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64坦克人和单膝点地

64坦克人和单膝点地

博客

64运动中的坦克人照片,有人说是整个20世纪的一张经典照片:

不过要我说,这张照片不够过瘾,因为它没有体现出勇士面对国家机器勇猛反抗的精神,你看这个人,就那么可怜巴巴地站着,手里还提着一个购物袋,对面是一大长遛杀气腾腾的坦克,它体现了反抗者的弱小,和镇压者的威武。我想,真要体现反抗暴政的精神,当选时代周刊改变历史的画面,至少也要有一个示威者朝坦克掷燃烧瓶的留影吧。

没想到,这样一个自示其弱的画面,居然在21世纪的今天又重演了。因为,由于黑人弗洛伊德在警察膝盖下的惨死,愤怒的示威者在政府门口聚集,面对象征国家机器权威的警察局,政府大楼,他们没有抡起宪法第二修正案所保护的AR-15扫射,而是,下跪了!他们的勇武表现在哪里?不是有很多华人担心这样的示威蜕变成中国的文革吗?你见过红卫兵小将向被批斗对象,资产阶级当权派和单膝下跪的吗?

保守派为复工而持枪抗议,自由派为生命而”屈膝“抗议,那个更有精神上的无畏?

这两天,文学城就这个“下跪”的现象展开了大讨论。起因是一个叫Lily Mei的加州华人女市长,在参加抗议游行的时候,群众有节奏的要求她和大家一起,“take a knee","take a knee",可是她拒绝了,理由是她只能上跪上帝,下跪父母,断断没有向其他人下跪的义务。

其实这位华人女市长对这个“下跪”的理解有误,很多其他中文网友也不知来龙去脉。这个动作不能理解成下跪。它的起因是在2016年,当时BLM运动正方兴未艾,全社会在为黑人在警察暴力中丧命的现象做反思。有一个橄榄球星叫Colin Kaepernick的,他决定在比赛前升国旗和奏国歌的同时,不象其他人一样庄严起立,把手放在胸前,以表示美国这个国家机器一直以来对有色人种的系统性的歧视。

Kaepernick在刚开始他的抗议时,是大摇大摆的坐着,他也许感到这个姿态太不尊卑了,就请教了一个老兵出身的橄榄球队员,到底什么才是合理的抗议方式。这个老兵说:抗议可以,但是要对服役人员有足够的尊重,最好采用单膝点地。这样传达两个意思:

1)拒绝站立,以抗议国家机器的系统性歧视

2)保留对国旗和国歌足够的敬意。

同时,马丁路德金博士在从事民权运动的时代,也曾和大家共同做出过这个单膝点地的庄严动作:

正说到金博士,插播一条小插曲。一位德州共和党地区主席Keith Nielsen,在网络上把金博士的名言做了艺术处理,暗示金博士是个吃香蕉的猴子。看来种族主义在美国政界,特别是共和党还是阴魂不散。

所以说,这个单膝点地,既不是大家下跪向死者弗洛伊德忏悔,更不是白人为了给祖先赎罪而撇清。这是一种带有庄严和尊重意味的无声示威。

这张照片,和天安门前的坦克人有异曲同工之处。坦克人以肉体在钢铁洪流前沉默静立,强弱毋自分明,但是这个白衣人仿佛有强大精神优势,甚至让坦克队停了下来;示威者膝盖弯曲,这好像是代表了低下,服软,顺从?但是这个动作隐含的悲剧和庄严的力量,却远胜于假如他们向警察扔石头。

因为,戴上了手铐的死者,正是在施暴警察的膝盖下,挣扎整整8分半才气绝身亡。这个残忍的死亡姿势,就赋予了这个单膝点地第三个含义:我们示威者重复这个让遇害者身亡的姿态,把国家机器系统性的歧视和压迫行为无声地曝光在世界面前。

果然,正如钢铁洪流在要在一个白衣人脚前停留甚至绕道一样,尽管有总统when looting starts, shooting starts的挑衅性叫嚣,我们看到了全国各地的很多警察如此回应示威者:

这是人性的力量,这是巨大悲剧性事件激发的人们良知的反思。

Lily Mei市长说自己不能”下跪“,也许是由于她的选民(华人的比例很高?)对风起云涌的维权行动的历史不甚了了,所以误读了这个动作的庄严含义? 不管是什么原因,她显然补了课,在随后的示威中和示威者共同做出了这一象征性的动作。正所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当然她的动作并没有完全传递这个意思,是双膝,可能是由于当时穿裙子,单膝点地就会走光了。

有很多人说下跪成了政治正确,不下跪就会丢工作云云,这并不是事实。事实是,这个kneeling动作的发起人,Kaepernick,因为这个抗议而招致了总统和全国保守派的攻击,橄榄球大联盟为了票房问题而把他弃用了,4年来一直没有工作,收入损失好几百万。

有一个华人医生顾大夫,由于左派立场和在推特上传单膝点地的抗议动作,遭到保守派病人的投诉,被雇主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给开了,那个大学所在地是超级保守的田纳西州。

任何一个历史性运动,都会有一个招牌性动作来激励人民,团结民心,这个单膝点地就是反歧视运动的象征性动作。我相信,在几十年后,这个动作将如同二战时丘吉尔的V胜利手势,和64的坦克人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cng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