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形
从历史上看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形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基础工业方面投入规模最大、建立企业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一是“大跃进”时期,二是“文革”时期。“大跃进”时期所建立的企业有少数在“调整”时期下了马,但其中大部分在后来形势好转时又陆续恢复发展起来。与“大跃进”时期其不同,“文革”时期的工业建设却谨慎得多,稳健得多,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几乎找不到有任何效益不好的企业。在包括文革在内的整个“三五”、“四五”计划期间,国家基本建设总投入达3116.42亿元,(统计到1977年)新增固定资产2157.40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1691个。到1979年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5.5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4万个,集体企业27.1万个),是1965年的2.25倍,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 其中大中型企业有4500个。例如全国钢铁企业就有984个,有色金属企业945个。1978年全国职工总数近一亿人(实际为9967万人, 其中全民所有制有7693万人、集体所有制有2274万人), 比1965年增长70%以上。
主要产品的产量:1978年钢产量达3178万吨,超过了英、法、意、德,成为继美、苏、日之后的第四位国家;石油产量达10405万吨,由过去有名的“贫油大国”而一跃成为基本上自给的世界“第八产油大国”;原煤6.1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5712.2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566.5亿千瓦时,分别是1965年的3.43倍、3.78倍,居世界第七位;棉纱达238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化肥达869万吨,居世界第五位,等等。水泥达6524万吨。
中国工业的门类,如果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和工业学大庆运动,到六十年代中期己初步建全,那么到了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的工业体系不仅进一步建全,而且在基础、实力上大大增强。对比六十年代中期,完全是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时各主要工业部门的设备、生产能力和产量都进入世界比较靠前的行列。在技术上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中国工业己经发展成一个包括冶金、钢铁、原材料、燃料动力、汽车、机械制造、化工、轻纺、有机工业、电子、航天、核工业、国防工业等大型工业基地、之间相互关联而又配套的完整体系。中国从建国初连手扶拖拉机、缝纫机等都不能制造的落后农业国,发展到这时己经成为能够生产制造各种机床、拖拉机、汽车、火车、巨轮、坦克、飞机、战舰、各种精密议器、核发电站、电子计算机、电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以及发射导弹、运载火箭,卫星等等的工业大国。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外国援助、合作的情况下完全由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这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关键性的步骤都是在“文革”时期完成的。
按照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标准:工业化的要求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即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显著优势;能自行设计和制造各种主要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各种消费品;有相应的化学、动力、运输和轻工业等。那么可以说这一目标到了七十年代末就基本实现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这也同1975年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判断完全相符。
而完成工业化建设是在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禁运下进行的。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就确定了要利用经济手段对新中国施加压力的方针。在1949年2月28日提出《关于美国对华贸易的政策》中说,中共既要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又要重建国家,它势必寻求外援,寻求与西方的贸易,因此“在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现实之间的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地在经济领域中产生”,“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美国要对新中国实行禁运需要得到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和日本的合作。面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国关心它在亚洲的殖民地的稳定,因此与美国一样,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共产党行将取得全国政权,社会主义阵营力量顿时大增。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更严厉的贸易管制。美国开始要求其他西方国家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方面实行与美国同样的控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对新中国实行完全禁运。
1951年5月,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大会通过《实施对中国禁运决议》,强迫与会各国参照美国对华禁运货单对中国实行禁运,品种多达1700余种。自此,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和禁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只要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全面实施加禁运封锁制裁下的强大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致认为"新中国将会是一个短命的政权"。
尽管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封锁和禁运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很大困难,但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引下,中国的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毛泽东领导下着眼新中国的实际国情,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工业化,为积弱积贫的新中国打下钢筋铁骨,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在此期间,新中国利用一切机会,特别是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香港奥门的通道开拓了与西欧和日本的民间贸易渠道,为打破制裁封锁和禁运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1971年2月25日,尼克松在国会发表了题为《建构和平》的外交政策年度报告。报告用专门的章节讨论了中国问题,表示“美国准备与北京对话”,“美国乐于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大家庭中扮演一个建设性的角色”。1971年春,毛泽东主导的“乒乓外交”,突破性地将中美关系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在官方的层面终于得到了突破。
