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党向:几代红楼一场梦,一书隐史百回明

党向:几代红楼一场梦,一书隐史百回明

博客

2020年1月11日,又是一年,记取这个日子,是为了激励自己。四年前的灵光乍现之下一念偶生,原以为不过随手一写,三五日便休,却在渐渐触及真相后不忍放手,每每倦意丛生之时,就仿佛看到三百多年前孤灯下那个走笔不倦的身影,寒夜中那双满怀期待的眼眸,杨嗣昌的后人为了给先人洗刷冤屈,四处奔走呼号,种种磨难固然令人心酸,可是朱慈炤呢?他就连公开发声也不能,惟有将极微弱的一点点希望寄托于一本小说,所有的冤屈和悲愤都只能藏匿于《石头记》之中,希望后世有人能够读懂书中的隐意。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这一条条血泪批注中包含了他多少辛酸无奈和殷殷期盼。不能暴露的身份、无法公开的传著,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创作,可是他却没有被绝望击倒打垮,反而是用他最大的热诚将其完成,因为他不是为自己而写,他是为众多被迫害被污蔑的不幸英魂而写,是为整个国家和民族遭受的深重苦难而写!

能坚持下来,完全是他的至诚感召了我,一日复一日,一年过去,又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新发现,个中辛苦难以备述,但随着赖大等更多秘密的不断揭开,辛苦之余更感欣慰,不久前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党向先生为我的《红楼隐史》一书写的读后感《几代红楼一场梦,一书隐史百回明》,看后倍受鼓舞,感谢党向先生的长评,特地转贴在下面,在此同时也要感谢那些长久以来支持我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激励,我将继续努力!

 

党向:几代红楼一场梦,一书隐史百回明

前言

 

天下奇书《红楼梦》,自其问世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被其征服,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从未间断过对其研究,然而,有关《红楼梦》的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却纠缠不清,最大的谜团是作者之谜,其次是成书年代和版本之谜,再是最初的评点人脂砚斋和畸笏叟之谜,还有最重要的是书中隐藏的真事之谜。本文对以上之谜作一粗略介绍,旨在从侧面窥见不朽巨著《红楼梦》的神奇和伟大,并对最新研究成果王丽女士的《红楼隐史》对上述谜团的解答略作介绍。

 

一.《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它以玉黛钗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兴衰为背景,以精炼的语言描写展开了广阔而深远的历史画卷。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部小说,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让只要识字的人就能看懂,以它对人物、场景、故事等细致入微、出神入画的描写,让无数读者青睐,以它对诗词曲赋、琴棋书画、金银珠宝、花木山川、儒释道仙、经史子集等等的囊括,堪称中华文化百科全书,让无数学人仰慕,以其对家族兴盛衰落和人物命运的各自归宿的巧夺天工的艺术刻画,又堪称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使人感叹和惋惜,同时,以其充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如梦如幻、扑朔迷离的写作笔法,令几代红学家和爱好者为之倾倒和付出毕生心血。

 

正如红学家冯其庸所言:“《红楼梦》是一部出名的奇书,奇就奇在从易读的一面来说,几乎是只要有一般文化的人都能读懂它;但从深奥的一面来说,即使是学问很大的人也不能说可以尽解其奥义。一部书竟能把通俗易懂与深奥难解两者结合得浑然一体,真是不可思议。也正因为如此,两百多年来,它既是风行海内的一部书,也是纷争不已的一部书”。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红楼梦》是一部人情小说,而非言情小说。周汝昌认为不仅如此,《红楼梦》更是一部中华文化小说。而端木蕻良等一些红学家更是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展开惊心动魄的历史长河的缩写,在一座小小的大观园里面容纳了整整一部《二十四史》。

 

《红楼梦》的伟大和不朽,使“红学”一跃而成继“甲骨学”和“敦煌学”之后的二十世纪三大显学之一。毛泽东主席曾在其《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可见毛主席对《红楼梦》的评价之高。

 

二.《红楼梦》版本简介

 

