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看今人汉语知识的退化及由此产生的勇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几种断句?
理论上,只要意思说得过去,咋断都可以。比如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不考虑背景,爱咋断咋断。可以说意思不明确。
问题是,这句话不是凭空说的,也不是随便说的。它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有自己的上下文。如果把它放回到思想体系或者上下文中,就不能爱咋断咋断,而是只有一种断法、一种理解:普通人,你可以让他依道而行,却无法让他明白道是什么。
这种理解有经典中的其他论述支撑,比如“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知味”显然不是酸甜苦辣(味觉正常的人都知道,而普通人很少味觉不正常),而是味其味,体察味的发生。“百姓日用而不知”,每天都在经历,却不明白。
如果仔细看,这类说法在儒家经典中很多。意思都一样:某种规律,很难让人人都明白,但是可以引导每个人都遵循这个规律去做。
同时,这种句法在《论语》中有其他例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雍也可使南面”,“賜也可使從政也與” 。。。比比皆是。
相反,“民可,使由之”这种句法则一例也无。
这就是第一种断法,甚至可以不断。有思想支撑,上下文支撑,也有同时期的语言表达习惯支撑。
第二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表现上看,也说得通。但推敲起来,则不过是现代人的小聪明。民可,可什么?适合,适合什么?哪种思想支撑?什么样的上下文支撑?能不能找到同时期类似的句法结构?
第三种,一样。现代人的小聪明。没有思想,上下文,句法的支撑。
结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非常明白,非常明确。如果实事求是,只有一种断句法。
漫天发挥的,都是凭想象胡猜。
胡猜也可以,有这个自由。就是略显无知。
但拿胡猜出来的东西否定本来的意思,就不但无知,而且有点儿无耻。
不但否定本来明确的意思,进而还要诬称汉语有问题,那就不但是无耻,而是可耻了。
无知并不可耻;
无知以为知,可耻也;
以伪乱真,以邪曲正,无耻之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