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人生(97)高中实验教材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周正逵
闲话人生(97)高中实验教材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周正逵
1984年暑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在甘肃兰州召开第二次语文实验教材备课会。
8月11日上午,高中实验教材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给全体与会人员介绍高中实验教材的编辑理念、整体设计及编写高一年级《文言读本》的具体情况。他讲的理念之新颖、设计之独创,让大家精神为之一震。
8月12日,大会组织与会人员去参观游览刘家峡水电站、泛舟刘家峡水库。我非常幸运地与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率领的全体编辑、还有特约编辑章熊、张必锟等专家学者在同一条船上。
那天,天公不作美,上船不一会就开始下起蒙蒙细雨,本来在舱外观赏湖光山色的,纷纷回到舱内。只有章熊和张必锟两位先生在船头引吭高歌俄语歌曲《三套车》,他们两位是人教社编辑们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大家边听边与邻座的朋友聊天。
我刚好坐在周正逵老师旁边,他笑着问我:“你认识他们两位吗?”
“83年在洛阳会议时认识的,这是第二次见面了,两位老师每次见面都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周老师说:“是啊,这套实验教材就需要你们年轻教师坚持试教,你昨天上午的大会发言讲得很好,只要你用心研究实验教材,脚踏实地按教材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将来一定会出成绩的。”
“谢谢您的鼓励!”
周老师在谈话时,再次强调他昨天在大会上讲的编辑理念,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高中三年要依序编成高一年级《文言读本》、高二年级《文学读本》、高三年级《文化读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文言文基础,就不可能欣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文学素养,就很难读懂文化著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我相信,不仅仅是我,所有与会老师听他这样一说,都不会忘记。
他还告诉我,“张必锟老师是《文言读本》的特约编辑,他是五十年代初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几十年一直在中学教书,他的文言文功底非常深厚,而且已经摸索出一套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我说:“83年暑假在洛阳,张老师在大会作报告《初中文言文教学》,我就坐在前排,看到他讲话时,完全不看讲稿,引用课文中的例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真是佩服得不得了!”
他说,我们这套《文言读本》,特别要求执教老师彻底抛弃过去那种“串讲法”,实施“诵读教学法”。希望你从现在起,就在你的班上试着用“诵读法”,教学生学习文言文。
周老师特别健谈,谈起他负责编写的《文言读本》,滔滔不绝。原来,他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因成绩优秀而留校教语文教材教法,后来还去景山学校当过语文老师、东城区教研室当过语文教研员,他非常熟悉中学语文教学教研的实际情况。所以,他后来到人教社编教材就有自己的理念!
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谈了两个多小时,还言犹未尽。
最难忘的是1986年在太原高中语文实验班工作会议上,人教社主编高中实验教材《文言读本》的周正逵老师,发现正在上示范课的那位老师,在用传统的“串讲法”,一句一句边讲边译时,立即找到必琨先生,请他马上准备下一节课,用“诵读教学法”去上示范课。先生只有不到半小时的准备时间,还是借用那个班的学生,还是讲那篇文言文,还是在大会主席台上上课,让学生和与会老师们大开眼界。
“串讲法”教文言文,是典型的注入式,课堂死气沉沉;必锟先生用“诵读法”教文言文,源自传统,改革创新,是真正的启发式。课堂上师生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张老师运用各种诵读方式训练学生,就是平平常常的教师领读,也非同一般,只见他把课本放在讲台上,然后走到学生中领着学生诵读课文;还有他独创的“跟读”,即老师高声诵读,学生跟着老师轻声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跟着老师读,似有声又似无声。张必锟老师这样教学生诵读文言文,令全体师生耳目一新。大礼堂响起热烈的掌声。
周正逵老师接着上台,非常兴奋地说:“热烈的掌声,说明大家喜欢张老师这样上文言文诵读课。再强调一下,所谓诵读,就是像张老师这样,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大家刚刚已经看到了,学生只要训练得法,是完全可以当堂背诵课文的。”
周正逵老师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设计师,阅读教材一改多年的陈旧模式,设计并编写出了高一《文言读本》,高二《文学读本》,高三《文化读本》,这样的教材既有梯度,又有深度,当然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他尖锐地批评人教社以前的教材是:“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的语文课,长期是在平地上转圈,记叙、说明、议论,这三个部分循环,本身没有梯度。”
高中三年试教圆满结束后,他准备修订第一轮实验使用的阅读和写作教材。他认为阅读教材整体设计既有系统,又有层次,实验效果也比较好。
1988年10月15日,周正逵老师到武汉开会,离汉前,来我家谈高中实验教材修订工作。他首先肯定我执教的实验班取得的成绩。他说,用我们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的话来说,你们这个实验班,不光是普遍成绩都好,而且出尖子学生。理科语文实验班出了个化学奥赛冠军,确实了不起。而且据说,他是高中入学被你抓阄抓来参加实验的。
然后重点谈关于高中实验教材《写作》的修改思路。
他说,那几年集中精力和时间编高中实验教材的阅读部分,基本上没有考虑写作教材的整体设计问题。他认为王连云老师的高中《写作》教材,较之初中《写作》教材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但是总感觉还没有完全跳出老框框。他希望我说说试教实践之后的体会。
说实话,我一直非常感谢王连云老师,如果没有他的极力提携和推荐,1986年,人教社建国以来第一次,请三位中学老师参加该社的教材修订工作,怎么也轮不上我呀!
然而,当周正逵老师把他的《写作》教材设计思路说给我听了之后,我不得不佩服他!
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而有序:高一,思维和语言;高二,思路与章法;高三,思想与理义。
凭直觉“正逵思路”比“连云思路”可能要好一些。
我建议,请周正逵老师组织编写人员,借鉴章熊先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还有他的译著《提高写作技能》,来设计写作相关练习。这两本书都是在开始六年试教时,章熊先生签名送给我的,也是我的试教必读书。
那天下午五点,周正逵老师来我家,直到晚上八点五十,送他去武昌火车站乘车离汉回京。我们在家里、在饭桌上、在路上、在车站站台上,一直都在谈语文实验教材改革,有说不完的话。
我不知道后来修订的《写作》教材,到底是走“连云思路”,还是“正逵思路”。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是走的改革之路,他们永远都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