,风格完全一致。熟悉这些典故的会觉得自然,到了这个场景就该说这样的话;不熟悉的认为这是作者卖弄,不说人话。

下一场是太子执意要去给正在进谏的老师和大臣们送温暖,他表哥阻拦他说,你还嫌陛下疑你不够么,还嫌'干预政事'的恶评不够多么?太子不听。表哥又说,难道你还要再给齐王可乘之机吗?你忘了三年前的事了?太子仍然不听。这个争执传递给观众好几个有用信息:第一,太子的性格很倔,明知道不讨父亲喜欢,偏要做;第二:他接下来要做的事,在所有人眼里,都是越权,是犯皇帝忌讳的。第三,他表哥顾逢恩是他的亲人、挚友兼心腹。第四,齐王是太子的对手;第五,三年前,他的对手曾用一件事打击过他。

所有这些是开篇必须要交代给观众的人物关系和处境。而且要在很短的一两分钟内完成,全靠镜头语言和对话。不能象写小说那样有叙述,所以用影视语言描写清楚一件事,比用文字难的多。

接下来镜头转到皇帝寝宫晏安宫,有个边境来的加急军报送到皇帝手里,上面插着三根鸡毛。这东西学名羽檄或者羽书,俗称鸡毛信,毛越多表示越紧急。皇帝接过这鸡毛信时,背景声音刚好是众大臣齐声山呼“臣等请令齐王之藩,请为皇太子元服冠礼!”

这是个很好的镜头语言。表明边关加急和太子加冠,听起来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内在是有直接的联系。

皇帝打开看过,神情没有一点异常。好象什么都没发生。此时黄门报太子来了,皇帝一幅我早知道他要来的口气对卢尚书说,你的学生来了,你是在这里看朕布子,还是先去看看你的学生啊?卢尚书此时有个特写镜头,眼里是悲痛,因为他苦心经营的谏议又被任性的太子给毁了。

这里涉及到太子干涉庶政,而且从前面对话可以判断出,这事太子以前干过很多回了。太子作为国家第二把手,在加冠前,是不能做任何事的。加冠以后,他便可以光明正大的干涉庶政,这是历朝历代的惯例。一旦举行了成人礼,就说明大家认同了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按规定,皇帝下一步就要给加冠后的太子开府,设置官署,也就是围绕着太子,建立一个副朝廷。这对双方都是很头疼的事。对于皇帝,他必须亲手建立起一个干预他自己权力的朝廷,要让太子学着从政,当足以顶替他的副手,可不这么做,等太子接班时什么都不懂,没有早已熟知的班子人马,光杆司令的皇帝一天也干不下去。对于太子,明正言顺给了你一个权力中心,你处理政务处理的太好了,惹皇帝忌惮,处理不好了,惹皇帝担心,能力这么差这天下怎么放心交给你?太子怎么做,都不能使君父满意。历史上多少太子,就是这么被玩残的。而这里太子还没加冠,所以怎么着他都不应该出面。干涉庶政这个罪名,肯定是不冤他的。

可要是我,我也会象剧中太子那样做。原因很简单:与你有父子情深的老师带领这么一大帮清流前来为你争利益,就凭这个,谁相信你不是背后那个指使者?其实按道理来讲,卢世瑜所做的是他的职责,无论是谁到了该行礼的时候没行礼,他都要说话。可惜任何人都不这么想。那既然怎么都会被认为是太子谋划的,不如就出面承认好了。

于是太子以皇帝的名义给老师和大臣们送手炉,并且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不自己发话"这是陛下给你们送的温暖!"而是让皇帝的贴身保镖李重夔去说这句话。这里字幕显示出李重夔的官职:殿前司长宫都指挥使。这是宋代官名。包括前面出场的皇帝贴身太监,职称显示是"内侍省都都知",这都是宋代官职的名称,很严谨。这本小说在开篇时,有作者的声明,故事是架空历史的,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典章、制度、礼仪一律从明初。

此时殿里的皇帝听到太子以自己的名义送手炉,特别给了个镜头:皇帝把自己手里的手炉往旁边一放,叹声道:"到底是他的老师啊!",那个嫉妒。这个撇开手炉的动作加这句话,明显地在说:"你老子也没有手炉呢你咋不知道给我也送送温暖呢?!"

