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台春晚看国内新时代的社会问题
很多年没好好看春晚,上星期花了两个晚上把北京卫视的春晚瞧了一遍。今年北京春晚的主题是“习近平的新时代”。舞台呈花瓶形状,璀璨缤纷,流光溢彩,尽显大国之都的富足之色。节目还是些老套路:老中青少明星跨界献艺,京味的古调新曲,念唱做打,说拉弹舞。歌工农兵学商侨各界,颂党政军路线方针,演大情小爱各色人生。比起央视春晚,卫视的相对比较轻松,富有地方色彩。北京这一台的亮点按反馈应该是陈冲,刘晓庆,张瑜和斯琴高娃的四美图,还有靳东与袁泉的重唱。当然,晚会也宣传一些政策热点,比如:几段情景歌舞反映大城市上班族的辛苦,相声说“一带一路“的”共享“意义,小品《但愿人长久》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等等,都还委婉,不倒胃口。但我个人觉得更有意思的是这台春晚上的四个小品,每个都接触到了一直以来普遍而敏感的社会问题。
小品一《情满四合院》,说的是老年人受骗的问题。何冰一席人2017年演了个反映老北京文革前后生活的电视剧叫《情满四合院》,看过的人都说不错。春晚上这几个演员又一起演了个同名的小品。小品里说春节前四合院里的三位老大爷都让人给骗了,一大爷把房契抵押了买了字画文物,二大爷买了四万多的营养品,三大爷被所谓的教育慈善机构骗了十万保险。故事很典型,到2017年底为止,仅国内破获了的诈骗案,金额就有1.7亿元以上,远的不说,就我们家在北京也是电信诈骗的受害者。近年来诈骗手段有电信,网络,投资,理财各种名义的,特别是针对老人的诈骗活动更为猖獗,防不胜防。小品中年轻人用伪装诈骗来教授老大爷们不要上当。挺好,即使吓不住骗子,给老人家们敲敲警钟也是好的。
小品二《特别惊喜》,是对爱面子现象的讽刺。说的是乡下的黑脸爸爸把到城里来看儿子,本想把自己装到快递的箱子里给儿子惊喜,不巧儿子不想被女友识破自己的父亲不是个亿万富翁,要把爸爸赶出去。这里面北漂的年轻人一个月的工资只够看七场电影,想和城里的女孩交往,靠撒谎为自己挣面子。这种故事以往并不罕见,面子在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诠释:城乡差别大的年代,乡下人没面子;文革期间,出身不好的没面子;崇尚学历的那几年,没大学文凭是没面子。后来房子,车成了面子的重点,而这些年,基本上钱就是面子的核心标志。国人笑贫不笑娼,只要有钱,不管你是哪儿来的,长什么样,都会有人买你的面子。最近网上也有很多讨论,认为这是中国特色。我认为面子/虚荣心是人类自尊和竞争本能的扭曲和转化,而社会地位和物质分配的不等,又让人在面子上过于敏感,导致成攀比和过于要面子。我不知道别的发展中国家是什么样,我们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比较小, 爱干预别人的七大姑八大姨太多,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明显,面子事关人生选择和前途,当然就会更重要些。像澳大利亚这样的中产阶级国家,整体的社会文明程度比较高,有钱人和穷人的生活品质没有什么天壤之别,在街上大家穿着随意,风度气质差别不大,没有人会太留意谁是高级的或谁是低端的。因为没人在意,人们的心理上也就不那么敏感。这个小品的结局是那个城里的女孩儿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个男孩子,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不同背景和条件无法逾越,所以没有什么快速解决的办法,等待社会平等,文明进步吧。
小品三叫《一夫当关》,涉及的是行贿问题。讲一个老实的小职员因为听说公司要裁员,不得已在春节前骑着自行车给经理送大礼。 在门口遇到了经理的老爸,为了儿子不犯错误,每天在门口挡礼。这样的题目不得不说,又不能多说,听听乐乐就好。想想一个社会要靠家人的正直来维持法制得多绝望!
小品四《那一晚的春天》渲染的是养老院和空巢老人的主题。小品演了一个住在养老院的老人,老伴儿走了,儿子在国外,心情抑郁。养老院的朋友,工作人员配合老人回国看他的儿子儿媳在过年前想尽办法博之一笑。我认同这个主题,因为自家的情况几乎和这小品一样,爸爸去年去世后,82岁的母亲觉得养老院闷得慌,请了24小时护工回到家里住。从去年九月到现在,家里已经换了5个护工,问题层出不穷。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大问题,仅北京老年人口就达到250万,空巢老人超过100万。养老的问题依我看主要有3个:一是钱,二是人力,三是心态。尽管我母亲仍然觉得女儿们不在身边不开心,但我想她应该是幸运的,首先费用不是问题,另外有我妹妹帮她打理这些琐碎事物。很多老人有的没人管,有的钱不多,还有的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成为社会的大难题。
我欣赏这台春晚能把这些问题演出来,提起社会的关注,起码发挥了媒体应该发挥的作用。至于结论,这不是媒体需要提供的,是新时代的新政府需要解决的。如果能让国内所有看这台春晚的大人物们对此产生一些共鸣,或许能在解决办法上达成某些共识?
总之,以我这个外人之见,北京卫视2018年春晚----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