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走资派疯狂镇压后关学校废高考

走资派疯狂镇压后关学校废高考

博客

走资派疯狂镇压后关学校废高考

 

《高考》招收大学生不是走资派邓小平的新发明,也不是外国资本主义的舶来品。《高考》是新中国前十七年的大学招收大学生的唯一方法。

《取消高考》是从学校停课搞文革的一九六七年开始的,刘邓走资派的《五十多天的疯狂镇压》造反派红卫兵,造成群众斗群众,学生斗老师,老师斗老师,学生斗学生,刘邓派驻学校的工作组权力大于学校领导,在学校内搞得一片狼籍后,毛泽东写了第一张大字报进行批判刘邓走资派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学校停课后《取消高考》的。当年没有招大学生。一九六八年中小学生复课,也没有高考招大学生。一九六九年开始少量招收工农兵大学生试点,之后逐年增加招收工农兵大学生。至一九七六年最后一期工农兵大学生。真正《取消高考》前后有十年。

新中国建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美国总统川普不交班只带走些机密文件。而蒋总统带走的不只是所有机密文件。还带走了国库中的所有黄金白银美金财富,以及能搬得动的所有文物国宝,国家军火军队和知识人才。留下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细细数来恐怕还不至是《百废》,千废万废都有。这里只讲一废。

《教育》!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文盲率为80%之多,全国5.4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小学实际入学率不到2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只有11.7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1.32%。“那时候,中国农村的妇女,几乎都不识字。后来扫盲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田间地头、茶余饭后,人人都在学文化,还有夜校、识字班、读报组等等。”许多妇女,正是通过识字班获得了基本的认读能力。1949年至1965年的10多年间,共有近1亿青壮年文盲脱盲,文盲率迅速下降至38.10%。

但新中国成立至一九六六年这十七年的教育,虽然从体制上讲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是免費的。但教育的师资主要是没有被蒋总统带走的留在大陆的老师。教育的方法都是延用新中国成立前的惯用方法。考试是延用旧式的考试方法,当然招收大学生一定要进行《高考》。新中国成立前十年参加高考上大学的都是在解放前家庭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的孩子。新中国成立十年后就有一些工农子弟参加高考能上大学了。

旧中国能念得起大学的基本上都是新老权贵以及资本阶层即有钱人的子弟。解放后的1952年,中国以旧的科举考试的方式开启了“高考”制度。可根据1960年代的累计数字,全国在这种制度下招收的大学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属于封建官僚、资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占到近80%。这就是说,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即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底下阶层家庭的子弟,则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为大学生者。

另外,当时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可是这近十年培养的约1百多万的大学生,却很少有人能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上去。即便是有去的,也都很快的因各种理由而返回了城市。而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全国县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每年却都有数百万的“回乡知识青年(农村户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

高考开始的第三年,即1953年,北京一位考生8门成绩考了178分,该生坚持认为试卷出了评分的问题,三番五次给人民监察委员会写信提出控诉,到教育部大哭大闹。这是根据历史可查的炮轰高考的第一人。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1950年实行高考后几年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该文件称,1954年之后,学生负担过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学校负担比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重,中学比小学重,高年级比低年级重。

一些高年级学校一周课时比规定实践超出5-10小时,多的高达24小时。奇怪的是,这个特点几十年没动摇,现在仍然是这样,而且相似的减负文件发了很多份,这是不是高考的问题? 是不是中国教育的问题? 学校办公楼都叫写字楼了,开会都叫论坛了,办公都无纸化了,这个老掉牙的问题现在还是老掉牙。

1955年有学生文科作文没考好,就游览万寿山,喝酒解闷,把笔记本和书本都斯掉了,个别人想“跳楼自杀”。四川一个家长,给学生放着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锅,指着这些东西对学生说,考取学校就穿新衣服上学去,考不取学校就拿着棍子和破锅去讨饭。

