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比萨斜塔+伽利略

比萨斜塔+伽利略

博客

告别Spezia, 渐渐驶离了利古里亚,不久便进入了托斯卡纳(Toscan)的地界。

意大利的托斯卡纳给人的印象通常是绿油油的田野和小山坡,星罗棋布着一些笔直的松柏,但这次我们没绕进去,而是沿着地中海海岸继续向南行,  最后停在了一个叫Tirrenia 的海滨小镇,距离斜塔古城比萨仅18公里---我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

最早一次看到斜塔是在中国的高中地理课本里。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印象中它被描绘在了课本中的某一页,想亲眼目睹斜塔的愿望从那时就有。这些年曾两次自驾南下意大利半岛,都与之擦肩而过,而这一次是专程而来。

I.

II.

III.

IV.

比萨斜塔事实上是大教堂的钟楼,独特之处在于被建在了比萨圣主教堂之外;大教堂还拥有一个洗礼堂 (比萨洗礼堂),其旁还有一座墓园(比萨纪念墓园);这四座中世纪最杰出的罗马式建筑,构成了意大利著名的”奇迹广场”(文后解释),但我更愿意称它为 Plazza del Duomo (大教堂广场)。

虽说比萨圣主教堂才是大教堂广场上的中心,可意大利不乏宏伟的大教堂,斜塔也许仅此一座;它不凡的倾斜和曲折的身世让它比谁都更有名气,而比萨也因斜塔成为访问量最大的欧洲城市之一。

I. 比萨斜塔 (Torre pendente di Pisa),高约56米,乳白色圆柱形, 由3.2万块白色大理石砌成,塔身四周有廊柱环绕,塔内绕塔而上有273-294级阶梯。塔的入口有碑铭记录: 塔楼奠基于公元1174年8月(实为1173年8月,因为当时比萨使用的纪年同现行公元纪年相差一年)。

塔的建造施工过程曲折复杂, 记载不一。据说莫名的倾斜发生在施工的初期,一开始是向北倾斜,建筑师做了一些补救,垫高倾斜的一方, 然后继续建造;可是当塔建到第3-4层时, 塔身因重心偏移又向南倾斜; 后来发现塔的倾斜是由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无法支撑结构重量而引起的, 但此时比萨共和国开始与邻邦交战, 施工被迫停止了, 而这一停就是近一个世纪。

此后工程陆陆续续,新的建筑大师对塔身不断地修补和矫正,当塔复工被建到第七层时,塔身早已不再呈直线,工程再次暂停。1360-1372年,在又停滞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工程向完工发起了最后一次冲刺;为了补偿不断偏离的重心,将一座哥特式的钟楼加盖在了塔顶,并且刻意建歪,以抵消塔身的倾斜。这时的塔身不仅倾斜而且有些弯曲,细看起来就像一只香蕉。当时钟楼上安装上了七口大钟,每口钟对应一个音符,设计相当美妙,可是由于沉重的钟摇摆起来造成剧烈的晃动,必然对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塔带来威胁,所以从未撞响过。如今,塔钟已被改换成了电动槌敲击,这才继续为人类和神计时和工作,当场我们听到了它们的敲响。

几个世纪以来,斜塔经历着不断的维护和抢修,可是它的倾斜依然不断恶化,塔内旋转阶梯的墙面已出现裂痕,塔身的倾斜到1990年时已达到5.5度,斜塔不得不于是年关闭。从1993到2001年间,斜塔得到现代工程的抢修,矫正和稳固,措施包括增加配重,注射钢筋入地下,在塔身周围系钢揽并固定于地面桩,从较高的塔基一侧下方小心翼翼取走了70多公吨的土。施工期间出现了不少惊现的插曲,但工程人员最终还是成功地将塔的倾斜度拉回到了1838年的位置,塔坍塌的危机解除。

2001年,当工程所用的配重和固定钢索移除后,斜塔于年底重新对公众开放,这座古塔力抗了万有引力八百年后,依然屹立,但还能继续撑多久,无人知晓;不过乐观的比萨人说 “比萨斜塔像比萨人像一样健壮,永不会倒下!

