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电视剧《鹤唳华亭》剧情分析(十一)

电视剧《鹤唳华亭》剧情分析(十一)

博客

接下来的几集很顺畅,连着好几个权谋,几乎没有bug。齐王的外祖父安平伯被皇帝派到富庶之地出了趟差,回到京城后被刚提拔上任的御史中丞陆英给告了。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部长,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在他的监督范围内,本职工作就是告状。谁都可以告,并且可以诬告,不需要证据。这个部门俗称御史台,汉代时别名乌台,因为当时他们的署衙里有很多柏树,树上很多乌鸦,所以从汉代起人们就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就知道告状。

陆英状告安平伯收购的茶叶以次充好,质量好的茶都让他走私了,私下买卖牟取暴利,而朝廷只能用质量差的茶去和外国交易番马,引得番国抱怨,连茶马交易都不想跟你做了。但这并没有引起皇帝的愤怒,直到武德侯从战场上传来加急军报,说前线缺战马,仗要打输了。这时候皇帝才愤怒。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皇帝在演戏,和第一集要武德侯出山一样,心里早就惦记上你了,可非要别人提供一个契机才好行动,不能让众人看出来是自己的意图,如此才能在法理上占据优势。皇帝早就知道安平伯的不法行为了,但他隐而不发,单等着陆英揭发,才能名正言顺地把他贪污的钱收到自己兜里,否则师出无名,让人说你这皇帝太贪财,连亲戚都搜刮,无情。别说师出无名,就算有名了,有了举报,你马上就动手收徼亲戚的财产,都会让舆论说你刻薄,所以还要等前线战报,要让所有人都看到,并非我这个皇帝为人刻薄啊,我已很宽厚了。可你损害的可是国家的军事和版图,那我收徼你多少钱都占理,都能赢得广泛的支持,我为的是家国大义。皇帝不仅是要赵家出血,还要他们父女双手奉上哭着求着他收下。所以只能演戏。实际上安平伯几年来以次充好牟取的利,连马尾巴都买不到,也就是说没几个钱,可皇帝这么一演,为国为民为前线将士为保卫疆土,这样的理由你有多少家产都得吐出来。皇帝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别人的私有财产划了过来,得到的钱财远超过战场所需的,剩下的归他所有。

上边这段剧情,编剧看起来揉进了两起明朝发生的真实案件。和剧里的安平伯一样,两件的主角都是皇亲国戚。一个是明初朱元璋时期,他的女婿欧阳伦走私茶叶,触犯了茶马贸易制度被处死;另一个是明末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武清伯李伟以次充好贪污了质量好的棉布,把次品充为后勤补给,结果做成的军服质量太差引起官兵指责,此事也是由御史发起,告到了万历那里,然后万历也象剧中太子那样,直接把质量差的呈现到最高领导面前。当时的万历还是小孩,实权掌握在他母亲李太后和张居正手里。万历在给母亲请安时拿了一匹劣质棉布,说这是你父亲干的勾当。李太后既愧且怒,表示要按国法处置。然后张居正出面调解,保全了太后一家面子。不追究武清伯的法律责任,只需将他召唤到宫门外申饬一顿,这和剧里安平伯的遭遇也类似。看起来编剧是把驸马欧阳伦和武清伯李伟的下场给中和了。既没让安平伯被处死,也不象武清伯那样只挨了顿骂,而是没收了他大部分财产。欧阳伦和虚构的安平伯都是触犯了茶马政策,假如明代的话最高量刑是凌迟。