1964年,北京铁路二中校长给中央办公厅写信,提出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1965年7月3日,毛主席亲自批示:刘、邓、彭阅后,请杨尚昆办。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毛主席这段批示极其重要。尤其是“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成了后来取消高考的政治口号。并直接导致1966年发出三份减负文件,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一共36个单位41人参加,这是空前绝后的高考控诉会,是取消高考的预热动作。这个会议弥足珍贵的是对高考问题的揭露,全点到死穴上了。这些问题到走资派邓小平复辟后全部搬回来,恐怕还加几倍。

高考把学生当作敌人,公开袭击,定期袭击。高考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高考按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功课都好。高考超出中学课程范围,高考出难题,学生家长抱怨。学生紧张,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全国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试,如临大敌,气氛紧张。高考三天决定命运,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么多志愿,只从高校出发,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后的5天,革命小将有说是刘少奇的儿子开始向高考制度开炮,《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说:

“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

其具体罪状如下:

(一)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不少同学有严重的“唯有读书高”、“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道路”等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现行的高考制度助长了这种思想。

(二)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材生,这种学校为一些只钻书本,不问政治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

(三)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我们具体建议如下:《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

仅仅隔了5天,6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革命学生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说:

《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这两封不同寻常的充满血腥的信是废除高考的直接导火索。

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发出。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一推迟可不是半年,1967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这个时代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招生的模式是“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虽然招生还在进行,但统一形式的高考消失了。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的国家高等教育十分不满,而这也是他发动文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1967年做为文化大革命开端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废除了高考制度》。但停招大学生只二年。

这种高考制度,看似公平,但是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均还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或者说在教育资源分配还非常不均衡的情况下,这种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是极其有限的。且别说是当时,就以如今来论:农村的考生若想靠分数考进北京、上海的大学,即便是有政策的倾斜(如录取名额的分配等)的情况下,他们也仍然难以企望。而这也就不难解释新中国之初的那十年,为什么很少有基层或工农兵子弟能考入大学了。

文革取消高考后,根据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国家开始以推荐的方式,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这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整个文革期间共培养了80多万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据09年的一份调查统计,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都是“工农兵大学生”。而如今中共领导最高层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是“工农兵大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总书记习近平(另两位是王岐山、张德江)。

文革期间全国的“老三届”毕业生大约是1亿,据此有人说:废除高考是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以这1亿人都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忽悠说法。而事实上,当时全国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20万,因此,即便是不废除高考,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就是2百多万人。而且,这1亿的毕业生中,属于县以下的农村毕业生约占8成,即有8千多万,那么再联系到前面说的文革前高考录取学员的构成情况还可以推知,这基层的8千万中,有可能进入大学的不会超过2万,只可能是占这2百万录取生的10%。

2百万——2万——“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太能煽乎了!

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入学生总计是60多万,虽然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但仍然可以确定,这60多万的入考生,有90%都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基础知识学的比较扎实,即属于大中城市的“老三届”、“新三届”以及各类中专毕业生。而占同类毕业生总数8成,属于县以下级别的农村考生,仍然会是极少之数。

关于恢复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推荐入学,即当时招的“工农兵大学生”一直被抹黑为是靠关系、走后门入的。以至使许多人都回避或忌讳谈自己“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其实就像高考也有高考的问题一样,这种推荐入学由于开展的时间短,制度还不完善,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简单丑化昨天来赞美今天,这则是今天的走资派们常用的抹黑手法。且依实而论,当时希望入学的肯定是很多,而被推荐的必定是很少,是故没被推荐而嫉妒、怀疑以至丑化、抹黑的肯定也是多多。而若单从这个角度看,这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竟可以让人不被录取也没有了脾气,则的确是优于推荐制度。

总之,废除高考是毛泽东从人民当家作主,即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并谋划的。而具体地说,毛泽东这样做,就是要在教育领域、从根本制度上废除旧的封建权贵式或西方资本式的教育路线。当然,被毛泽东废除的这一路线,后来是被走资派邓小平推翻了。而目前中国的一些高校提倡的效仿西方的所谓“精英教育”,更可谓是这一复辟资本主义的极致写照。

走资派邓小平想翻案?但事实是复辟了资本主义。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yongbing1993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