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知我无知与我知你无知
前半句是苏格拉底说的,后半句不是。
苏格拉底如果真的认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整天跑到街上去诘问别人,把他们问得哑口无言?
如果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知道得比别人多,他为什么不说“我知道你们无知”?
如果是苏格拉底谦虚,认为自己知道得少,他为什么每次对话都有明确而有力的指向?
其实自知无知跟知识的内容无关,跟谦虚也无关,而是真实的指示:知和我,我和知,没有主宾能所关系。
因为知就是知,自就是自。对自来说,无知就是自由,无知才是自由。
这个“无知”并不是象石头木头一样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不占有”对象(跟老子象不象?有智慧的人的智慧是一个;有知识的人的知识却不同)。
分清知的能力和对象的关系,人就有智慧,有自由。
分不清,能力就陷到知识里,最多有聪明,有财富,但是不会有智慧,有自由。
希腊文的原文据说可以是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或者是I know that I don't know. 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看成是对所知(知识)和能知(承载知识的能力)的清楚分别。
对一般人来说,知与不知,有知与无知 都是结论,是知的结果,是一种沉淀物。这种沉淀物相当于知的能力被封在知的对象中。
这个关系,就象说“这些钱是我的”。看起来,是我拥有了钱,而实际上,我也被钱拥有了。钱在安心,钱涨开心;钱少忧心,钱无伤心-----我反而被钱控制了。
我与知识的关系也一样。一旦我们接受某种知识,我们就部分地“住”在这个知识里边。这个知识一变化,一被否定,就会引起“我”的不适。这种知识越大,越深,对“我”的控制力就越强。
另一个比喻就是谈恋爱:要完全地“拥有”恋人,结果就是反而被拥有了。她/他的言行很容易就影响你的情绪与心情。
这种我(能知)与知(所知内容)的关系并不必然如此。
但普通人对这种非必然性毫无察觉,还以为是自己拥有知识,以致于被控制了也不知道。
这不是因为所知有这个魔力,而是因为“我”没有发觉两者之间本来互不相干的关系。
但苏格拉底发现了。
所以,他不作任何明确的主张,但无论你有什么主张,他都有办法通过诘问让你自相矛盾。他所指的矛盾不是知识的内容,而是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对能知与所知的关系的不自觉。
所以,苏格拉底基本都会成功。
苏格拉底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在企图让人明白能与所的关系,明白这个关系,人就会在思想上实现自由。
所以,他说我自知无知。
这其实并不是玩语言游戏,也不是故做高深,而是相当骄傲的宣告:我明白我与知的关系。我不拥有知,知也不拥有我。
苏格拉底多次说到灵魂。俺也不知道希腊语的灵魂是啥意思。
但是从苏格拉底的逻辑和讲话的方式可以看出,灵魂可以理解为纯粹的,不陷入任何知识的心或者能力。
这就可以解释他为啥推崇灵魂了。
当然,再说一次,把知觉能力与所知内容分开,说“无知”,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不以之为“有”,不把它当成实际,因此就不会陷落到里边。
这样,苏格拉底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希望,为之努力,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从来也不把这些东西当成自已。
甚至生命这个形式,也可以放手。
在俺看来,这是因为苏格拉底真的明白了我与知的关系。
苏格拉底之后,西方哲学中对能与所的差别的awareness 就再也看不到了。
苏格拉底之后,西方最伟大时代终结,内学在西方蜇藏,外学兴起,亚里士多德开始建立知识体系的尝试。此后有名的哲学家都在拼命地建立知识体系,他们确实也建立了很多知识体系。互相启发,互相否定,除了对思想爱好者有意义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就象仓鼠的转轮一样。你转一百圈,他转一百五十圈,再来一个倒转一百圈。旁边还有一群转轮受好者旁观,排队。中国还有一群连转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在那里高声叫好,希望引进一批这样的转轮给中国的仓鼠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