茶马贸易是宋神宗时期正式定下来的国策,王安石新政就包括茶马政。此前在中唐时期,政府就出台过茶叶专卖制度,叫榷茶制,茶这一行由此成为国营企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国企是汉武帝创办的,业务是盐。国企垄断的一定是民生必需品,古代就是盐、茶、铁,现在就是中石油、电信之类的,本质都一样。生活必需品,再被国家一垄断经营,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速度比火箭还快。汉武帝当初就是为了打仗,需要海量的钱财,于是想出了这么一个快速敛财的好办法,后人纷纷效仿至今。一看国库快没钱了就琢磨着垄断点啥好,唐代时盯上了茶。从那时起任何没有政府许可证的茶叶种植、收购、买卖都属违法犯罪。到了宋代又出现新花样。由于在此之前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所以中原王朝等于家没有大门,随时都处于被抢的状态,宋人接连被周边少数民族抢走了所有产马的疆土,而为了与他们打仗还需要更多的马。中原自己培育出的马种不够优良,没法打仗用。所以在四川和藏民接壤的边境,渐渐发展出了以茶换番马的贸易。神宗时下达了茶马令,由朝廷独家经营四川的茶叶种植,反正就照着唐代榷茶制度办这个国企就行了,然后把收上来的川茶由专门的商人持许可证与藏人交换番马。这种马是能当战马的,是很宝贵的军用物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走私茶还是马,都将被重处。朝廷因此设立了专门经营这个交易的机构茶马司,还要往边境市场上长期派驻茶马御史,监督茶马司的运作。

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大臣发现了茶马交易的更多妙处,于是写成了一份奏疏送交朱元璋。剧里多次出现一本大臣陆英写的书《茶马论》,这名字起的好洋化,让我一下想到《财富论》《君主论》,古代的老外写给国王的策论,咱中国这边就不叫什么论而叫什么疏了。剧中这个《茶马论》相对应的应该是明初的那个《议茶马事宜疏》。疏中详细说明了茶马贸易的大利好,不仅是获得良种马,更重要的是能让诸番对茶叶产生倚赖,象后来的鸦片一样,你戒不掉就只能任由我涨价,所以后来明政府跟藏番交易时定的价格非常高,藏人由于已经培养出了对中原茶的依赖,只得继续以高价换。一匹最上等的良种番马,只换来中原茶40斤。番邦不接受也没办法,因为明政府垄断了茶叶,想要从走私渠道获取的可能性很小,也因此政府对走私打击力度很大,定性为“通番”,就是叛国。所以后来太子小舅子张监生被人陷害成私卖战马的,女主说你这是叛国罪。朱元璋就是这样判决走私茶叶的欧阳伦死刑的。

不过实际上欧阳伦挺倒霉的,假如不是碰上朱元璋而是别的皇帝,很可能不会死。因为贪污牟取暴利等行径,如果是皇亲国戚,在古代是不会成为死罪的。古代的贪污和现在的贪污不一样,古代没有财产向国外转移这一说,所以官员贵族再怎么贪,他其实都是在替皇帝辛苦聚财。所以为什么好多皇帝对此睁只眼闭只眼呢,你贪去吧,不过是暂时把属于我的钱存放在你家里而已,我何时想收回,何时抄你的家。甚至有些皇帝还盼望着官员贪,因为他要是自己出面从老百姓那里榨取钱财,那多不得人心啊。有这么个爱财如命的官,故意把他派到能捞油水的职位上,那还不是替他敛财的利器么,还承担了本应皇帝承担的恶名。所以我觉得这剧里的安平伯去富春出差,肯定是皇帝故意的。

皇帝没收了安平伯大半家产,为了安抚赵家和李白粥,表示可以答应赵贵妃给儿子娶侧妃的请求,这个皇帝还是很会当领导的。赵贵妃在儿子点茶的时候提的亲,开场白是"说起吃茶,便想到聘妇…"这个典故出自宋人《品茶录》:“种茶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故有取。“ 然后因为她想娶的侧妃是太子的心上人,这婚事让太子略施小计给搅黄了。

这个小计有点象《资治通鉴》 里名将吴起被施的那个小计。有些观众总嘲笑这个剧的权谋是幼儿园水平的,我不知道他们倒底有多牛,反正对我来说,剧里这两集的权谋已经向《资治通鉴》看齐了。《资治通鉴》上下千年历史,主席他老人家翻了17遍成就大业。可以说中国人玩的权谋都能在里面找到模版。比如这个发生在公元前387年的小事,看起来不值一提,仔细想想囊括了权谋该有的要素。