历史上斜塔从未被比萨人用作保卫城市,但二战期间,可能被德国人开了先例,盟军怀疑德军将这座塔用作观察哨,遂派美国陆军中士 Leon Weckstein 去侦查;但 Weckstein 中士对这座钟楼的历史有所了解,对它非凡的倾斜也印象深刻,因而没有下令炮击,斜塔就这样幸存了下来,不然比萨人不会再有为之骄傲的斜塔,而世界也永远失去了一个奇迹。

 (网图)

关于这座塔,还有一段传说,在斜塔的底部就有一块拉丁语牌匾,记载了伽利略16世纪在塔顶做过的一次实验:

GALILEVS GALILEIVS 伽利略·伽利雷

EXPERIMENTIS. E. SVMMA.HAC . TVRRI 塔顶的实验
SUPER. GRAVIVM. CORPORUM. LAPSV. INSTITVTIS . 重物坠落
LEGIBVS.MOTVS.DETECTIS MECHANICEN.CONDIDIT 检测到机械运动的规律

......? (借助维基字典,猜解出几行关键字。)

即使是在今天,想象一个皮球和一个铁球同时从十米高处掉下来,许多人仍会认为那铁球会先着地,凭直观的感觉,往往会觉得重的东西会比轻的先落在地上。公元前三百多年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这么想的,他的观念在当时和后来人类的1900多年间都根深蒂固,直到十六世纪末,一位25岁的年青人 --- 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伽利雷 (Galileo Galilei) 对此提出了质疑。

为了求证,伽利略曾在校内做了多项实验,尽管每次的实验结果都表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始终没人愿意相信;那时学校用的自然科学课本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科学的基础,被奉为真理代表的亚里士多德怎么可能出错呢!显然,当时的人们也忘记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的话:He who has overcome his fears will truly be free. (无畏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为了进一步向人们证实,无畏的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项公开的物理实验。1590年的一天,他和助手一起登上了斜塔,用两个重量分别为10磅和 1 磅的铁炮球开始实验,当时两只球从塔顶自由下落,并同时落地,接着伽利略又把这个过程重复了一遍,结果依旧;这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颗惊雷。

尽管当今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在斜塔上的实验只是一个“thought experiment”,并没实际发生过,但伽利略的一个学生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却记载了这一事件;传说就这样被传播着,人类对真理的崇尚,对敢于挑战“真理”的人心怀敬仰,素来如此。

-------

II. 比萨主教座堂 (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Assunta 直译:比萨圣母升天大教堂), 始建于 1064年, 总体是一个拉丁十字架的架构,由浅色和深色大理石交替构建,洋溢着阿拉伯文化和艺术的风格,是一座受拜占庭影响的意大利罗马式建筑;无论是教堂正门楼顶上耸立的圣母圣徒雕像,还是教堂尾部顶上的战利品青铜神兽,宏伟的气势毫不掩饰地展现出当时的比萨是一个海上的强国。

大教堂内部的华丽就不言而喻 (有兴趣的可见视频), 在这里想细说的是一盏吊灯,一盏有关伽利略科学发明的吊灯。

伽利略出生在比萨一个经商的底层贵族家庭,从小篤信基督,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修士,但作为家里七个孩子中的老大,他不得不从父命去比萨大学学医。然而出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最终还是改学了数学,并成为了一位大学数学教授,1589年,曾任比萨大学的数学主任。善于观察,也善于手工制作,伽利略后来不仅为世界发明了温度计和望远镜,还发明了摆针。

伽利略对摆针的奇想始于这座大教堂,当时19岁的他还在学医,在这里他进行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著名的观察:对殿堂中一盏高挂吊灯的观察。当时他一边注视着灯的摆动,一边用手指按在自己脉搏上,凭借脉搏有规律的跳动次数,来计量吊灯左右摆动的速度,他发现灯的每个摆动周期竟是不变的!由此得到启发,回家后马上做实验,伽利略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发明了摆针,并在1640年设计出了世界第一台摆钟。摆针让早期机械时钟得到了突破性的改进,能够指示出“秒”,把计时精度提高了近100倍。

没地震,殿堂内也无风,吊灯怎会平白无故地摆动?对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中世纪时还没有电,人类的照明多依赖油灯或蜡烛,教堂里也是同样,那么这就需要时不时地人工爬梯装油换蜡烛;每次点灯换蜡的人必定触动吊灯,想来就在此时伽利略注意到了灯的摆动,开始了他的观察。对于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一项重大发明的起点。

在大教堂内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吊灯,拍了其中的一盏(左下图),感觉与传说中的吊灯最相似,据说原物已被保存了起来。

   (网图)

III. 比萨洗礼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始建于1152年 ,直到1363年,两个多世纪之后才完工,洗礼堂的外观十分华丽,基座为罗马式,上部却是哥特式,这是当时一件从罗马式完美地过渡到哥特式的杰作;而洗礼堂的内部,除了一个八角洗礼盆和一个精美讲坛,几乎没有其它多余的装饰。1564年2月19日,在比萨 casa Ammannati 屋出生的伽利略,就是在这里受洗的。在这座广场上的四座建筑,其中三座都与这位伟大的人物有关,这让我想知道伟人最后的归宿。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卒于佛罗伦萨,这位17世纪的数学家,当今被冠有“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科学之父”及“现代科学之父”之名,可是,在17世纪却因“有强烈异端嫌疑”被当时的保守的罗马教会势力判决入狱,被迫认罪,临终被葬于佛罗伦萨圣十字殿与先祖陵墓相邻的权利也遭剥夺了,最后被埋在了礼拜堂储藏室走廊的末端。直到1737年,伽利略的纪念碑才得以重新树立,遗体也被移入了圣殿。

