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保姆阿婆(五): 至交
石婆婆靠帮人带孩子来贴补家用。但是我记忆里好象她只带过两个孩子。除我之外,其实另一个孩子跟她发生的生命联系更为紧密。我管另一个孩子叫阿玲姐姐。我是被母亲早送晚接,天天回家的。而阿玲则常年住在阿婆家,几乎成了寄养了。
后来我才知,原来阿玲的父亲母亲被下放苏北农村,他们只好把唯一的女儿托付给阿婆。阿玲的父亲叫吕健军,是作家,诗人,笔名高加索。母亲姓郑,我叫她郑阿姨。高加索是安徽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郑阿姨是云南人,显然比丈夫年轻许多。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背后也有不一般的故事。后来在郑阿姨和我奶奶结为忘年姐妹后,她将这故事原原本本地告诉过奶奶。可惜我记不清了,奶奶作为第一知情人也已经离世。只零星记得老吕(我奶奶这么称呼他)以前还有过婚姻。郑阿姨婚后因为宫外孕手术,不能生育,他们领养了阿玲。
七十年代末平反后,作家夫妇回到南京。作家重新执笔,耕耘在阔别二十年之久的文坛。因为共同的恩人石婆婆,我们两家也成了莫逆之交。作家为人谦和,郑阿姨更是善良之极。作家出了新的诗集,他会恭敬地送一本给奶奶,内页上写着: 恭请张老师指正!记得那本诗集叫"秋天里的春天"。我们一直收藏着。
奶奶说,高加索年轻时入了地下党,在左翼报刊上发表诗歌,其中有名的有"观音土"等。他还参与过学运。解放后他继续从事文字创作,不久因胡风事件入狱,然后再划右派,文革中关进牛棚,其后是五七干校,最后是苏北农村。我当时觉得他不冤,因为路是他自己选的。我爷爷才冤,那么出世清高安静的人,怎么也赶上时髦成了右派!我现在已经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不要用党派给人贴标签。并不是所有卷入政治的人都是投机者,比如高加索就不是。光目睹他对石婆婆一家的涌泉相报,他的高风亮节,美丽心灵彰显无疑! 更听说他后来在担任"爱国报"主编时,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方面,突破了时代的枷锁和局限,异常大胆开明。他也因为坚守正义,清廉的品格被赞誉为新时代的"出土文物"。
两个背景,道路完全不同的知识分子家庭,因着命运多舛,人生艰难,同时在一个寻常百姓之家找到庇护,体会到了人间终有温情,世界不再绝望。1998年,高加索"这位诞生于皖南的农家子弟,终于在风雨和阳光下走完了他的人生苦旅",终年74岁。那时我已出国多年。写这篇时在网上查了一下,读到一篇关于他的纪念文章,就让我引用其中的话来结束这一章节吧!
"风狂雨暴几番来,毁尽文章折尽才。一曲悲歌书一卷,落红满纸有余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