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迷思: 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二十七
十 殷有三仁
夷羊现于牧野的第二年,姬发现身于孟津(或盟津)。《竹书》有记载:”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盟津而还”,此说和其他史料吻合,但是过于语焉不详,而且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孟津在河南,姬发大冬天里从陕西东进渡黄河抵孟津,为什么又原路返回?难道他在冬季大练兵,搞渡河演习吗?
答案是YES,姬发真的是在练兵。《周本纪》对此说得颇为详细,姬发在位第九年,他先去毕祭奠他爹。关于毕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姬昌当年强行霸占的毕国,另一是指姬昌苦心经营的程邑,二者都是被姬昌打下来的臣属国,没啥区别,它们在国破之日,国名于它们已经失去了意义,反正它们再也没有复兴过。总之,姬发在毕或程举行缅怀先父的活动之后,也学帝辛搞了次大阅兵,一路演习到孟津,所谓”东观兵,至于盟津”。
姬发的阅兵和帝辛的阅兵不可同日而语,那是实战演习,而不是装模作样的挥手致意,事实上,姬发的那次”东观”,差点就演变成”东决”。姜子牙都下达了一级军备令:”广大指战员们,快快集合你们的部下,带上船只,迟到者杀无赦!”(”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那么是什么让实战变成了卡拉OK?这个等到写西周再细说,暂时尽可能把亮相的机会给帝辛。
据说当时来到盟津的诸侯多达八百,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八百诸侯竟然是不约而同前来会盟(”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八百诸侯事先没有约定,在同一时间见、地点喜相逢,在概率学上来讲属于零概率事件。我怀疑这是太史公故意露出的又一破绽,太过明显。试问这些诸侯一个个在冬季的同一天跑来盟津干嘛?找帝辛单挑吗?连姬发都不敢单挑,何况此等”众庶”?这些”不期而至”的诸侯异口同声地对姬发请愿:”我们打纣王吧。”(”纣可伐矣”),这说明了他们很清楚此行目的是什么:组团攻打殷商。这也说明了他们是被召集而来,绝不可能在”阶级仇,民族恨”的大觉悟下主动请缨前去消灭反动的商纣王。
召集八百诸侯的人只可能是姬发。姬发祭祀文王是个烟雾弹,用来迷惑帝辛。祭祀大典之后,姬发自称太子发,通令全军他是以文王的名义进行讨伐,又招来司马、司空、司徒和诸节训诫一番,然后兴兵,完全是大决战的模样,姜子牙随之号令”后至者斩”,这几个字不仅仅是说给周军的,也是警告”不期而至”的八百诸侯们,这么一吓唬,谁敢不来呀?之所以声称诸侯们不请自来,不过是为了宣传周武王是多么顺应天意民心而已,只是这个由”周办”操刀的”宣传通告”写得太假了。
姬发在最后关头取消了进军殷商的战斗计划,冠冕堂皇地宣称天命还不明了,现在时机尚不成熟(”汝未知天命。未可矣”),于是班师回朝。
一定不是老天告诉了姬发什么,而是有人泄密了。他被告知祭父的烟雾弹没有骗过帝辛,帝辛早就做好准备等他来了。姬发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想想帝辛的威而刚,想想象军,姬发决定哪来回哪去,有多快跑多快,当然其中原委是不能告诉八百诸侯的,否则还被人笑死?
那个给姬发通风报信的奸细会是谁?费仲吗?有这个可能,姬昌帮过他忙嘛。不过他还不够分量掌握如此顶级机密情报。那个人是”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胶鬲的地位和费仲不相上下,不过他的后台很硬:”三仁之一”,帝辛的同父异母哥哥微子!
据《竹书》说,就在姬发盟津”邂逅”八百诸侯那年,帝辛突然得了失心疯,”三仁”里抓了一个,杀了一个,逃了一个:”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
《竹书》的这个顺序有点乱,第一个遭不测的是比干。比干是宰相,又是帝辛叔父,这双重身份使他对殷商忠心耿耿,于是多次进谏试图把”淫乱”的侄子上劝回头。哪怕他的另一个侄子微子来打招呼说他准备潜逃,比干依然”按既定方针办”,并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他说到做到,”乃强谏纣”。
帝辛被”谏”得恼羞成怒,就把比干的胸破开,取出其心脏来检查是否有七窍,因为比干被尊为圣人,而圣人之心据说七窍。比干的心脏是否有”七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成语”七窍玲珑”由此诞生,特指比干的聪明。针对帝辛变态的好奇心,孔子贡献了另一个成语:一窍不通,圣人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曰:”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一窍不通”的帝辛杀死”七窍玲珑”的比干,铸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惨案之一。
据吕不韦的门客们说,帝辛的好奇心远不止于此。据说帝辛杀死九侯之女仅仅是为了得到她身上的玉环,”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是也,我想不通九侯女儿到底把环戴在什么地方了,非得杀而取之?还是《吕氏春秋》说的,帝辛把一个过河人的小腿砍断,观察骨髓,”截涉者胫而视其髓”;还把一个孕妇的肚子破开,看看肚子里小孩是怎么回事,”剖孕妇而观其化”。可怜帝辛生得太超前了,那时还没有解剖学,不知道他研究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