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115)也说教师“宽容”学生
教育随笔(115)也说教师“宽容”学生
2022年11月9日YouTube《老俞闲话·对话易中天》谈到读书时,俞敏洪问易中天中小学读了那些书?易中天说;“高中毕业之前,我已经把当时译成中文的世界名著读完了,《鲁迅全集》和《郭沫若全集》也读完了。所以,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吴传忠对我说,你已经把大学三年级学生读的作品都读完了,以后你可以不上我的语文课了。后来上语文课,我就做当天数学等学科的课后作业。”
有一次,吴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叫《记一位难忘的人》。
我问老师,写古人行不行?
老师楞了一下,说行。
我又问,不写成记叙文行不行?
老师又楞了一下,又说行。
我得寸进尺,再问,回家写行不行?
这回老师特爽快,说行。
我回家。写了一篇独幕剧《苏武牧羊》,老师给了高分。后来,只要是作文课,我就回家写。有一次,我用繁体字和文言文写了一篇游记,老师给了最高分。他就是我永远难忘的吴传忠老师。
老俞接着说“像吴老师这样宽容待学生的老师真是永远难忘!”
一般来说,老师都能做到待优秀学生以宽容,即使他们偶尔有出格的行为,也可以包容。我当了一辈子中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深感当老师能遇到一二个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而出类拔萃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精心培养与呵护!
我的学生汪深1988年赴芬兰参加第二十届国际化学奥赛之前,曾在北京大学集训。当时我在给他的信中反复讲到棋圣聂卫平和围棋技战术,为他参加国际奥赛提供参考建议。
还记得,汪深高一分到我们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时,我们班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编型《文言读本》,每周阅读课都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要求教师用“诵读法”教,要求学生能当堂背诵所学的文言文。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就发现他有“过目不忘”的强记能力,总是能当堂背诵所学的文章。深入了解之后,知道他在武汉十五中读初中时特别喜欢数学,而且多次获得全国、省、市数学竞赛一、二等奖。
开学不久,数学老师倪政勇、我、他和他的妈妈,四人一起制定了汪深三年后冲击国际数学奥赛的“三级跳”计划。
三年后,他参加全省数学奥赛不幸失利。两周后,参赛全省物理奥赛,获二等奖。又过了两周,参加权省化学奥赛,喜获一等奖,非常幸运地进入国家化学奥赛集训团队并名列前茅,然后在国家化学奥赛十人集训时脱颖而出,成为四人组成的国家队出征芬兰,终于在国际奥赛获金牌第一。喜讯传来,他妈妈深情地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汪深高一时,还不会下围棋。当时中日围棋擂台赛后,在全国掀起了围棋热,我问他会不会下围棋,他说不会,但很想学。于是我们约法三章。课外活动时间,我教他下围棋,让先十三子开始,只要他连赢三盘,就可以升一级,边学边教一些围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到高三时我们已经纹枰对坐,难分胜负了。记得有一次中日擂台赛决赛在上午十点开始,正是学校上课时间。我回家刚打开电视,他和方辉两个人来敲门,说:“我们想看聂卫平怎么打败日本队主帅。”他们见我微笑不语,进来就坐下聚精会神看起来。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坐班,只要没有课,你在家干什么,校长是不管的。
学生如果遇到一个不苟言笑,呆板严厉的班主任,怎敢旷课到老师家里去看围棋擂台赛的电视直播?
孔子说“因材施教”,就是说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例子。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
公西华曰:“由(子路)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公西华)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同样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一“进”一“退”,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学生的秉性不一。
宽容待学生,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
汪深读高一时,期末考试后,化学老师对我说:“你的学习委员汪深一个学期都没有交过化学作业,期末总评怎么算他的‘平时成绩’呢?”我问他期末成绩多少?老师说差不多得满分。我请化学老师等我了解情况后再决定总评分数。
我找汪深来谈话,问他,是不是一个学期都没有做过化学作业?他微笑着说:“是的。书上的那些题目,太简单了!我一看就知道答案,还做什么呢?”
于是,我建议化学老师这次就按考试成绩算总评分数,并请他以后给汪深另外布置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作业,鼓励学生朝更深的方向努力自学。
宽容待学生,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学生至上、爱心至上!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他的小学女老师蔡芸芝先生时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确实是这样的,学生们非常善于观察老师是不是真的爱他们。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教师就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的“注意”,是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以及言语表现出来的。和蔼可亲、表情自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教师热爱事业和学生的诚心,通过眼神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发生心灵感应的能动反应。教师的眼睛应具有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双重功能,既放眼未来,又明察秋毫,自觉把每一节课的教学与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努力在每一节课教学时发现学生微小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例如,初中语文实验班的李洁同学原来对语文不感兴趣,平时也不主动发言。她从小生在大海边,讲《听潮》(第四册)一课时,我请她给同学们讲海潮涨退的情景,她讲得很好,受到大家的赞扬。她后来说:“我从此不仅对语文课有兴趣,而且学好语文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要求学生上课即席提问,必然会出现学生的提问难倒了老师的事情,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好事,要如实向学生说明,这个问题“我不会答”。如有一次公开课,讲《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初中《阅读》第三册)。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这首诗的第一节中我们织进去三重咒后面有破折号,而最后的一节中同样一句话不用破折号?”尽管有不少外校老师听课,我还是如实说明,我也不明白,等下课研究后再答复。并立即表扬该生读书认真,问得好。实践证明,老师待学生以诚,不文过饰非,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而且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老师以身作则,勇于承认学术上的不足之处,不仅使学生懂得了治学要“求实”,而且在培养学生老老实实做人方面,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允许学生纠正老师的错误。我这个武汉人的普通话很不标准,尤其是不善于辨别平舌音和卷舌音。读书还马马虎虎,实在辩不清的就在书上注音。讲话就常出笑话。一次公开科,刚给学生讲了书上几个字的平舌音与卷舌音的辨析问题。一开口讲话,我又把“竖行”的“竖”读成了“sù”。全班学生异口同声“shù”。我立即表扬了大家“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学生报以友好的笑声。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接近和爱好语文学习。
课堂教学搞“群言堂”,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在孔子那个年代就有了。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翻译成现代文: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
简言之,“恕”就是原谅、宽容的意思。“恕”,从字面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以仁爱之心待人,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别人的心。
孔子说的“恕”,孟子阐释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明确指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仁爱之心”是人的一种美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对学生始终怀有“仁爱之心”,“恻隐之心”,就是对学生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