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伊朗女难民:平民、导演与王后

伊朗女难民:平民、导演与王后

博客
   

 

         伊朗女难民:平民、导演与王后

          (本文为作者“欧洲难民故事”系列之二)  

 

 

                  来自伊朗的瑞典导演纳希德

 

Farah-Pahlavi-in-1971.jpg

                   伊朗末代王后法拉赫

 

2017年8月15日  茉莉 为FT中文网撰稿

 

我在瑞典认识的几位伊朗女性,都是不戴头巾不穿黑罩袍、聪明能干又大方的。其中一位是“母语中心”的教师同事,最初我参加工作时,她曾热情关照我这个“菜鸟”,令我至今心存感激。接触这类高素质的伊朗知识女性,会让人怀想灿烂的古波斯文明,回忆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那个时期的伊朗女人可够现代够开放的。

 

当霍梅尼的宗教革命将要革到妇女的身体与服饰上来时,这类“自由化”了的伊朗女性就被逼出逃了。自1979年之后,逃出伊朗的女性除了平民,还有原伊朗王后、政府高官、共产党人与自由派。历史的反讽在于,不管她们之前在祖国的地位多么悬殊,政治立场多么对立,来到欧洲后,她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难民。

 

为女儿自由辛苦踏上逃亡路

 

美国电影《不能没有我的女儿》(Not Without My Daughter)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日常生活与妇女的处境。

 

主人公是一位叫贝蒂的美国女人,她与一位在美国工作的伊朗人莫迪结婚后,生下一个女儿。莫迪思念家乡亲人,便说服妻子和他一起回伊朗。可是一回到伊朗,原本和谐温情的小家庭就翻卷起风暴,贝蒂必须接受伊朗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束缚,还要承受丈夫凶暴的拳头。为了不让女儿留在伊朗遭受性别歧视,贝蒂千方百计带着孩子逃亡,翻山越岭历经艰险,母女俩终于回到了美国。

在瑞典看这部电影时,我听到有来自中东的朋友批评,说此片是从一个美国女人的视角看伊朗社会,存有偏见,不够真实。毫无疑问,电影和现实生活会有一些差距。但我恰好认识一个叫法蒂玛的伊朗女人,她逃难的原因与影片中的女主角相似——为了女儿的自由。

请继续阅读,点击全文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3829?full=y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瑞典茉莉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