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临国内大卖场
我在国内很少买穿的东东,一是嫌贵,二是看上式样好点的还是嫌贵。记得几年前去了我父亲的江南老家住了些日子,没想到的是在10月底,11月初时那么的冷,在家里要穿棉衣,我没带冬装,本来没打算住那么长时间,让有些事给耽误了,我不能让自己冻着,就只好到商店里去买些御寒的衣服。
我在家附近的街上转悠,看着在街上行走的人们,感觉他们的穿戴并不很时髦,看见一家店门前比较热闹,就走了进去,一看价格还算亲民,就开始楼下楼上的逛了起来。令我不太满意的是衣服的号数普遍偏小,我就奇了怪啦,我认为当时的我并不胖,身材不属于那高大的,咋就买衣服就没啥我的号呢,好像我的身材象特种兵,让人感觉真很郁闷。好不容易挑上一,两件,就买了回家。回到家一说,才知道自己去的地方叫大卖场,是那些收入低的人去的地方,也就是说,但凡有点儿钱的人都是不去的。我曾仔细观察过,在我的眼里,这座小城的多数人的穿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
其实大卖场从表面看,就象我们这里的Kohl's等这种中档的店,衣服摆的有些凌乱,看着衣服式样有些千篇一律,要仔细寻找,才能发现几件看得上的。价格摆在哪,谈不上好的购物环境,满眼都是衣服,空间很小,看着就挤。当然,Kohl's里还卖些名牌中的中低档货,而大卖场,我认为是没有名牌卖的。曾经到Dillard's买过鞋,那些鞋都是由服务员拿给你,还单膝点地的帮你试穿,我坐在椅子上觉得挺舒服,关键是鞋放得不是那么多,特别是男鞋部,几乎都是放在开放式的橱窗里,有灯光照着,而不是摆在一排排的货架中,这就让人没了拥挤的感觉。象Dillard's这样的环境和服务,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买的鞋,同样品牌的鞋,就比其它中档的店能高出20来刀。这就看你怎么想了,是想要好的购物环境和服务,还是要比较实惠的价格,这是由钱来决定的。
大卖场的服务员多是从外地来的打工妹,她们谈不上能给顾客多好的服务,但至少不会追着人买东东,让你随便看,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以前在北京的一家商场,看一样东东,服务员就拉着没完没了的推销,脸皮一薄就买了,买回家还受人嘲笑,尽买些没人要的货,东东还不便宜。
国内象这样的大卖场,我买的衣服,质量谈不上有多好,但做工绝对能算得上中等,虽然式样和面料一般般,但我觉得在美帝穿着去买个菜啥的是不会觉得掉档次的。我在国内大学临毕业时,曾到一个服装贸易公司实习过,去过在北京的几家服装厂,那里多是生产出口的服装,当时北京的衣服式样还比较土,服装的款式是由外商提供。记得带我去的师傅带了块布料,请那里搞接待的技术员帮着裁剪一下,人家那双巧手,三下五除二,就给裁剪好了,把我这个只会缝扣子的人看得目瞪口呆,那技术员还说是比较超前的款式,穿着一定好看。很多时候我就在想,那些所谓的名牌,就是通过这些普通人的一双手做出来的,然后贴上个标签,标签不同,去的地方就不同;东东也许是同样的东东,可是区别就在标签上,然后就决定是去专卖店,还是去大卖场。我这种想法也许比较偏激,但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从父亲的江南老家带回的有限的几件衣服,到我这里没穿过几次就不能再穿了,不是式样的问题,而是我这里比较的干燥,本来穿着有些太合身的衣服,到我这里后就变成紧身服了,也就是说变小了。我不清楚是否与质量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湿润地区到干燥地区,衣服会变型。另外想说的是,老家小城的很多人真牛,只认上海,其它地方都觉得不怎么样,除了他们这个地方,那就排老二?自信心真是满满的,可是在中国只能算是3,4线城市,现实太冷酷无情了。说着标准普通话的我,惭愧的是我不会讲家乡话,一张口就有人问我是不是东北人?为何东北人给他们的印象如此深刻,这是我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