大致说来,《红楼梦》有八十回“脂评本”系统手抄本和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系统排印本两大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各版本之间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脂评本系统手抄本:

 

到目前为止,加上近年新发现的《卞藏脂本红楼梦》,脂评本系统手抄本共计发现十三种,这些手抄本有的是八十回本,有的是采用“程高本”系统排印本补抄的一百二十回本。而最古老、最接近作者原作的当属以下三种:

 

1.甲戌本:回首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正文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故名。存一至八、十三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共计十六回。其原本为甲戌(1694年即康熙33年?,或1754年即乾隆19年?)脂砚斋再评本。书口下部有“脂砚斋”三字,可能是脂砚斋的自用本。其正文文字在现存诸本中最早,保存的“脂批”也最多。其批语有晚至丁亥者(1707年即康熙46年?,或1767年即乾隆32年?)。原为大兴刘铨福所藏,1927年为胡适所购得,后藏美国康乃尔大学,2005年7月由上海博物馆购回国内。

 

2.己卯本:回首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第一至二十、三十一至四十、六十一至六十三、六十五至六十六、六十八至七十回。第一回首缺三分之一,第十七、十八回未分开,第十九回无回目,第六十四和六十七为补配。书内目录页有题记:“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己卯冬月定本”,故名。现藏北京图书馆。1959年发现的第五十五回下半回、五十六至五十八回、五十九回前半回属己卯本散失部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3.庚辰本:回首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一至六十三、六十五至六十六、六十八至八十回,中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第十七、十八回未分开,第十九回无回目,第二十二回末破失,第七十五回缺中秋诗,第八十回无回目。目录页有题记“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月定本”。故称“庚辰本”。此为作者生前脂砚斋的最后一次定本。从第十二回至二十八回有大量朱笔眉批和侧批,署年己卯、壬午、乙酉和丁亥。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二)程高本系统排印本:

 

1791年(乾隆56年)和1792年(乾隆57年),程伟元和高鹗先后两次以木活字排印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世称程甲本和程乙本。程乙本是在程甲本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从此,手抄本逐渐隐没,一百二十回程高系统排印本程乙本开始流行。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即以程乙本为底本,参以其它脂评本、抄本作校本,此版本50年代至70年代曾多次修订重印。直到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组织红学家以庚辰本为底本,其它脂评本、抄本及程甲、程乙本为参校本,重新校订整理出的一百二十回本印刷行世。这两种“人民文学”版《红楼梦》流播至今。

 

(三)《红楼梦》版本之谜:

 

程甲本前八十回的来源之谜,后四十回是否系他人补续之谜、及根据什么补续之谜。在印刷本行世之前,手抄本已传抄流行多年,这里面有没有作者的原始抄本?带脂评的抄本是作者原始抄本还是传抄出来的?这些手抄本的关系如何?是否存在还未发现的更早的本子?作者原计划写多少回、是否写完?是80回、100回、108回,还是120回?脂评本上的干支纪年是属康熙朝还是乾隆朝?等等。

 

三.《红楼梦》作者之谜

 

自《红楼梦》问世后的一百多年间,对其评点、研究一直未断,大致来说,对《红楼梦》文本的评论研究称作“评点派”,而透过文本寻求背后所影射的真人真事的研究称作“索引派”,评点派和索引派被称为“旧红学”。然而,《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其作者是谁,在一百多年的旧红学研究期间未太在意。

 

一九一七年九月,索引派代表人物蔡元培推出其《石头记索引》,指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并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明遗民,是“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以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义”,“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宝玉有爱红之癖”,“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言伪朝之帝系也”,十二钗等是影射清初江南名士的等等。

 

随后王国维推出《红楼梦评论》,虽然他以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和”文艺思想”为立足点建构起他的艺术论,并行之于《红楼梦评论》中,其主旨只是“欲念解脱”,遭到抨击,但其中最有价值的一段说:“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惟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惟一考证之题目”。从而拉开了对《红楼梦》作者等一系列相关课题的考证。

 