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可能对文革具有不同的认识,但对那个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客观事实却不能不承认吧!仅十多年时间,就干出了那样多的大事,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难道就因为当时与文革联系在一起而可以将其一笔勾销吗?走资派邓小平在1980年12月也讲:“经过三十一的努力,我们的全部工业企业单位己经发展到近四十万个,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比解放初期增长近二十倍。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和上千万专业人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比它们大,建设的速度也比它们快。”(《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6、357页。)这说明,至少在1980年前,中国工业从不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如果没有当时工业发展上的巨大成就,中国靠什么战胜美、苏两个霸权主义?怎么能够打破他们的封锁、制裁、禁运以及军事侵犯?世界头号霸权主义国家的总统尼克松能前来北京与毛主席会见吗?!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197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4231.0亿元,是1965年的3倍,年均增长10.2% 。这时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74%,农业的比重是26% 。这与1952年工、农业产值是30%与64%的比重相比,完全是根本的改变。这标志着新中国从此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这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大跃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出现了日趋加快的趋势。西方工业大国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又向“信息时代”发展。对于一个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取得革命胜利的新中国来说,直接面对着与西方国家相隔两个生产力时代的差距。而通向现代化的途径只能从工业化开始。在毛泽东和共产党领导下,在仅有三十年的时间,就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具有其完整体系的工业国,这不能不是一个历史的跃进。人们知道,历史上英、法、德、意等老牌工业国家在实现其工业化进程中用了近百年时间,后起的工业强国美国用了半个世纪,日本和苏联都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相比来说,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速度上都超过了它们。不仅大大缩短了同发达国家的历史差距,而且在很多方面进入了现代的先进行列。
人们知道,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工业化的主要指标,就是看其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世界后起的工业大国美、苏、日三国为例:在1900年时己跃居世界第一位工业国家的美国,其工、农业产值比重是67%:33%;二十世纪初己成为帝国主义的日本,工、农业产值比重是70%:30%;在1938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苏联,是77%:23%;而中国1978年工、农业产值比重是74%:26%,这不低于各工业国家进入工业化时的标准。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技术水平看,更是历史上的各工业国家所远不能相比。例如1900年美国钢铁年产仅一千万多吨,媒炭仅二亿六千吨,石油27亿加仑等,这还不及中国七十年代末产量的1/3 。当时美国汽车年产量仅4000辆,这只是中国七十年代末产量的一个零头。更不必说中国己是掌握核技术、能够制造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国家。即使与现代的各工业国家相比,中国许多产品的产量和技术水平也列前几位。按当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说法:"中国以世界上六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 。在国防力量和航天工业上,则跃居世界第三位。主要物质生产部门采用了大机器生产,电力、媒炭、燃油成为主要的动力源;农业上达到了半机械化程度等。从主要的经济指标上看,这时的中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一个工业化国家。
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恣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事实也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成就。
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其意义十分深远。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的榜样。从此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代表,成为能够与美、苏霸权主义抗衡的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邓小平曾经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其实,“两弹一星”的成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它正是中国整个工业和科技发展成就以及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如果当时中国没有这些成就,那么在七十年代要实现与美国、日本等许多西方国家建交以及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不可能的。国际关系其实就是以实力说活,如果中国当时不是首先把自己的重工业、国防工业、两弹一星搞起来,也许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但决不会形成那样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对霸权主义的威慑力。那就不可能打破霸权主义的封锁、制裁,争取到较大的国际空间,那么后来的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也就谈不上;九十年代实现香港的顺利回归、甚至今天成功申办奥运会都将是个疑问。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振兴的历史机迂从根本上是毛泽东时代赢得的!
中国的特殊国情:人口多、资源少、起步晚、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的影响等,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可能与西方国家的标准完全一致。虽然从主要指标、总体上说实现了工业化,但在某些方面差距也是显然的。如人均经济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力多层次、发展不平衡等,这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属落后。从工业化的长期目标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说,工业化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概念,对任何工业化国家来说都是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决不可能靠一代人就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中国的走资派和右派精英们总是拿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改革前的中国,指责当时是什么“普遍贫困”、“没有改善生活”、“闭关自守”、缺这少那等等。他们把中国与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形成的生产力差距,要求共产党在30年里完全解决。其不良居心,岂不是昭然若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