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金秋中国行 4: 四大古都之三 - 南京,宏伟壮观的明代城墙与孝陵
以前未涉足过南京,只知丁点儿它的常识:长江中下游的三大火炉之一,小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中华民国首都,雄伟壮观的中山陵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紫金山天文台,等等。然而,却茫然它的一些基本历史,如什么是南京的“虎踞龙盘”?为什么被列为四大古都之一?等等。
游前功课
旅游前做了功课,才初知一些南京的基本地理及历史,得以确定参观目标。南京名称不少,如金陵,建业和建康,或石头城。城东边有冈峦绵延的钟山(又名紫金山),象一条巨龙似地盘伏着;而城西边则是巍然屹立的石城,象一只猛虎似地踞坐着。“虎踞龙盘”一语原出自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称南京地势为“钟阜龙蟠,石城虎踞”;还有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南京是历时近370年的六朝时期(222–589年)的古都,即从三国至隋朝的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那时的南京城曾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去过罗马两次,为什么不去南京呢?必须去!另外,历史上南京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长期被視為华夏之正朔所在。
然而,如今的南京却以明清时期古迹闻名。因我们在哪里只有一天的参观时间,只能选我们最感兴趣、精华的精华了。我们决定半天参观明城墙,因为它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另半天参观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因为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墇与皇后马氏的合墓,它的格局为以后明、清皇帝们的陵墓定下了基调。
此外,我们还了解一些明城墙的大概历史。早在1357年明代开国谋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后,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明城墙始建于1366,历时长达28年,于1393年终于完成了明帝国四重城垣的格局,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明城墙壮观,独特,在于它一改中国历史上惯有的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它在六朝建康墙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
历史上的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即上图淡黄色处),墙盘桓35.3公里,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有多达13座城门。我们选择了最闻名的中华门,因它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中国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
参观天下第一瓮城- 中华门
我们到南京时已十月底了,天气凉爽,街道整洁,清爽。
引人注目的是高大茂盛密的梧桐树,从两侧将街道密密地盖了严实。
据说多数南京的梧桐树是七十多年前栽种的,因当年的宋美龄对梧桐树情有同忠。现在的南京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
我们的旅馆离中华门北面不远。早攴后乘车,穿过熙熙攘攘的城市。大街上车辆、市民不少,但不乱。一路上,依稀见到几处在街边公园晨练的人们,时隐时显的城墙,还穿过了明城墙东北面的玄武门。
不一会儿,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天下第一瓮城-中华门前。不知怎么,当时心里还挺激动的。
这就是具有至少七百多年历史的中华门。
此门早建于南唐和南宋时期,于1369至1375年间扩建而成,原称聚宝门。1931年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门。蒋介石亲题红匾。同时在其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与中华西门,以满足南北双向车辆通行。下面是在树荫后的中华东门。
听到这时,我们心里感谢当时政府的决策:扩增城门,而不是撤除城墙。可见当时保护古城墙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可不知为啥,这两扩增门在1950年代被拆除,近年才又重建。
中国历史上的多数城墙只有一道瓮城。什么是瓮城呢?古代为加强城堡的防守,多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形如“甕”(口小肚闊的大瓶)。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以便对入侵军形成“关门打狗”,一网歼灭之势。下图来自网络。
而中华门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呈“目”字形结构,独特风格。下图来自网络。
走进城门内,时光似乎跨越了几百年。
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各城门原有双扇包铁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设有栓槽,用来供木栓紧闭大门所用。整个城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藏兵三千余人。下图底层主门两侧各三个藏兵洞。
藏兵洞内(来自网络)。
瓮城东西两侧筑有宽11.5米、长86.1米的马道。马道陡峻壮阔,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
我们踏着古老的砖阶梯,沿着西侧马道上到镝楼城台(主城堡)。一路上,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块一块青砖。
据说整座城墙用了3.5亿块。每块砖的侧面都刻有烧砖工匠、提调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烧制时间等字样,以示责任到人。这些砖敲之有声,断之无缝。
大块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约15~20公斤。粘合剂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成,非常坚固。
站在城楼上,举目望去,显得比西安城墙沧桑。有些城墙断裂,杂草丛生,满目疤痍。
但是,中华门的城墙比西安城墙宽,宽得多,似乎宽一倍。难怪南京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领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明城墙上静悄悄,幂幂几人。
遥望东北方向的“大报恩寺塔”及四周。
俯看美丽的内秦淮河。
再环顾四周城内。
参观完城楼后,顺东侧马道而下时,见到一小男孩沿古老的砖梯而下。
那时那刻,让我感叹民族的过去与未来。从东侧马道看主城墙更宏伟。
国人呀,常来这里看看,别忘了这珍贵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奇迹。
参观完中华门,我们去了南京繁华商业地段老门东附近,品味极佳的老字号餐厅午歺。
参观庄严肃穆的明孝陵
午餐后赶快去了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它座落于钟山南麓。我们去那里吋人不多。所以我们得以非常轻松地漫步在这进深2.6公里 ,具600多年历史的皇家陵园。下面三张网络照片尽显它的宏伟、庄严、美丽、肃穆。
据介绍,现存的明孝陵基本上没有了原有的木结构建筑,它们多在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中被毁灭了。
进景区后,首先见到的是独特的神道。它与一般笔直的陵墓神道不同,呈环形,环绕梅山一周。于是,我们先乘坐车绕神道一周,欣赏了两侧的18对高大的石生像。这些石像都是用整条石雕塑成,个个庄严、古朴,神采飘逸,威武雄壮。其中3对文臣,3对武臣,
还有狮、铊、像、马,等,每种各两对,一伏一立。
此时的神道阶层林尽染姿色了。
神道后是棂星门,
过棂星门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依次有金水桥。桥上还装饰着庆祝70周年国庆的鲜花。
上桥前,听旁边一老大爷边走边说,这像是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只不过小多了。我本想说,“老爷爷,应该是北京金水桥象这里的。”
沿甬道继续漫步,前面黄瓦、朱门、红墙建筑便是文武方门(即正门)。这是明孝陵寝的主体建筑的开端。
从这里到崇丘包括文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很快到了文碑殿(原为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殿中有三块石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正中的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石碑上是康熙皇帝手书的“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碑殿之后为享殿,为孝陵的主要建筑。遗憾的是原有的享殿毁于清军与天平天国之间的战火。现仅尚存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
台基上有很多大型的柱础,四角有石雕螭首。当时这建筑该有多宏伟呀。
甬道尽头有一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也就到了陵寝的最后建筑方城。
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由巨型条石建成。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一拱形斜隧道,内有54级台阶。隧道两边可上方城南墙。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站在高高的明楼上可俯瞰南边甬道和大石桥,以及周边层层叠叠。
明楼里空荡荡。其后面的大园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宮。宝顶实际上是一直径为400米向大园丘,森林复盖,南面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
我静静地在宝顶前站了许久,视野不远,难以想象朱元璋与马氏合墓600多年来,原封不动地就在这下面!这里气氛幽幽,林涛涌涌,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明孝陵庄严、壮观、宏伟、肃穆,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定格了以后历代明清皇陵的格局。
本系列文章:
2019 金秋中国行 1: 概述及攻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42/201911/27002.html
2019 金秋中国行 2: 四大古都之冠 - 西安,名不虚传、当之无愧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42/201912/3983.html
2019 金秋中国行 3: 四大古都之二 - 洛阳,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42/all.html
爱生活情趣(旅游,植物,野生生物…)更多的请看我的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