上面的匾文,出自《易经》 坤卦六三: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思是含蓄地处事,保持住美好的德行,如果去从政,不居功、有美德而不显耀,就有个好的结果。 

这么一个镜头,就演出了皇帝吃卢世瑜的醋的意思。太子在和齐王争夺他的父爱,他又何尝不在和卢世瑜、和大舅子顾思林争夺太子的认可?

另外在这几句话之前,镜头无意掠过外阁的一幅屏风,那屏是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稀世珍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就是作者'雪满梁园'工作的地方。

殿帅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完,众大臣撤了。但没用,皇帝认定了是你背后指使的,不是也是,所以干政这个罪你必须认了。但这个心里活动他可没说出口,他就是想看,太子和他有没有这个默契。镜头一转,转到一直派尚宫女官盯着晏安宫的赵贵妃也就是齐王的娘那里。赵贵妃一句话总结出当下情势: “圣旨都不听的人,太子一来就听话了,陛下心里会怎么想。” 这句总结,对熟悉权力斗争的观众来说是多余,拿观众当傻子,对更多看着玩儿的观众就不多余了。电视剧必须要照顾到大多数。并且这个镜头是必须的,因为这是赵氏第一个亮象,必须要对观众交代她是怎样的人。她对刚发生的局面的总结,表明了她对政坛是一种什么样的见解和水平,还表达出她也是具有一定野心的,不是杨贵妃那样的女人。

卢世瑜走了,太子的做戏还远没结束。皇帝认定卢世瑜是在做戏,后面是太子给自己做的一个人情,他以为太子做完也走了。没想到他非常“懂事”的跪在雪地里请罪。这就使得皇帝比较满意,这个儿子和他还真有默契。注意这个不动声色的微笑。

太子这件事处理的非常好,当然,也准确地反映出了他的任性。首先明知道来为文臣撑场会背上干政的嫌疑,太子为什么还是义无反顾的来了呢?因为为人君者,不单是要讲利益诉求,更要讲道义,这样才能聚拢人心,让天下人为我所用。这一大帮子人为了你的事冒着大雪纷飞在跟你老爹硬刚,有可能因此背处分,甚至严重的可能还会自断前程,如果你为了自己的个人安危而选择心安理得的做缩头乌龟,那以后还有谁敢为你出头?所以太子选择走到前台,这是对这些臣子的示恩,虽然自己免不了要受老爹的处分,但是更会赢得这帮大臣的感恩和忠心。其次他很懂得把握分寸。因为来进谏的大臣都是父亲的臣子,不是他自己东宫的臣子,所以他一来,就宣布这些手炉和大氅都是皇帝赏赐的。这样不但缓和了现场剑拔弩张的肃杀气氛,还向皇帝卖了个好,为皇帝赢得了一个肯虚心纳谏、恩恤大臣的好名声。能恤下而不贪功,可见太子之贤。

然后齐王就出场了。拿着件大氅给太子送温暖。寥寥几个字,就让太子怎么做,都是错。"是皇帝让你穿的。你要不穿呢,就是抗旨;可如果它是我送给你的穿的呢,你穿了,在皇帝眼里就是请罪不诚心。穿不穿,你自己看着办。"然后翻个白眼一笑走了。

这真是个恶毒的局,稍微一分析,就知道太子大概率的选择,是不能穿。因为假如真是皇帝送来的,用意也有两个可能,一是他真的关心你,那你得接受,就是穿上;但另一种可能,是试探,是皇帝假意示好,就看你是不是真心实意地认错了。如果是这个可能的话,那你一定不能穿否则就给试出来了你是假招子,苦肉计。更何况如果本来就不是皇帝送来的而是齐王,那就更不能穿了。所以太子马上就给脱了。这部剧的好处就在这里,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也不用旁白,就这么点话,就把齐王、太子、皇帝三者之间的勾心斗角表现出来了。这种推测来试探去的心思,不是我过度解读,是历史上真实发生很多很多回的。皇帝的赐予你一定要推辞,这种谦逊的姿态要连续做N次,就是皇帝给,你辞谢不受,然后皇帝再给,你再辞,有的时候反复五六次,少也要三次,才能接受,并且很多时候,你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才能过皇帝的关,让他放心。如果遇到嘉靖帝那种心眼多的聪明人,你就等着自求多福吧。做皇帝的,一定不能让臣子,包括家人,一切人,看透他的真实意图。

