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怀《板桥杂记》
近日看到有人在网上写
了余怀的《板桥杂记》的文章。因现在手头正在经手明末的南京妓女现象,就留意了。余怀(1617~1696) ,“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又号曼持老人。福建莆田人,侨居南京。晚年退隐吴门。《板桥杂记》就是他在隐居吴门的时候写的宿娼回忆录。
这里,我在“清初文学家”上加了引号,是对他的生存质量表示怀疑。其实余怀一辈子过的最开心的日子,当在南京沦陷之前。清朝人编文学史,很多是一厢情愿的把遗民们给拉到朝谱中的。倘若把明末遗民们的著作删去,那么清朝文学有分量的就不多了。这个话题比较敏感,这里不想多说了。
那时余怀青春年少,在秦淮河畔过着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日子。而这里提到的莆田,宋、明时属兴化府,只是他的籍贯而已。苏北也有个兴化,就是那个郑板桥的老家,但是福建的这个兴化府更有名,出的进士在全国可以排在五名之内。还有兴化粉,也是名小吃。清时的康爵先生引《雪鸿堂诗话》说:
“苏门余澹心曰:‘余闽人,而生长金陵。生平以未游开夷,未食荔支为恨。’”
据此推证,余怀是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祖籍福建莆田而已。余怀出身,可能是书香门第。曹溶《送余澹心远金陵歌》言:“余子闽中名士族,几年移住长干曲。”看来这个推断是可信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莆田是荔枝之乡,像郭沫若当年游莆田,就写了“荔城无处不荔枝”的打油诗。既然余怀连荔枝都没尝过,显然就不该是生长于故乡了。荔枝产地,东至福州,西至涪陵,再往北就不能生长了。土性使然,所谓的“橘逾淮则为枳”,入娘贼,酸呀。莆田在福州的南面,那里的人以勤奋,聪明,节俭著称于世。荔枝是他们的品牌。莆田人口众多,有无兴化不成中国之说。
福州人叫莆田人“阿乡”,意思是大哥的意思,实际上是一种蔑称,谓他们出手保守,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就像东方的犹太人。不过前些时看到台湾的辜老去世,他弟弟痛哭流涕,喊着“阿乡,阿乡啊,”却让我觉得有几分亲切了。
我想,大抵能在秦淮河畔板桥一带与名妓鬼混的,绝对不会是缩头缩脑的吝啬鬼。古书中妓女赠金送才子进京应试的故事,那是屁话,是才子们的意淫。而鸨母们的脸色,更是随着嫖客的荷包忽红忽黄忽绿的。你看,明末的四大公子,跟太子党差不多。像冒襄,广陵以东的田地,他家占了一半,富甲江南,所以董小宛才会跟他。侯方域在河南也是广有赀财的,所以他吃定了李香。陈定生的父亲曾经担任过都御史,所以他跟顾眉才有一腿。方以智在桐城一带的家产,不下于四处撒钱的阮大铖。所以他们这些人呢,才能在板桥一带包二奶,做着让南京小杆子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流之事。冯梦龙指望李甲能把杜十娘带回家,李甲最后却阳痿了。为什么?因为画饼充饥可以,但是你如果指鹿为马,老爷子们是放不过你的。
余怀与江南四大公子是同时代人,但是人家都名花有主了,他只能在一边打打牙祭,挑几个姿色一般的高职称女知识分子,共度良宵而已。温柔乡是个无底洞啊,OK,几年下去,他终于囊空如洗了。好在这时天下大乱了,他加进了落魄书生的行列,做遗民,唱道情,玩清高。而那时有些英雄本色的读书人,差不多不是自杀,就是战死,不然就是躲进了深山,或去了日本。或云:明代是个内向的朝代。你想,一个内向的朝代,会有这么多不要命的遗民吗?
这叫绝望。
余怀日暮途穷。秦淮河边上的美女们一哄而散,他连寄情的地方都没了。满洲人最喜欢的就是像他这样的文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不像黄宗羲,朱之瑜,陈维崧,张肯堂,张煌言,王夫之,顾亭林等人还想着闹事。余怀此时阮囊羞涩,看着春花秋月了犹未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感慨之下,就有了《板桥杂记》。杂记者,炸鸡也。
《杂记》可与冒襄的《影梅庵忆语》共读。后来冒襄入清,屡试不第,可谓玩色丧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