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曾是贝聿铭家豪宅的住客 (2)
我曾是贝聿铭家豪宅的住客 (2)
- 胥钧屏 -
鸟瞰贝轩大公馆的宅楼 为U形,U的开口处朝向东,朝北的宅楼有五层,沿临北京西路,据说这是佣人及其家属和贝家一族平民亲戚的住房。医工院将这一排住房和U底部一边的住房(除一楼)分给职工家属居住。从北京西路上看,这幢豪宅一点儿也不显山露水,因为展现你面前的是佣人职工楼。与之不远处 (相距约30米,北京西路/铜仁路口),另有一座豪宅,即著名的绿房子。两者相比,绿房子是现代派的建筑,看上去漂亮多了。解放后为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所用,当年我妹夫在里面工作,有机会进去转悠转悠,似乎比贝宅小多了。不过,绿房子显得很时髦。(这次也顺便去它的大门口转转,发现这幢绿房子好像是安全部进驻在内)
贝宅,只有从南阳路的大铁门望去,才真正感觉到豪宅的气派。当年贝轩大公馆的设计来自瑞士的顶级建筑家团队,十分注重建筑的材料纹理和轮廓线条,将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加以变化融入到整体,以达到中西巧妙合璧之美学效果。主楼面朝南,为主人所居处。二楼和三楼每楼有两个套房,每个套房有一大间和一小间。这小间其实不小,大致也有18平方米,前有阳台,阳台外饰曲纹特显韵味。大间有凸窗台 (bay window), 有一卫生间。这四个套房都成了医工院的单身宿舍。四楼在顶部,也为家属住房。四周的高围墙所用砖块一律与楼房外墙用砖一致,米黄色带有条纹。
一楼通层被医工院用作食堂大厅,管它什么贝家的大客厅小客厅,餐厅,舞厅,管它有什么高档装饰,“百寿藻井顶”还是“双龙戏珠顶”,一律摆上八仙桌,木板长凳。后面垒起煤气灶,炒菜煮饭蒸馒头,向职工供应一日三餐。每当饭点,尤其是午饭时分,医工院的职工蜂拥穿过马路,鱼贯而入公馆后门,直奔就餐。年复一年,直至医工院在改革开放后搬到浦东新建的医工总院,交回了贝家大公馆。
其实,我是静安区的市民。青少年时期的我经常走在北京西路上,仰望着雷士德的豪华帅气实验大楼,猜测着里面的人在搞哪些高级科技名堂。没想到,大学毕业后,我真的分配进入医工院工作,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和他们一样由后门进入贝公馆,在一楼餐厅用饭票菜票买一份午餐晚餐,开始了我的科研生涯。
由于家里住房太困难,弟弟妹妹都已长大成人,实难挤于一间小小陋室生活。于是,向院里申请单身宿舍,开始时后勤部门不同意,认为单身宿舍只向家在外地和郊区的职工开放。后来,大概是年轻的我在下班后常常苦读晚读。支部书记到后勤部门游说几番,好不容易帮我争取到一个床位。从此,一日三餐在一楼大厅,每晚睡在二楼靠东套房的里间。这么一住便是四年。
由于成为多年的职工宿舍,再加上多年来,从未有过保养维护之类的大修缮,那时的贝公馆里面已经大大被糟蹋了。最不成样子的是地板,从不打蜡,已起毛了。还好地板木为洋松,质地还不错。尽管不成样子了,但旧时的豪华风貌仍然依稀可辨。套房的墙壁还是保留着原先湖绿而带有印花的色彩,杏黄色房门与窗台还是当年的旧物。最有趣的是,我住的套房的卫生间通体湖绿色,墙绿,浴缸绿,设有两个抽水马桶也是绿色瓷 (注意是绿瓷抽水马桶,非常罕见)。同一个卫生间竟有两个马桶,让人都觉得奇怪,想来此套房非常有可能是贝家主人长辈所居。 我在心里一直在问:为什么这么喜欢绿色?