这里介绍古人请罪的礼仪。剧中是简化版,只表现了素服、跣足。实际还有披发,就是要把发髻散开,还有避殿、减膳、茹素,以昭示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不敢贪图享乐以为惩戒,方显其诚。女子请罪的话还要加上一点:脱了簪珥,后面赵贵妃请罪时会演示这个。

这里镜头转到赵妃处,齐王正在和她一起用膳。这里给了赵妃一个特写,她在精心地替儿子挑出鱼刺。这个镜头语言,说明了齐王是在什么样的关爱下长大的,会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同时,除刺这个举动,也容易让熟悉历史的观众联想到朱元璋对他的太子、后来夭折的朱标说过的话,"别怨我大开杀戒,我这是在替你去除扎你手的刺。"父母为孩子保驾护航不惜自己承担骂名罪责的苦心,通过这个挑鱼刺的镜头展示出来。

太子很聪明地没入套,继续跪着都快冻僵了。皇帝甩了一句"他不冷",因为他俩都知道,这戏得演下去,直到他们都等的那个人来投罗网。

皇帝为何不答应卢老师给太子加冠的请求?因为他有足够的筹码拒绝。文官集团手里并没有能逼迫皇帝答应给皇太子加冠的东西。皇帝并非真的不想给太子加冠,他是要把这个冠礼待价而沽,卖出最好的价钱,换来对自己最多的利益。那个最好的价钱是什么?前面鸡毛信与话外音"请给太子加冠"重叠的镜头,给了暗示。皇帝的这点算计,太子自然也知道。在他快冻僵的时,终于等来了大买主,舅舅顾思林。

顾思林才是皇帝布子想要诱入彀中成擒的那只猎物。而他也和皇帝一样心知肚明,准备以自身作为交换条件,为身为皇太子的外甥争取最大的利益。所以赋闲在家的他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出场机会、找一个合适的出场理由。

现在这个机会来了。外甥正在冰天雪地赤身裸体长跪不起,他做舅舅的于情于理都不能坐视不理,别人也无可指摘,见舅如见娘,爹不管,娘不在了,舅舅不管谁来管?理由也有了,就是一份关于目前长州战事吃紧的军报(羽檄),此刻正攥在武德侯手里。到此,观众就明白了,为何一模一样的羽檄一早送到皇帝手里时,皇帝无动于衷。他等的是顾思林主动来,所以他收到的那份,完全没用。

权谋之中非常讲究时机的拿捏,所谓“谋定而后动”,动则力求一击而中,否则贻患无穷。武德侯顾思林无疑也是精于此道之人。机会来了,理由有了,他毫不迟疑,在外袍内披挂整齐,准备入宫跟皇帝谈一谈。这里服化道上有几个小细节值得赞扬,顾思林着全副铠甲,在手腕上戴了一幅缀满金属甲片的臂鞲(也就是护腕。著名的汉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臂鞲也属此类,只不过是织锦质地)。

他身上的铠甲,似类似于札甲,以甲片类似于秦汉时用于书写记事的书札(竹或木的简牍薄片)而得名。镜头扫过时,给了他腰间的狻猊带一个特写,真棒。

有意思的是,他罩在铠甲外面的团领袍,居然用的是类似于宋明时代山纹甲的那种山字纹的暗花图案,那是淡薄名利之人常用的纹。

最后说一下皇帝这家人的取名。他们是严格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来的,这个是照搬明代皇帝。所以剧中皇帝的名字里有'鉴',含金,那么下来一辈就是木。而这辈中的前三位,行为性格没有一个与各自的名字相符的。老大定棠,取'棠棣之情'之意,而棠棣之情是指兄弟友爱的情谊,这对定棠真是个大讽刺;老三定权,天生的嫡子,最不必弄权的,性格也是最闲云野鹤的,结果他被迫着成为权谋最高段位者;老五定楷,还没出来,但书中他什么样已经知道了,阴鸷狠毒刚好是楷模的反面;只有老六定梁,名副其实,成为擎砥天下的栋梁。蕴含在四人名字中的微言大义,应该是作者梁园苦心孤旨有意为之吧。

(待续)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晚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