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得癌症,我能做什么?
生活中,我们会不会碰上这样的事:朋友家突遭不测,有人去世,或有人得了不治之症。我们除了用语言表示同情或哀悼,心里还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但不知如何开口,也不知怎样帮忙?
这是六、七年前的事了,突然接到朋友安的邮件,告知她的十二岁女儿伊丽莎白被诊断得了白血病。
这是一封同时发给十几个人的邮件,写得很简单、很直接,说是伊丽莎白就要住院并开始化疗,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将很忙。
我和安在美国读书时就认识,保持友谊十多年,伊丽莎白和我大女儿同岁。孩子小的时候,我常和安一起带孩子出去游玩,几个孩子有了伴就不来缠大人,我和安就能安安静静地聊天、喝咖啡。
伊丽莎白长得和她的名字一样漂亮可人,一头棕色的卷发,绿眼睛,笑容甜美,人见人爱。记得那时她最喜欢宝蓝色,她的衣服、鞋子、饰物都是各种不同深浅的宝蓝,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远远地认出她来。
后来安一家搬到另一个城市,离我家有三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也就不常见面了,但每隔一段日子就要通个邮件,交换孩子的照片,孩子却渐渐淡忘了小时的朋友。
得知伊丽莎白得了癌症,想到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即将受到的痛苦,甚至生死不测,我心里痛了好半天。收到邮件的当天我给安打了一个电话,除了表示抚慰和关怀以外,真不知道还该说什么。
说实话,我长到那个岁数, 还是第一次碰上亲友的孩子得癌症,而且又是那么年幼。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事,但他们是美国人,西方人对朋友之间分寸和距离的定义和中国人不同,况且他们又住得那么远。
我去问我的表姐有什么好主意。表姐是个ABC,给我的印象总是那么有心、善解人意,说话做事总是恰到好处。
她建议我去对安说,“我们能做什么吗?有什么事我们能帮上忙的,请一定告诉我。”表姐说,千万不要没经过他们同意就去帮忙或赶去医院看望,也不要随便寄东西,因为那样做可能会帮倒忙,或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反而为他们增加负担。
我按表姐的建议和安通了邮件,安说:“我们需要很多正能量,伊丽莎白需要鼓励,需要有小朋友和她说笑。只要她知道有远方的小朋友在想着她,她就会很高兴。”
因此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由我女儿亲自到商店挑选了一只泰迪熊,由她自己画了贺卡,还打印了一张她和伊丽莎白一起的照片,打了一只包裹邮寄过去。鲜花不能送,因为伊丽莎白在做化疗,她的白血球指数很低,很容易感染。
没几天,安就从病童医院打电话过来了,说伊丽莎白今天的状况不错,要和我女儿通话。我嘱咐女儿千万别说太多担心、忧虑之类的话,伊丽莎白现在需要的是开心。两个小女孩在电话里聊了好几分钟,那时她们十二、三岁,已经很会聊天,虽然有两年没见面,居然也很快热络了,说说笑笑的非常愉快。
此后每隔二、三个星期,我女儿就和伊丽莎白通话一次,遇上节日、生日,我们都寄上礼物和贺卡。暑假里,我带着女儿专门去了一次安的城市,看望伊丽莎白。那时她已回家,但很虚弱。安的房子很大,她执意留我们住在她家,但想到在这种时候万万不能给她们增添麻烦,我们就在附近的旅馆里住了两夜。
伊丽莎白因为化疗吃了不少苦,头发脱光,要定做假发了。她把假发公司的目录单发给我女儿,两个人通过手机短信来来回回地讨论了大半天,一起决定采用什么颜色和发型。
总的来说,伊丽莎白的治疗过程还算顺利,预后良好。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病童医院为癌症病人的年幼兄弟姐妹提供心理辅导。原来我只想到病童的痛苦和孤独、父母的辛苦和焦虑,没想到兄弟姐妹也需要帮助,因为他们长时间处在家里有癌症病人的心理压力之下,父母也没有时间陪他们玩耍或督促他们学习。
和先生谈起这事,他建议在冬假期间邀请伊丽莎白的妹妹凯莉来我家住一个星期,让她换换环境。凯莉和我小女儿属一个年龄段,她们可以互相作伴。
当时我们没有料到,邀请凯莉来我家小住是帮了安的一个大忙。因为正巧在那个星期里,原来已经在痊愈中的伊丽莎白突然病情退化,送医院急诊,安的丈夫正好在国外出差。凯莉还没有到能一个人在家过夜的年龄,所以那几天她不在身边,安就能专心一致地照顾陪伴伊丽莎白。
在诊断出血癌的近三年后,医生正式宣布伊丽莎白进入全面缓解。在休息调理了几个月后,她基本恢复健康。美国有个叫“许愿基金”的慈善机构(Make-a-Wish Foundation),免费为癌症病童及家庭提供旅游机会,或帮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伊丽莎白就挑选了全家四口的阿拉斯加轮游。
当时正好放暑假,安提出,由她出资,请我大女儿和他们一起去阿拉斯加。因我女儿正准备钢琴考级,不能走开那么长时间,她就只去了温哥华 (游轮出发地点),在那里和伊丽莎白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三天。
伊丽莎白身体完全恢复了,回校上课,她又重新成为那个宝蓝色的健康快乐女孩。她开始积极参加病童医院的募款活动,做了手工艺品和小首饰在同学和朋友中卖。为了支持她,我和女儿做了30张手工贺卡,让她拿去义卖。
朋友孩子得重症,我们并没有直接帮上什么实质性的大忙,只能提供这样的情感支助。现在想来,友情、支持和正能量,也许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同时我也希望孩子从这件事里体会到一些东西,感受到朋友之间的人情温暖,在她长大后,如果她也遇上相似的情况,她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
贴几张我们做的手工感谢卡,都是用家里现有的手工材料做的。原来我们担心没人买,现在谁还寄纸质卡呢?没想到,伊丽莎白在学校开音乐会时义卖,以每张 $10的价格,十五分钟就卖完了。很多人说:纸质卡比电子邮件或电子卡慎重得多,特别是手工做的,每一张都不同,更显spe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