-------

IV. 比萨纪念公墓园 (Campo Santo di Pisa),是奇迹广场上完工的最后一座建筑,优雅而神秘地矗立在大教堂和洗礼堂一侧。始建于1277年,墓园的外墙是用纯白色大理石制作的,43个盲拱(Blind arch)组成了一个高大的矩形建筑,面朝大教堂和洗礼堂;墓园的内部,大理石墙精雕的哥特式通透拱门围成了一个回廊,中间是绿草如茵的中庭。第一眼看到这座宁静、典雅,充满艺术魅力的基督中世纪建筑时,竟然忘记了它是一座陵园!

1149 年,比萨大主教 Lanfranchi 从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返回,用五艘船载回了从耶路撒冷城外“圣地”取来的圣土,墓园的中庭就是用圣土打造的,在当时极为显赫,以至于意大利人认为它是 "the only cemetery in the world, all the others are cemeteries." 不过,19世纪墓地重建时, 所有重要的石棺都从中央草坪移走掩埋了。

而今墓园檐下仍有名人的墓,墓碑和雕像,回廊里收藏了包括伊特鲁里亚 (意大利公元前12-1世纪所发展的文明)、古罗马、中世纪的葬礼艺术器具,包括重要的石棺和石雕。进入墓园时千万小心,避免漫不经心地踩踏在平铺于地面的墓碑石板上,应小心地绕开来走。

和斜塔一样,当年的墓园修建也曾受到战争的拖累。1284年,首位建筑师在与邻邦热那亚人的海战中牺牲了,因而整个建筑直到1464年才算竣工;而回廊南北两侧的壁画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最后一个系列直至15世纪才完成,这些壁画是墓园的灵魂。

如今在回廊北墙上,有几幅最早最又名气的壁画,它们的主题都与生死相关: The Triumph of Death《死亡的胜利》, Last Judgement《最后的审判》和 The Hell 《地狱》,画面细腻,内容深刻,值得细看。在回廊南墙上,大多是关于《圣经》旧约的故事,所有这些画都是由当时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们创作的。

只可惜这座富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在二战期间没有斜塔那般幸运,1944年遭到了轰炸(下图),战争一旦发生,哪里会有赢家!而战争的发动方往往是自食其果。如今回廊内仍处处可见残缺的墙面,也曾因修补遭遇损坏,看得让人痛心。墓园墙边的修复手脚架,告诉人们修复还在进行,岁月会有多漫长,显然还看不到头。

文章开头说到的“奇迹广场”,出自意大利近代作家 Gabriele d'Annunzio的诗,他曾这样描写这个美丽优雅的广场:“旋转了基督的天空,旋转了奇迹的草地”,“奇迹广场”由此而来。

Gabriele d'Annunzio的文学作品在意大利有一定的名气,他的诗句让人陶醉,然而,在他文学上的声望并没能让他摆脱其法西斯主义的阴影,在政治上他一直颇受争议。1914年至1924年间,这位意大利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曾是记者和冒险者,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逝于1938年,但他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独裁主义文化、以及向外扩张的策略,得到了意大利法西斯元首墨索里尼,甚至德国法西斯元首希特勒的学习和效仿,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重大影响。

这位诗人也许不会想到极端主义的思想会给他笔下的“奇迹广场”招来了这样惨重的命运。人类每个时期总有极端民族主义者蠢蠢欲动,看眼前的俄国入侵乌克兰,历史似乎又在重演。

斜塔旁有座博物馆 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 (大教堂作品博物馆), 进去之后才明白馆内展出的都是真品;有的在等待修复,有的是为了防犯天灾人祸而保存起来的,而外面广场上看到的一些“relics”却是复制品。比如,大教堂正门顶尖耸立着圣母与子雕像,四个角落的福音传教士雕像,斜塔入口门上的雕像等,其真品都保存在了博物馆内 (见视频)

左下这只带凹槽的圣彼得大理石石雕花樽,是在墓园的一角发现的,纯美之极,忍不住拍下,回来后查维基读到了它,不想其年代竟可追溯到公元前 1 世纪,古罗马人的审美堪比现代人!右下图的这只17世纪初的大花樽,在博物馆的花园里看得,是从大教堂移过来的真品,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也拍了下来。

  

终于写完了夏日游记的最后一篇,因为其它的priority,得停博一段时间,希望能很快回来,祝文学城的博友们秋安!

 

©2022北欧风轻雨绵AllRightsReserved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北欧风轻雨绵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