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七
炎帝和黄帝不打不相识,从敌人变成战友,于是我们这些后人便被称为炎黄子孙。很好奇,炎帝在黄帝的阵容里是个什么位置?估计是个政协主席的职务。两位祖先的经历如同隐喻,昭示了他们的后人们一直就打打闹闹,分分合合,没完没了。中国不一定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战争史有这么长。
最后说几句炎帝。炎帝事迹多见于荒诞不经的神怪类志,《史记》提到他也仅有寥寥数语,而且形象不甚高大。“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诸侯根本 不甩他,见他来打,一个个都跑去归顺黄帝了。我感觉炎黄二位在演无间道,炎帝分明是在给黄帝征兵嘛,而且征兵的方式创意十足,效率很高。
汉代时,炎帝突然来了个华丽转身,不对,是变身:他变成了神农!神农就是炎帝,炎帝就是神农,二者合二为一!这个戏法变大发了,对神农不公。此说流毒甚 广,后世以讹传讹,我打“炎帝”这个词时,后面自动出现“神农”。司马迁明显采用了先秦典籍,对“合体说”不予采信。我也不信,既然“凯撒的归给凯撒”, 同理,把神农的还给神农,把炎帝的还给炎帝,且让两位远祖安心地活在我们的历史,传说和民俗之中。
黄帝战胜妖魔鬼怪一般强大的蚩尤之后,诸侯掂了掂自己份量,眼含热泪,强烈推荐轩辕成为掌舵天下的车把式。
黄帝成为天子后,照说该过上安稳日子了吧,可他的生活更动荡了:他开始了东、西、南、北巡,全方位的巡!曾经有个老人南巡时“站在南海边,用手划了个圈”,黄帝是用脚在天下划圈,所以他居无定所,以兵营为家。
他这圈划得实在广大辽阔,气象万千。东巡一路走到海边没法往前走了,还登丸山,攀泰山;西巡至崆峒山,和后来被尊为道教的两位大佬中黄子和广成子举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两位大佬分别赠送黄帝九品之方和自然之经,估计是宝印、宝书之类的好东西;南边到了湖南湘江(记住这个地方,它与另一位五帝和其两位夫人有关)。
黄帝爷北巡时把一个蛮族胖揍一顿,那个蛮族叫荤粥(不是加了肉的稀饭,荤念熏,粥念郁,记不住就说“熏鱼“吧),就是匈奴的祖先,匈奴还有很多其他名字,比如山戎,猃狁,鬼方等,古书里那些发音难听,字形难看的名字几乎都是指匈奴。匈奴是汉族心口的痛,时轻时重,时好时坏,烦了几千年。这是史书上第一次记载中华民族(还不能叫汉族,其实也不能叫中华民族,但也只能先叫着了)和匈奴的交锋,当时黄帝“北逐荤粥”,四字而已,潇洒之极。
黄帝一路巡视下来,声望日隆,设左右大监监督诸侯,各地方大佬都服服帖帖,紧密团结在黄帝周围,积极拥护、推动、参与黄帝的封禅盛典。封是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以报天恩浩荡;禅是指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山祭地,以报地厚之德。
封禅说白了就是一个好天子的奖状。完成封与禅的仪式,一个鬼神鉴定、天地作证的伟大天子便正版了,否则总有山寨的嫌疑。所以后世的帝王趋之若鹜,做梦都想着让鬼神显灵“保送”去泰山封禅。但封禅不是去泰山自驾游,不是想做便能做的,哪怕是权倾天下的天子。
封禅的“申请”手续极其复杂,现在已经没人能够说得清楚,就像没人说得清满汉全席一样。封禅的前提倒是很简单,但是很诡异。
首先要有祥瑞出现,比如说地上出现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天上还要降下天书,托梦给某人,某人醒来后果然在一个风雅所在(比如怪石,古阁)找到了天书,天书温柔地责备天子该上泰山一叙了,并有大神亲笔签名;天子也要亲自做梦,梦见神严厉批评他不该成天光顾着埋头搞业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而疏忽去拜见天神。然后该天子就要诚惶诚恐地告知心腹大臣该怎么办,于是大家都知道怎么办了。在这方面,需要特别表扬的是宋真宗赵桓,他把全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话剧舞台,作为导演和男一号他很长时间都难以走出跌宕起伏的剧情。
黄帝之所以搞封禅,还有一个原因是天上出现祥云(怎么个祥法,不详),这是最高级的一种祥瑞,无法以人力合成。所以黄帝对云情有独钟,充分显示其浪漫情怀:他把官名和军队都以云命名,比如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宫颜色很深,是黑云,中官则是后来天子们的指定颜色:黄云。可后来的天子们都不解风情,无人再以云彩作为官名。啊,如果云知道,云一定很遗憾,也没准松了口气,那些人那些事,怎配高洁的云彩。
黄帝的泰山之行顺风顺水,还得到了宝鼎神策。神策并不是神的政策,而是一种神草,即蓍草,又叫锯齿草,其茎可用于占卜。据说黄帝就是用这种神草推演了历法,其科学原理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