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美式教育看不见的决定性力量(二)

美式教育看不见的决定性力量(二)

博客

美式教育看不见的决定性力量(一)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106/201803/41845.html?#comment_42813

 

今天早上跑了10km,看了两部电影《Jumanji》和《Wonder》。最近两个月的训练中跑了几次山,勤跑了几次坡,今天跑回平地,居然感觉自己像刚刚学会飞翔的雏鸟一样可以轻盈而自由地翱翔。去年同期,我也不过用比走快不了多少的速度勉强跑完5km的实力,原来自己从不擅长的事情经过持续的系统训练能够带来如此难以置信的体验。两部电影一部是青少年题材的电影,一部是十分美国化的家庭电影,两部电影都很有细节,尤其是《Wonder》,是我希望能从自己指尖流露出来的那种视觉。四个学期的英文学习,可以让人如此享受的看全英文电影。复活节这一天,我以这种方式感受上帝的复活和祝福。

先说说我的生活经历。在国内出生在教师家庭,出生起父亲就从事高中教育,接触最多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接触最多的话题是教育,尤其是高考。有自己开班授课的短暂经历,非常享受授课过程。

初来美国犹豫定居阶段,所有假期都出去玩儿,体验了20多个国家公园以及一路经停的各州社区图书馆几十家。

决定定居后,机缘巧合,被朋友引导接触公益,最初接触的是青少年义工项目,因此有机会一路跟进这些青少年,和他们一起长大(这两年这拨孩子有许多申请大学,目前为止录取结果都相当不错)。期间涉及到的义工项目包括教会、政治类、幼儿园、小学PTA,文化类,组建社区中文绘本读书会等。迄今为止,最多一年做了500个小时义工。(这是什么概念?我们所在的社区高中生四年最少义工时间是40小时,否则不能毕业。一年做100小时义工可以申请总统奖;有个孩子4年做了2800小时的义工,直接被大腾录取。)与自己家的小孩以及青少年义工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参与的这些义工项目,就是我在美国社会的跨行业基础学习过程,也为我累积了大量素材,让我对美国教育有了相当直观的了解。加上自己目前抽空在College拿课,对不同的教育系统也就产生了一手的比对思维。

在进入系统分析之前,特别想强调印象深刻的沟通环节---“提问”,而提问之前通常会涉及到Presentation。

对,“Presentation”和“提问”!它的属性是1、如何表达自己;2、怎样表达容易让听众理解自己传递的信息,并接受所传递的信息;3、怎样通过提问来明确观点的应用价值;4、怎样提出异议,以及如何对待异议。这里至少会得到两种训练,准确表达和提出质疑。

通常接触一个新话题,一定会涉及到Presentation,Presentation是科普和学习的开始。任何presentation,包括教会活动,学校授课,课外活动,图书馆活动,所有所有的面对面的课内课外科普类传授项目,以及职场都一定会涉及到Presentation和提问环节。

美国小孩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接触Presentation训练。私立幼儿园的PK班,公立系统的K班,小朋友都有似模似样的Presentation经历。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部分接受过正常教育的美国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阶层,都可以像明星一样自信满满地出口成章做主题演讲。初中起在美式教育系统里长大的中国小孩在这方面表现也非常优。之所以说初中起,是因为我个人接触的孩子们都是从初中开始在美国就读的。

最近接触的几件事很说明问题。

1. 随k班小朋友去Farm参观,回来之后做报告,之后做布景和模型,最后在课堂录制presentation的过程。家长扫描二维码进入学校网站可以查阅孩子们的表现。参观,家长都会尽量陪伴,这个presentation是由家长一起准备的,孩子和家长之间有这样的共同体验,会加深印象和理解,学习和应用使得现场表现非常直观顺畅。

 

Presentation的录制中,有些内容是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来完成的。

 

2、学区购买了小学的人文地理公开课,所有的孩子都有角色安排,每个人都有台词来串起美国的历史和地理,全班共同演绎了一场直观的人文历史秀,生动且印象深刻

 

3、前一周末,我们社区的初中来美读书的高中生以《新生入学选课技巧》为主题自发性为华裔社区的孩子和家长开了一场讲座。整个过程约两个小时,两位陈述者配合默契,陈述方式流畅系统,思考独立成熟,轻松又有针对性,展现了一套成熟而有体系的科普讲解模式。

 

4、我们参加教会的分享会,分享者们准备的PPT, 以及顺序和方式都非常容易让人接受。提问环节听众提出的问题就很准确,彼此互动效率很高。在国内从未听说也未曾有机会参与这种心理疏导类的主题分享会(耶鲁校友和南加大校友,均为华二代)