吴起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战神,平生带兵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皆战平或和解,这一生没有一个败绩。他被魏国重用多年,魏国的丞相公叔痤因此害怕被吴起取而代之,自己位子不保,想让吴起离开魏国。公叔痤的一个亲信就对他说,这很容易。吴起性格刚劲,自尊心强(权谋成功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精确把握住你要算计的每个人的性格,也就是洞悉人心),所以你可以建议国君把小公主嫁给吴起,用这个做试探。如果吴起不打算死心踏地留在魏国,那他一定会辞掉这门亲。在建议国君之前,你先把吴起请到你家中作客,其间让你的妻子也就是魏国的大公主故意轻贱你,如此一来你想让吴起离开魏国的打算就实现了。公叔痤按照这个亲信的话去做。果然在宴席上,吴起看到大公主母老虎一般对丈夫吆三喝六,感觉很不舒服。没几天魏国国君就提亲了,说要把小公主嫁给他,吴起想起大公主奴役丈夫的悍妇模样,竭力请辞。国君倒也没说什么,可吴起自己坐不住了。他觉得自己如此驳国君面子他一定会怀疑自己的忠心,被国君怀疑的下场谁都知道,于是连夜逃到楚国去了。公叔痤让吴起离开魏国的愿望得以实现。其实国君魏武侯的确早已怀疑吴起对魏国的忠诚度了,只是自己都没意识到。这回吴起主动先弃他而去,坐实了魏武侯的猜测。

这个计能成功的关键是吴起力拒联姻。可是他怎么就一定会如人所愿力拒婚事呢?因为公叔痤这边算对了吴起的性格。假如吴起是象剧中齐王那种可以当女人舔狗的,他一定不会冒着被猜疑的危险拒绝这门婚事,那样的话公叔痤简直是鸡飞蛋打,因为他不仅没让吴起离开,还促成了他与国君联姻,更加巩固了吴起在魏国的地位和在国君那里的信任度。从这个角度看,任何计谋其实都是险计,你只要一个看不准就会算计到自己头上。所以你的计策里入局的人越多,这个计的风险越大。因为需要你精准把握的人心越多,你越容易失误。象这个计,公叔痤不仅要算准吴起的性格,还要算到国君的性格,更要算到在吴起心里,国君是什么性格。对于所有你要用的棋子,你都要算到,不仅要算到他们的性格,还要看出下一步下两步怎么走,也就是这些人在遇到这种突发事件时,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如何能算到别人下N步的行动?根据他的性格。

看透棋局里所有人的性格,然后为他们每人量身定做一个大坑等着他们往里跳。剧里太子搅黄了齐王婚事,还有后面李百舟算计他的邸报计策,都是这么成功的。

齐王侧妃没讨到,关键是太子把握住了齐王正妃的性格。她真能为捍卫一夫一妻拼上性命。而齐王是绝对不想失去老婆的,不是他害怕老婆上吊,而是他绝不能失去老婆所带来的巨大政治利益。他不能没有岳父李白粥的支持,李也不能失去齐王这个代理人。所以王妃真以死相拼的话,齐王和她爹都只能妥协。她要死了或者离婚了,齐王和李白粥就断关系了,这对双方都是大损失。所以当赵贵妃向皇帝抱怨儿妇悍妒时,皇帝说那还不简单,我下旨让他们离婚,赵妃立马不说话了。这点被太子算计到了,所以他挑动齐王妃闹,一点都不害怕事态会朝着他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发展,因为他知道对方自己就会偃旗息鼓的。并且太子还猜对了皇帝的心思。他看准了皇帝不会真的让齐王与陆英结亲家的。皇帝拒绝太子的理由是不希望太子获得另一股军事力量的支持,这理由同样对齐王适用,他同样不希望齐王获得这股军事力量。所以齐王妃这么一闹,刚好给皇帝送上完美的借口,不是我不想成人之美的啊你老婆这么不愿意,我也不能太不care她的情绪。这里的太子和公叔痤一样,都是算准了各方对'女人凶悍'的后续反应。

提一下剧里的礼部尚书背地里说齐王妃'胭脂虎啸,名不虚传…' 胭脂虎出自宋代陶穀的《清异录》:“ 朱氏女沉惨狡妬,嫁陆慎言为妻。 慎言宰尉氏,政不在己,吏民语曰胭脂虎。” ,后人比喻美貌的悍妇。