二楼是男生单身宿舍。男人大多较懒,又没有值班打扫卫生的安排。大家都是早出晚归的,只是将自己物品放得整齐一些,自觉不乱丢东西。可是每星期总会有人一时心血来潮,勤劳地扫扫地和拖拖地板。不过有规定一年一次大扫除。三楼是女生单身宿舍。那里卫生状况大有改善,套房的保养得相对好多了。
不过,话要说回来,进住的职工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素质很好。居住多年从未有大漏水、砸洞、破门、失火之类的事故发生。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能住进豪宅便有福了,尽可能好好用吧。然而,无奈四十多年的使用,她的华服已破烂不堪了,她的容貌肤色也已显现苍老。只是她的筋骨由于先天的底子好,依然强健挺拔。
在回忆的思绪如潮如涌之际,我已经步上通向一楼大厅的台阶。大厅已被重新修缮装潢,高档豪华的中西合璧式厅堂立即映入眼帘 (如图1)。一位年轻小姑娘服务员笑吟吟迎上来,“欢迎先生,请问我能帮你什么吗?” 很有礼貌,讲究客套,看来酒店档次颇高。我低声说:“我曾在此楼住过四年,今来看看她的新貌。” 小姑娘听后乐了,“先生自便,您可以在沙发上坐坐,也可以走走。两边的厢房都有客人开会,请不要打扰。” 小姑娘转身和另一些小姑娘说笑,她们都朝我笑笑说,自开业以来,有时会有人来说是这里的老房客。大家会心一笑,各忙各的。
我定睛看看装修,还不错,基本上是以中式格调为主。到底是“人靠衣裳马靠鞍”,现在的大厅已经脱胎换骨,相当有气派,体现出老上海公馆的神韵了。凭着还依稀记得的原装饰残余,可以基本断定这样的装修风格应该不是按原图复建。大厅顶部有四盏方形大铁 (铜) 吊灯已全更换了。两边墙上挂有贝家旧照,这些照片应该是当年贝家去台湾时留下后来存放在库房中的,现在都翻出来做装饰物了。想仔细看看,是不是有贝聿铭年轻时的相片?但看不清而无法辨认。另外,大厅里还摆放一些可能也是从库房里翻出来的贝家老式家具,橱柜,立钟之类的老物件。
大厅后部有幕帘处,以前那里是一睹木墙,上面开了四五个小窗口买饭买菜。现在幕墙拆了,大厅显得更宽敞。医工院的食堂并非仅仅这个大厅,连同两边的厢房,都是放八仙桌的地方,大家可想而知当年食堂的 “盛况”了。
在大厅漫步,看见东厢房门口附近有一介绍牌,说这是“龙厅”,为当年贝祖诒的书斋和小客厅。内有清朝王府才允许有的 “百寿藻井顶”,老贝先生在民国不管这一套,就大胆僭越了。靠近凸窗的上顶为“双龙戏珠顶”。我记得是有这两个特色顶装饰,只是那时没有人来说道说道,直到现在才知道其中的深意。据说,龙厅是贝大公馆的精魂之地,贝祖诒经常在双龙戏珠顶之下会见重要人物密谈要事,贝祖诒也总是在百寿藻井顶之下徘徊和推敲再三,做出重大决策。说来也巧,当年我就是喜欢坐在那个靠窗的“双龙戏珠顶”下面的八仙桌就餐,很惬意很踏实。说不定那时也顺便添上了点好运。
此时,有年轻男生服务员,向东厢房推来一小餐车菜肴,大概是汤羹吧。所用的器具看上去是金边高级瓷。有一位小姑娘好心问我:“先生,是不是要喝点咖啡?喝绿茶?不用付账的。” 我怕晚上入睡有困难,说:请来一杯饮用水吧。 坐在沙发上,边润喉边享受着眼前的奢华。仿佛我看到了巨贾政客在推杯换盏间的纸醉金迷,似乎我感受到绅士阔太搂肩搭背在轻旋曼舞。我想这种风情才是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图腾,在当时古典与现代风格完美结合的豪宅大厅里,尽显海派的、优雅内敛的、具独特韵律而不激进的人文气质。
时有男女提着行李入住。试问了一下价格,大概每晚在800 -1600人民币。
到底是四年的老住客了,我很熟那个地方的。一个侧身就闪入东厢房一边的门外,从那里可以拾级而上二楼三楼四楼。
胥钧屏之主要原创博文:
十年磨剑,锋指癌魔
重访安庆梅雨中
漫步独秀园
七律 – 菊痴六首
与丁绍光先生曾有一面之缘
咏物诗 – 家电六样
初春杂咏十首
忆游岩林仙境 - 奇里卡瓦
陶公故里新记
五言长诗 - 闺中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