一九二一年,胡适推出其《红楼梦考证》,首先针对一个半世纪的旧红学发起攻击,指出:“《红楼梦》的考证是不容易做的,一来因为材料太少,二来因为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他们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却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他们并不曾做《红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并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并说这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写于1765年左右,但他不久去世,书未完稿,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

 

紧接着的一九二三年,俞平伯推出他的《红楼梦辨》,举出更多理由证明“原书只有八十回,是曹雪芹作的,后面的四十回是高鹗续的”,并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是为“感叹身世”、“忏悔情孽”而作,也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等等。

 

从此“新红学”即“考证派”红学树立,“旧红学”尤其是索引派红学式微。

 

一九四八年,周汝昌推出其《红楼梦新证》,采用较胡适、俞平伯更为丰富翔实的材料,论证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并论述了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传。

 

至此,《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乾隆朝的曹雪芹(前八十回)和高鹗(后续四十回)便在红学界普遍认可,并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这似乎成为定论。

 

新红学在研究曹雪芹和脂砚斋的过程中,还衍生出“曹学”和“脂学”。

 

然而,随着《红楼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脂评本及大量历史文献的传播,广大的《红楼梦》普通读者和爱好者也有机会接触到曾经只有少数学者和红学专家才能见到的第一手资料,并参与到《红楼梦》研究中去。正如邓遂夫在其《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导论“走出象牙之塔”中所言:“海内外专家学者倒是欢欣雀跃久矣,怎么就忘了普通的《红楼梦》读者呢?怎么就忘了九泉之下‘一芹一脂’至今不曾‘大快’的心绪和充满渴求的目光呢?”

 

于是,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开始发现谜团越来越多,如:为何脂批中多以干支纪年,而仅有一次是乾隆朝的干支纪年?为何《红楼梦》中出现过十几出戏,如《长生殿》、《续琵琶》、《西厢记》、《玉簪记》、《牡丹亭》等等,却惟独不见《桃花扇》?为何书中的元春省亲是在夜间?脂批对书中的“自鸣钟敲了四下”批为“是避讳寅字”,可为何书中出现几处寅字?为何书中很形象地借物取笑讽刺清朝男子剃头留辫的发型头式?为何脂砚斋的评批对作者的意图了如指掌,却一直搞不清脂砚斋是谁,有人说是作者的妻子,有的说是作者的堂兄,有的说是作者的叔父?还有,一直找不到曹雪芹的生父是谁等等,这些迷惑的症结就在于《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没有找到。

 

由于主流红学家力主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所以他们不遗余力的搜索与曹雪芹及其家世有关的史料和档案,寻找与曹雪芹有过交往的人和事。可是,一个世纪过去了,几代红学家付出了毕生精力,还是没有找到曹雪芹的生父是谁,也没有找到脂砚斋是谁,就连江宁织造曹氏家族谱系中也没有曹雪芹其人。

 

按胡适考证出曹雪芹的生年算,曹雪芹在五岁时就开始写《红楼梦》,他感到这不妥,于是他便想办法将曹雪芹的出生年往前考,越前越好,以让曹雪芹有一定的阅历能写出《红楼梦》。而周汝昌却说这无妨,曹雪芹没有经历祖上的繁荣盛世,但他可以听长辈讲。可这都与他们所考证的《红楼梦》为作者的自叙传相违背。

 

《红楼梦》中的主角贾宝玉,他十几岁时正处于家族的兴盛期,并经历了家族的由盛至衰,其生活原形就是作者自己,他是哭成《红楼梦》的。

 

于是,一些红学家便开始动摇,怀疑是否真有曹雪芹其人。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晚年看到红学研究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临终前不无感叹地说:“我们终是上了胡适的当了”。其实,最早考证《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胡适,起初所依据的资料是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的一条,而这一条还是转录得来的,并且转录有误。虽然这位乾隆朝主盟诗坛四十年的大才子袁枚与“曹雪芹”为同时代人。

 

