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林黛玉的灯谜诗所影射的真实历史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騄駬,穆王八骏之一,據《穆天子傳》记载周穆王擁有八匹神駒: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騄駬。騄駬(lù ěr )也做“绿耳”,音似“虏儿”,暗喻“胡虏之儿”。周穆王,姓姬,名滿。“穆王八骏”其实是“满王八旗” 。
“紫绳”即紫缰:紫色的马缰绳。清代对皇室近支和有功的高级官员特许乘马用紫缰,以示恩宠。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洪昇的《长生殿》,《长生殿》中深受皇帝恩宠的安禄山就是手挽“紫缰”叛乱的。见第十七出《合围》:“我安禄山夙怀大志,久蓄异谋。只因一向在朝,受封东平王爵,宠幸无双,富贵已极,咱的心愿倒也罢了。叵耐杨国忠那厮,与咱不合,出镇范阳。且喜跳出樊笼,正好暗图大事。。。。【胡拨四犯】紫缰轻挽,(合)双手把紫缰轻挽,骗上马,将盔缨低按。”
安禄山手挽“紫缰”发动安史之乱,“紫绳騄駬”这是影射清朝的宠臣叛乱,那么是谁呢?
“鳌背三山独立名” “鳌背三山”,古代传说,见《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蹔峙焉。仙圣毒之,诉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千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岱舆员峤二山流於北极,沈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传说海上有五座仙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因为被龙伯人钓走六鼇致使岱舆员峤二山飘走不知踪迹,只剩下九只巨鼇驮着的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三山还在。
“三山独立”之喻可谓直白,露骨的直指南明灭亡后的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冬吴三桂开始举兵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的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
“騄駬何劳缚紫绳” 胡虏满清依靠卖国汉奸夺得中原的统治权又能怎样?这些认贼作父、背主求荣的甘做胡虏之儿的叛徒怎会因为一时的紫缰恩宠就服服帖帖地供人役使呢?
“驰城逐堑势狰狞”, 当他们遥相呼应,联合起兵反叛后,一度攻城略地、势不可当,是何等的气势汹汹啊!一时间四方震动,人心动摇。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騄駬-----“虏儿”们之所以会做出背叛满清的风雷举动,完全是因为主人康熙的撤藩指示,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月,康熙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因为吴三桂之子和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作为康熙的人质,所以康熙认为吴三桂、耿精忠二人必不敢发动变乱。但撤藩让这些本来指望能够凭借卖国的大功劳而永镇一方、如明代沐英世守云南一般永享荣华的虏儿们失望不甘,才会有三藩联手闹独立的纷乱。
黛玉的诗是为了呼应宝玉的诗,是对狰狞得意的宝钗满清的抵制,外有“关夫子”们的不断反抗,内有汉奸“虏儿”的不服帖,你们满清的统治是永远不得安宁的!
黛玉说完了三藩之乱,探春就要接着说台湾的明郑政权了,可这时宝琴却接了话,为何不让探春明郑作诗?这是因为台湾的明郑政权在三藩之乱被镇压后就再无作为,两年后的1683年鄭克塽投降满清,明郑灭亡,所以作者朱慈炤说不必再说了,就让我用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来为明亡清代做一番总结发言吧,并用第七首《青冢怀古》“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为探春即台湾的明郑政权作结。
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的秘密请回顾我前面的系列博文。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