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迷思: 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四十四
不仅商人瞧不起微子,周人也不拿他当回事,《古文尚书》里有一段周成王对微子的训话:“你要谨慎啊!……使我大周永远不要厌恶你。好生去吧,不要违背我的命令!”周成王那时二十刚出头,微子已经年逾花甲,可周成王训微子跟训孙子似的,一个丧失尊严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五百余年的商朝在微子的”膝行”中屈辱地落下帷幕,《竹书》载:“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始癸亥,终戊寅)”,这个统计很奇怪,因为《竹书》里明明有三十位,共五百二十一年。商朝其实有三十一个王,成汤的儿子太子太丁未登基就死了,但商的宗庙里仍尊之为王。
在彻底告别商朝之前,让我们做一个回顾,为商朝的三十代君王和商朝做个小结,对君王仍采用十分制的评分。顺便提一下,《史记》里称夏、商君主为帝是错误的,夏称“后”,商和周一样都称为“王”。
成汤作为商朝的创立者,基本分是十分。成汤名义上在位二十九年,一统天下的帝王生涯不过十四年,还有六年是疯狂的大旱。成汤在那场令举国心焦(Heart burn)的旱灾面前,他没有做出任何实际可行的抗旱措施,任凭男巫和女巫在瞎折腾,不仅劳民伤财,还伤命:不仅是人命还有乌龟命。虽然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要成汤放弃反动封建迷信,但好歹要做两手准备吧?六年的时间,挖一条引流河绰绰有余了,可他啥都没干,啥都让巫觋干了,啥都没干出来。不过六年大旱居然没有导致叛乱,说明成汤在安抚人心方面确有一套。当然也有可能他不用安抚诸侯,因为诸侯们也同样忙着祈雨,没心思造反。六年之后终于下雨了,可雨水跟他的指甲真的有逻辑关系吗?成汤在六年大旱期间的无为,建议扣除半分,成汤得九点五分。
代替故太子太丁继位的外丙王即位仅两年就驾崩,关于他的政绩《殷本纪》一字没有,《竹书》上记了这么一笔:“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考虑他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就不给他打分了,实在要打的话,外丙肯定不及格。
第三任商王是外丙的弟弟仲壬,他的”政绩”与在位时间完全是他哥哥的翻版,也是“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四年之后匆匆忙忙就死了,仲壬的得分可参照外丙。
第四任是故太子太丁的儿子太甲,是商初的超级权臣伊尹钦点上台的。太甲与伊伊这两人的相遇简直是火星撞地球,动静太大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呈两极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在《伊尹之谜》一章里说了,我选择相信《殷本纪》的说法。太甲一上台也学他的两个叔叔“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但他比较有性格,对比王还像王的伊尹产生了逆反心理,处处跟“卿士立方”对着干,对立了三年后,伊尹一气之下把他关到桐宫,直到三年后太甲深刻地认识到错误才被伊卿士放出来恢复工作。太甲一共在位十二年,抛去那左三年右三年,在余下的六年里颇有所成,“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并被伊尹尊为“太宗”。我给太甲八点五分。
太甲儿子沃丁上台后,学习前三任好榜样,一上来就任命卿士:“王即位,居亳,命卿士咎单。”,那时伊尹去世了,但他死前把咎单推荐上去。咎单对老师忠心耿耿,一切按既定分针办,特地把伊尹生前的丰功伟绩写成文件供新王阅读,题目不叫《伊尹》,而叫《沃丁》。咎单在《史记》里只有一笔,就是写了《沃丁》一文。沃丁在位第八年,他为故去的伊尹建立了“纪念堂”(“祠保衡”)。伊尹在八年之后没有人走茶凉,仍然享有崇高的声望,这意味着沃丁和咎单合作得很好。
沃丁在史料中的记载很少,但他在位十九年,和首席大臣相处愉快,起码说明沃丁朝风平浪静,按说可以给他八分。但他晚年似乎出了点状况,他未能让自己的儿子继位,鉴于此,扣除一分,得七分。当然如果他没有儿子就另当别论了,不过帝王没有儿子的可能性不太大。
沃丁之后的三代商王在《竹书》和《史记》中均无任何施政记录,《竹书》对他们三人的记载一模一样“元年XX,王即位,居亳。”,不一样的只是在位时间。
继承沃丁大位的是他弟弟小庚(或太庚),五年而崩,考虑到他能让儿子小甲上位,说明他短暂的帝王生涯还不至于一无是处,起码及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