因为真正的作者没有找到,所以官方姑且以“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而研究者继续研究寻找着。近一二十年来,出现了多种《红楼梦》作者说,而呼声较高的是“洪昇、吴梅村、冒辟疆”这三人,但这三人都被否定。

 

《红楼梦》的高明和伟大,不仅仅在其文学本身,还在于所设的各种谜局。作者能写出如此不朽之作,他的思维、他的头脑决不是简单的,在清朝文字狱高压下,几起大的文字狱案例,已让所牵连的几百人头颅落地,作了冤魂。因此,《红楼梦》的作者是决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将自己的大名写在作品上,也不可能轻而易举的让读者就能找到作者是谁,他一定会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地将他的真实身份隐藏在著作之中,就像他把真事隐藏在书中一样。

 

《红楼梦》开篇中的“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将真事隐去”等,以及脂评中的“作者善用烟云模糊处”,“读此书需反着看方为会读”,“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一字不可改”等等这些暗示点拨,是在引导着读者如何去解开作者所设之谜团。第一回出现一连串的几个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等,和前两回出现几次的“一僧一道”,“空空道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等,其实就是书的作者的“烟云模糊处”。这些人是否就是一个人,即作者自己。“一僧一道”,是否即为“亦僧亦道”,既是僧也是道,其实都不是,而是一个儒生,即作者自己。

 

有一处脂批中写出“一芹一脂”,是否即为“亦芹亦脂”,即作者自己。此段脂批的落款写道“甲午八日泪笔”,实为“甲申八月泪笔”,这是否就是作者有意为之、狡猾之笔,是在引起读者对“甲申”的注意。脂批中有大量类似作法,或是正面点拨提醒,或是反面引人注意,或是“此地无银”法、“画蛇添足”法的暗示引导等等。

 

既然《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哪一定就存在与书中故事相似并发生过的真事,而脂批具有点拨引导作用,哪就一定要读带脂批的《红楼梦》,同时,还应读《红楼梦》之外的明清史料,方能解开所隐之事。《红楼隐史》的研究可谓是采用了评点派、索引派和考证派三管齐下的综合研究方法所得。

 

笔者在读《红楼隐史》之前不久,读过顾诚先生的力作《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顾诚先生是具有国际声誉的当代明清史专家。《明末农民战争史》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南明史》曾获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因《红楼隐史》对明末清初史料的甄别和采纳与顾诚先生的上述二书有共同之处,并持论一致,故认为《红楼隐史》的解析可信。

 

四.《红楼梦》大揭秘

 

《红楼隐史》介绍:

 

2018年,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红楼隐史》一书,采用较以往红学研究更为开阔的视角、大历史观、大文学观的方法,查阅明末清初大量史料、笔记、实录,用大量篇幅对《红楼梦》文本各章节及其作者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解析出《红楼梦》中的许多谜团及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解析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崇祯皇帝惟一幸存并潜藏民间的四皇子永王“朱三太子”朱慈炤,以及《红楼梦》中所隐藏的创作时间,分析出《红楼梦》的一喉三歌、人物及故事的多重影射,如以一个人物影射多个历史人物,或以多个书中人物丰富一个历史人物,以故事情节影射揭露明末历史真相等等。采用多角度、时空移位、立体重叠交叉式的人物及事件影射,在不同回目场景中,其影射有所不同,这可谓作者朱慈炤在文学上的创举。

 

并揭示出最初的批书人脂砚斋就是作者朱慈炤自己。揭示出《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北京的紫禁城。揭秘《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历史,乃是被东林党人因党争乱政而导致明亡,降清后,又在主持参与清朝官修《明史》中歪曲篡改史实的历史。剖析书中许多故事的历史根源,如书中“晴文撕扇”的故事,其实撕的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因为《桃花扇》是歪曲历史、美化歌颂一些东林党人的 ,这类欺世之作朱慈炤是要批判痛挞的。

 

