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人生
前言:刚洋洋洒洒写的一篇短文,网络不畅没发布就乌塌了,哼哼唧唧片刻,再来一篇同命题短文。
思想无限,时间有限,人生要设限,比如上半场和下半场。
大部分人的上半场没什么选择,出生和环境决定一切,但凡能跳出出生带来的局限,都堪称社区偶像,时代勇士。无论是通过教育,还是某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还是什么什么... ...事实上,许多人一辈子都只是停留在上半场,没有下半场。还有许多人,上半场拼的太厉害,缓冲后没等过度到下半场时,气力不足,也就乌塌了。能划分出上半场、下半场、甚至能加场的生命才是最强劲的生命,才具备繁衍和延续的价值
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往往集中见证生物死亡,或者意识脑死亡,就会残酷中顿悟“活着”的美好,赶紧赋予生命别样意义,乖乖整合自己的生活,情不自禁紧致自己的生态。
要拼就拼下半场,趁早进入状态多一份胜算,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下半场。
如何划分上半场和下半场呢?我想,和年龄没什么关系,和体能、意识和心态关系有密切关系,至少应该从某一刻的从容开始吧。从容,意味着独立和自由,也意味着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
如果说上半场有许多被动和情不自禁,下半场就有更多机会追随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
前段时间听TED,链接下面跟进一个滑稽的卷毛头像,是韩国SBS电视台为一位叫金珽運的文化心理学教授以主题为《今天遇见未来》为主题连开三讲。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在韩国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启蒙性质的以受众为普通大众的大学教授的公开课非常普遍,非单纯的娱乐化,而是信息开拓性质的短小精悍的公开讲座非常受欢迎。而SBS为一个人连续三天开办公开课系列更是非常少见,于是搜索开来。
讲真,在美国生活,欧美那些牛人的人文底蕴深厚,一时半会儿还真无从切磋,反倒是活出自我的亚洲人的事例更容易感知共鸣。
他滑稽的头像遥相呼应的是他的讲座风格专业而风趣。除了学术著作外,还著有畅销书《后悔和太太结婚》,《男人那活儿》,《狂恋日本》等等。Kim 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后顺理成章留校成为讲师。然,在柏林墙倒塌的他启发下,他归国效力后,却无从落脚。各大学表示无法接收的原因是,当时韩国的学术系统与美国对接,对文化心理学专业无从定性。几番周折,他成为明智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创办心理学学术研究院,也曾效力于总统政策策略委员会,未来政策战略委员会。
他的观点和大量专业的心里比对信息确实带有启发性,然而等等等等这些都没什么。为我写作本篇带来启示的是,他在50岁那一年辞去教授工作,辞去所有的职衔,只身一人前往日本生活了三年。期间他就读艺术院校,与本科学生一起攻读心仪已久的漫画专业,后开始接触日本画等各种艺术形式,渐渐修习为画家。有思考的画者,即便技巧不如人,但表达往往有非凡之处,因此他的画作也让世人十分期待。
他还有一段著名的演讲,主题是《生无可恋的当代男人们》(《活着越来越没意思的现时代男人们》)。韩国在亚洲国际中无疑是个奇迹。在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曾被欧美殖民的历史中,唯独朝鲜半岛没有被欧美势力殖民,而是被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殖民。因此接触工业革命与成果都相当蜿蜒曲折。又因资源有限,战后重建中甚至得到了菲律宾和泰国的援助。就这样一个国家,如今建立民主,国民生活越发稳定,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减少,可见国民的奋斗力有多强悍。
只是,那一批最会奋斗的人开始步入老龄化,继日本之后,亚洲国家中韩国也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KIM 出身牧师家庭,一路求学和社会地位都没有太多挣扎,在50岁档口进入中年危机,并没有像许多中国男人一样通过干扰其他生命来试图获得生命慰藉,而是选择独自出走和学习,重新定义50岁后的下半场人生。
这种切割式的人生定义,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气去尝试,也需要俗物和财力的支持。需要家人的理解,有果断独行,对生活的某种决绝,却也一定经历过审慎思考。我接触的大课堂,是三年后留日归来,重新定义人生的卷发KIM ,所以无论他前半生如何,我认识的都是一位50多岁男人的婴儿期。
假设活到100岁,趁早进入下半场营生,难道不就是一件巨大的幸运吗?
从容,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表达,表达里透露着某种秩序和美感,美感的分寸在进退之间拿捏,拿捏整体间流淌的艺术感。
在美国,日本,欧洲,越来越多的人在下半场人生中选择接触某种艺术专业的学习。比如,厨艺,绘画,摄影等专业都呈现高学历学生二次进修的趋势,各种学习和切磋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如此说来,懂得放下出生和原生环境带来的某种执着与生态,放过上半场的纠结,重启和雕琢下半场人生,才是人生赢家无疑。人生上半场不是你的,要拼就拼下半场。
敬,前生今世的孤独与奋斗;迎,下半场的际遇与从容!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