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现实可以很残酷
自从居家疏离,一直对互联网感激零涕。没有网络,没有社交网站和自媒体,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小日子不知怎么过?
但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双刃剑。曾读到过一个山东的村子,被称为“自媒体村”,因为那里有个自媒体工作室,由农村留守妇女组成。这个故事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互联网真的为缩小城乡收入差别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再读下去,发现这种自媒体对互联网和现实生活的影响要复杂、深远得多。
工作室的负责人,一个姓李的小伙子,五年前开始自媒体写作,一年后出了一篇“爆款”,从此为他的人生铺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他在村里创建了一个工作室,他们的内容在网上越传越远,钱也越赚越多,最热闹的时候有20多名妇女在那里上班。
这些妇女,有的是初中毕业后父母不敢放她们出去打工,有的是丈夫在城里工作或想生第二胎的留守妻子。
和网上绝大多数平台一样,工作室也靠商家的广告和产品链接获得收入。但它还有另一种更直接的平台现金补贴方式,即平台会在你的内容中穿插一些广告,你的内容点击量越高,你能获得的平台分润也就越多。
这种平台奖励规则,对低收入、高空闲的人群来说,特别有吸引力,也特别有效。
由于收入和点击量直接有关,平台就需要一些“爆款”,“10w+”, 也就是十万以上的点击数。
这家工作室典型的爆款篇,就是一些很平常,甚至可以说很平庸、粗制滥造的内容,再加上一个吸人眼球的标题。获得10W+ 就易如反掌,每天都能“生产“好几个。
这样的自媒体确实给这些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比如这个工作室:这些学历只有初/高中的留守妇女,平均月收入达到7594元,有人甚至能达到15000元。这还是在2018年,那时上海的平均月工资也才9621元。
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这种自媒体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成了网络劣质内容的制造者,写手们大批量生产无聊、无意义、无价值、反复洗涤过的内容,标题党横行,破坏了互联网的生态平衡,埋没了真正有意义、质量上乘的内容,严重影响了新闻和文化消费者的心智。
国内有人做过研究,百度上的热门搜索词变得越来越低俗。
最近还看到一个残酷的故事,有个名叫朱之文的农民歌手,几年前在春晚上出了名后,不仅在村里受到各式各样的讹诈,还被当作村民的网络摇钱树。
从早到晚都有人来拍他,把视频发到网上。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的日常生活很快被转化为视频平台上的流量,为这些“平民狗仔队”带来金钱收益。这些平台都有奖励,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
后来传出,几年下来积少成多,有人竟然靠朱之文的视频买上了车。从此他就更没有了片刻的安宁。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为了给记者一个安静的环境,朱之文将围观拍摄的村民都请出了院子。于是,有人爬上了墙头偷拍;有人透过门缝将手机塞进来强拍;有人甚至在门口破口大骂:“这架子也忒大了吧,你唱个歌有什么了不起“。
山东的这个工作室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红火了一阵后,它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倒下了。其中的原因不乏读者的恶意举报,这本身也是互联网的一个残酷现实。
对这家农村工作室出产的“爆款“,网民的评论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们体现了农村妇女勇于挑战生活的勇敢,也是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也有人认为这种粗制滥造的内容本来就命短,在浩瀚无边的互联网中只能成为浮渣,一个笑话而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