《红楼梦》的创作宗旨,既是一曲痛悼朱明覆亡、中华涂炭的国殇悲歌,也是以文存史:作为明朝宗室正统继承人的作者朱慈炤,书中的主角贾宝玉,一降生便身中赋玉,即天生的国之君主,这块本该补天的石头,无奈不能补天之塌,扶国之倾,哪他就去填地之陷,纠史之偏。家国血泪不能公开申诉,哪就借助曲折之笔,巧妙地隐藏在日常闺阁琐事中保存下来,“贾史王薛”实乃“假史王雪”和“家史王写”,以为后世留下真实的史实。

 

《红楼梦》的开篇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是作者的苦心写照,更是他内心深处一线希望之寄托,他是多么渴望后世一百年或二百年、哪怕是一千年一万年,只要有人哪怕只有一个人能设身处地的参透《红楼梦》,哪他的血泪就没有白流,良苦用心就没有白费。《红楼隐史》的作者王丽女士,可谓是三百年来第一位解得《红楼梦》真味的人,至此,朱慈炤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五.《红楼梦》研究刍议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具有同其它小说共通的研究方法和范畴,如创作方法、艺术价值、故事情节和结构、人物描写、语言艺术以及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等,几百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红楼梦》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小说的独特个性,那就是它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作品,和在它的表面文字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正是这“断臂的维纳斯”和这许多秘密,才成为除文本吸引人之外的另一大吸引学人之处,才具有了其它小说没有的能够衍生出一门学问的功能。

 

文本研究的评点和评论与索引、考证的研究,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以促进“红学”的不断发展。自“红学”有史以来,方方面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功不可没。

 

《红楼梦》这部奇书,一个关键字是“玉”,两个对立势是“善、恶”,三个互补教是“儒、释、道”,四个家族事是“贾、史、王、薛”。以此构成一个完整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成立与否在提出并回答着一个帝国的成立与否。玉,作为君子和帝王的象征,是这个帝国的权力,同时又是正义和华夏正统文化的化身,善与恶在争夺着权力,正义与邪恶,一个在维护着、一个在破坏着正统文化,其较量的结果需要“儒、释、道”作出解释,解释的过程,就是善与恶相互转化的过程。从而“贾史王薛”成为“假史王雪”,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

 

《红楼梦》不止是一喉三歌(玉黛钗的爱情故事、作者朱慈炤的自叙传、以文存史),其实还有一歌,那就是以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保存着华夏传统文化,以免因外来势力的破坏而断送。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暗示计划写一百二十回,可后四十回未写,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为的是能引起后人的注意,越是有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对书感兴趣并投入研究,书中所隐藏的秘密为人解开的可能性就越大。八十回中已透露后四十回的旨意,再加上脂砚斋的评批,就如同后四十回重叠在前八十回一样,如此写法,可谓作者又一高明之处。

 

小说《红楼梦》作为文学艺术作品,有无影射,暂且不说,但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取舍、提炼、加工、升华而成的,如果这一过程称为作者正向思维的创作的话,那么读者在品读作品时,将书中艺术形象还原为现实生活的过程即可称为读者逆向思维的发现,这一思维权且称为“影射”。影射虽有削足适履之嫌,也不成为艺术,但影射可以帮助理解作品和作者。

 

六.结语

 

《红楼梦》在把中国文学推上顶峰的同时,又为后世提供纠正了的历史文本,并为后世衍生出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研究在学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楼隐史》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在以往“红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如果说《红楼梦》所隐藏的真实历史是对清朝官修《明史》中不符合事实真相的纠正和补充,那么《红楼隐史》即是对以往“红学”研究中所遇到迷惑的解析。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这面镜子有扭曲,那对后世的不利影响可想而知。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应具有反思与怀疑的品质,和自我纠偏修正的功能,从而使社会不断的从文明走向文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史,归根结底,就是对文明不断求索、对真理不断追求的历史。

 

本文以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富路特的序文中一段作为结束:“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将来的警戒。但同时也要忠告读者,保全有价值的事物。据此猜想,今后中国极需采取东西两方的经验。因之作历史的人,务必将所有资料,全盘托出”。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xibeifenglai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