接下来白粥出手的邸报案,也是和公叔痤算计吴起同样的路数:判断出领导心里对某个人有看法(领导自己很可能都没意识到),设计一个推理让领导验证这个看法,同一时间里,诱导那个人做出特定的行为来迎合那个推理,于是领导对他的看法被坐实,毁谮工作宣告成功。这个下回再详细写。

这几集出现的道具,仿制的极其逼真:

女主的镜子,仿制的是唐代文物,仿汉草叶纹八葵镜。

这剧里出现的铜镜基本上都有出处。前面太子用的那面,好象是唐代的海兽葡萄镜。

镜头掠过女主的妆奁,里面放的粉盒上面有个类似壁虎的,摹仿的是塑贴广钧窑,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广窑塑贴螭虎纹方瓶(左边那个)。塑贴亦称“堆塑”、“堆贴” 。印出或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器物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

皇帝常戴的那个莲花玉冠,仿的是宋代文物。冠仿的很象,只是剧中皇帝的簪是横式的,横式戴法叫"卯酉簪"。出土的那个文物是纵式的,学名叫"子午簪",簪头自后向前插入,从前面看只看到簪尾。

 "子午簪"剧中也出现了。顾逢恩常戴的。仿制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莲瓣玉冠,几乎一模一样 。

再说一下第九集齐王为父母做的茶。这是典型的宋代中期的做法。宋代前期茶道接近唐代,而唐与宋最大的区别在于唐代是煎茶,有点类似于现在熬粥的方法。在唐代陆羽的茶经里有详细描述。和宋代一样,团茶从盒子里取出来,都要经过烘烤,碾和筛,然后唐代是在筛的同时,在一旁的小火炉上架一口小锅(学名叫鍑),里面装上水,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时,是第一沸。这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盐调味,接着煮。等到锅边缘的水如连珠时,是第二沸。此时用小勺舀出一瓢第二沸的开水,放在一旁待用。用竹夹在水中搅动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把筛好了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过一会儿,水面波浪翻腾,溅出许多沫,这是三沸。将刚才第二沸的那瓢水倒回锅里,使开水停沸,生成沫饽。沫饽是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汤花。此时,要把沫饽上形成似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就可以分到杯子里饮用了。分杯到入盏的步骤叫酌茶,要使各碗的沫饽均匀。

这是唐代喝茶的方法,我写的很简单,实际上步骤很复杂,讲究也很多,水啊用具的都有特别的讲究,某地的水某种铁制成的鍑,煮出来的味道不一样等等,要不怎么写了一本书呢。到了宋代中期就不这么干了。步骤和讲究变的愈加繁琐精致。茶末筛好后,可以直接冲开水进去,所以宋代形成了独特的“点茶法”,主要为宋代斗茶时用。剧中出现的就是这种方法。先将筛好的茶末置碗中待用。把水烧到微沸的状态,冲点入碗。茶末与水需要互融一体,唐时的茶匙搅拌不力,所以宋人独创了一种茶具,称为“茶筅”,专门用来搅拌茶的工具,大部分使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搅茶公子”。我截的这张剧图里,齐王正在碾茶(这道具看起来复制的是那个著名的出土文物,唐僖宗的银鎏金团花流云纹茶碾),最右边的那个小刷子,就是茶筅。

水冲入茶碗中,需立即以茶筅用力打击,此时碗中会慢慢现出泡沫,这一步学名叫'击拂'。而茶的优劣,就是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的。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沫饽不散,学名叫'咬盏'。宋人斗茶斗的就是这个,看谁的咬盏时间长。这需要此前所有步骤都准确无误。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到了南宋,日本禅师荣西将点茶传到了日本。日本现在的抹茶道接近于宋中期的茶文化。而这种技艺反而在中国失传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废团改散”,他觉得这么喝茶实在太麻烦了,等到喝上黄花菜都凉了。茶要先制成团饼状,这个过程已经很繁琐,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谓“奢侈”,最好是茶叶是散的,放进杯子里,热水冲一下就可饮用。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晚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