 

5、参加女童军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有主题,每一个主题都由孩子们用presentation来完成,辅以工具和演示材料,时而还会请专业人员(比如消防员)参与。用时约一个小时。是的,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要做约1个小时的信息讲解。

 

6、曾经选过一门儿基础艺术课,即素描。选这门儿课程是想不用说太多话,结果好么,每一幅画结束不仅有presentation,还要用语言评论同学画,这里就涉及到对细节的观察,简单好坏评论是很难过关的。愁坏了我。

 

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校内校外,presentation是非常普遍的训练和必要的学习、生活技巧。所有的presentation之后,都会涉及到提问环节。

 

会提问,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习得成效和陈述者讲解成功与否的有效表现。通常在讲解最后都会有提问环节,此时,演讲者都特别希望听到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不仅是展示自己学识的绝好机会,更是听取异议,刺激新思维,产生新思路的绝好时机。所以有价值的提问可以引导主题深入探讨,也更能增强演讲者对主题的思考和全面展现。

 

为什么不呢?犹太人的学习方法havruta中就有通过提问和辩论来增强记忆,引发思考的环节。

 

这种从小到大,贯穿教育和职场的“Presentation和提问”的必要程序设计,其属性就是Open- minded。试想,Open-minded 的潜在含义就包括愿意接受异议者对主题的讨论。对于演讲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说服异议者更有挑战性的事了。没有三把刷子,没有做好准备谁敢贸然公开讲授,并接受提问呢?所以,这里另有一层意思是“我对自己表达的信息和观点负责,对自己的陈述有信心。”,因此对提问也是有所期待的。

 

 

这种态度下,即便是负面问题,也有机会带来良性结果。presentation就是表达的基础训练和形式。

 

那么这能决定什么呢?presentation决定一个人push信息的能力,能否顺利完成提问说明一个人有否足够强大的信息储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来接受异议以及所产生的意义。

 

当然,在美国各地教育大纲中都应该有presentation相关要求。这种训练直接的影响是,无论在职场还是社会环境,人们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展示状态,并解决问题。

 

反过来看我们的成长期,教学大纲对这方面没有要求。另外,提问能得到超预期的回馈机会不大,也就忽略了提问所带来的信息传递和互动机会,也模糊掉了通过提问而延展问题并深入探讨的机会。大部分情况下,老师们喜欢听话顺从的学生,而不喜欢“刺儿头”一样提问的人,更不曾教会接受异议。所以,“提问” 从过程变成了技能,提问带有某种攻击性,时而会成为“勇气”的代名词。更有许多人,把提出问题当做爱好,而绝不会生产解决方案。因此,对“提问”的理解常常进入误区。不以寻找解决方案的态度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探讨,可以说在传递,也可以说是无效信息表达。

 

Presentation和提问的方式非常丰富,其核心是表达力和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问通常带有个人色彩,具有个人观点,时而也会以评论的方式出现。但是否有针对性,有效性,还是单纯的攻击性、发泄性则需要由表达的人来判断。如何应对提问(含质疑),对presentation的人绝对是一场考验,是一辈子的训练课题。不得不说,这种信息互动本身所刺激的延伸信息,是推进文明进程的缓慢力量。

 

Presentation和提问训练是辩论和会议的基础训练,会为进入职场和社会打下良好的生存与社交基础。这当然也是自由表达和民主的基础训练。

 

有一阵子海外华人讨论“为什么接受最好教育的一群一代华人之间不会开会,辩论常见互撕、围殴、群殴性质,谈话具有攻击性,产生不出良性方案?要么就干脆是君臣制,一人拍板推进方案?”。别说华人了,看看哪国议会讨论问题直接动手开骂,就知道什么叫缺少教育,什么叫文明进阶了。

 

表达自己=>提问=>讨论=>提出异议=>寻找解决方案... ...这是完整的一套进阶系统。这里每一个环节做好都不容易,最有难度的是“提出异议”。没有远见卓识做不出跨阶段的判断,大部分人的异议听起来像发牢骚和无效评论,很难让人接受。一般人也不愿意承担不讨好的风险。但不得不承认,异议的力量,通常是推进文明走向的决定性力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进步、生活模式等等等等每一点进展都是。

 

这一篇暂且命名为《表达和接受提问的力量》。=> 这也就引申出了下一篇的主题《科普潜藏的力量》

 

(未完待续)

 

(业余选手经一年时间的系统训练,只是像乌龟一样匀速训练,

即比去年同期提速两分多,《龟兔赛跑》新解,持续力带来的结果。)

 

 

美式教育看不见的决定性力量(三)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106/201804/1825.html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尤其开心USA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