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清平乐》看宋时的风雅,点茶

从《清平乐》看宋时的风雅,点茶

博客

在油管上发现一部2020年热播的古装剧《清平乐》,看到是著名制片人和导演侯鸿亮与张开宙的作品,就凑了上去。

这部剧与往日多数中国历史/古装剧不同,它的题材是少见的宋代帝王将相,讲的是北宋第四位皇帝赵祯(宋仁宗)执政期间的国事和家事,还穿插了当时诸多名人贤臣的事迹,如晏殊、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包拯,以及剧末金榜题名的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宋仁宗被称为千古第一仁君,他执政的四十年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这些都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想去追剧。

也许是需要铺垫,剧前几集的剧情节奏慢了些倒是真的,一开始也差点就弃剧,但还是因为早就想从荧幕上了解宋代的文化了,没有放弃。后来因为茶,从四十八集看起,最后竟倒着看,把整部剧给追完了:))感觉上后面的戏比前面的要精彩许多!

王凯的演技一如既往地在线到位,若将他与《琅琊榜》中饰演的皇子相比,就老成多了;他把“千古一帝”宋仁宗恭俭仁恕的谦和,理性内敛的大智慧,以及无常失子后的无奈和单薄的身影都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而江疏影在剧中皇后的扮演和扮相也可谓是一股清流,与众不同;有些观众认为她演得太老气,无法与王凯CP,殊不知她演的正是貌不惊人但温婉聪慧的曹皇后,不是皇帝的最爱,也不会争宠,她的性情本就是这样,否则在历史上她也无法熬过宋的三帝。历史剧是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而不是讨喜的偶像剧,导演和演员自有道理。

宋朝是中国文化的盛世, 如果喜欢历史,那么这部剧就值得看;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这部剧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宋代元素的 wow factors 可就太多了。

宋时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除了节上看灯笼,猜谜,钓鱼,还提及一些前所未闻宋代娱乐活动,比如击丸,投壶,和意想不到的女子相扑,为了展现宋的风采,看得出编辑和导演一定都花了不少心思。

剧以一年四季的几个民间节日,从上元,端午,中秋到重阳,展现了宋时的人文风貌和宫中生活的场面,从皇族到宫女,从文官到百姓,衣冠正清和雅,举止端庄儒雅;从宫廷的殿堂、庭院到书房和寝室,从街道、店铺到民房,建筑设计简约美观,朴质的外表却折射出一种隐藏着的高贵nobleness, 让人看到了一个精致,品味极好的宋朝。

被称为宋代四雅的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都在这部剧中得到展现,其中最令爱茶之人痛心疾首的就是失传了几百年的宋代雅艺:点茶!剧中皇帝邀皇后“斗茶”的场面,仿佛是把人拉回到了汉文化曾经的一个辉煌的茶时代。

猛一看点茶,绝大多数的人或许会和我一样,会先想到日本的抹茶道,从击打茶末的动作和对茶具的讲究来看,它与这些年见过的日本茶道是那么相似,不由得让人想知道究竟抹茶和点茶是不是一回事?

“抹茶”在中国现存文献体系中几乎没出现过,但“末茶”却是有的 ---《宋史·食货志下六》:“元丰中,宋用臣都提举汴河堤案,创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户擅磨末茶者有禁……诸路末茶入府界者,复严为之禁。”这里的末茶,指的是将茶砖研磨成的细末,是一种制茶的技艺,起源在中国;而点茶是在中唐时兴起的,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点茶,到宋时达到了顶峰,是宋人品尝上等好茶的主要方式。

百度上这样介绍:宋代舍弃了唐代将茶末放在充满水的茶釜中的煎煮茶法,而开始改用点茶法。点即充注之意,将末茶放在茶盏再用沸水滴注,并以茶筅搅拌,使茶、水融合,等到茶汤呈现乳白色就可品饮。。。若以茶汤汤花均匀细致可以紧黏茶盏,为点茶的最高境界,称为「咬盏」。斗茶主要按茶叶品质,汤色和水痕为主要评断标准。以纯白为极品,然后是青、灰、黄、昏红,汤花的颜色也依此为标准,另外水痕是以出现的晚为胜利......

听上去太有技术成分了,另外,以茶筅击打出的茶汤汤花均匀细致,可以在洁白的汤花上作画,如同现代咖啡的奶泡拉花,这些也许就是宋时饮茶的艺术和雅趣所在吧!想象中,如果说大唐时富裕的生活豪气开放,那么发展到宋时,人们的生活倒有点像民主自由的“小资”,王公贵族,文人墨客,民间茶坊里的普通人似乎都能享受到饮茶的乐趣;文人斗茶看茶色,市井斗茶重香味。

可为什么点茶在中国就消失了呢?

总的说来,中国人饮茶的习惯,从唐、宋、明、清到现代,发生过三次重大的变化:唐朝煮茶,宋朝点茶,明朝泡茶。明代以前,茶叶以团茶和饼茶为主流,唐代煎茶及宋代点茶所用的茶原料,也都是团饼状的;到明代时,茶叶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散茶样子,传统的磨茶手艺逐渐消失,点茶技艺,斗茶和用于点茶的传统的茶磨,茶筅,茶勺也都随之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冲泡茶叶,喝汤去渣的饮茶法,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大举推行了散茶,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一声令下,团茶就变了散茶;皇帝下诏废,无人敢反对。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团茶推散茶呢?一说是团饼茶制法成本高,而朱元璋出身劳动人民,体恤民间疾苦,想减轻老百姓的消费负担;但另有一说是废团茶推散茶会更利于朝廷征收到更多的茶税。究竟如何,其实每个人也都会看懂的:)

无论如何,点茶就这样在中国失传了,直到二十世纪,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不过却是从日本国的“茶道”绕回来的。民间爱茶之人无不感慨,更有人开始重拾起点茶传统,希望能把宋的这个饮茶技艺恢复起来,可是这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把已丢失了近千年的点茶理念/技艺全找寻回来,单凭个人的爱好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有人发现目前流传下来的学术资料非常少,甚至还无法搞清究竟是哪一类茶最合适做点茶,所以当前只能反复实践揣摩。

不过已经有人发现,从发酵原理上看中国白茶应该是最接近当时宋的贡茶,点出的茶沫也更白更厚。另外,要真正重新恢复点茶,技术上也关系到点茶需的茶具 -- 建盏。这是一种有千年历史的黑釉瓷,在日本的茶界一直被视为珍宝。宋代“文青”皇帝宋徽宗在他著的“大观茶论“中也专门记载了建盏,说明极好的保温性能是点茶需使用建盏的主要原因。八十年代末,位于福建南平的建窑已经复窑生产了,并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活好起来,文化随着就会有新的起色,但愿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点茶也能在不久复活,被传承下去吧!

扯了这么远,现在我们再回头看抹茶和点茶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可要说清,又得先说茶是怎么去到日本的。

公元754年前后,众所周知的唐代高僧鉴真从佛教圣地浙江天台山出发,东渡六次终于抵达了日本传播佛教。此后,公元804年,为研习鉴真当年带去的天台宗,日本兩位名僧最澄和空海又来到大唐深造,在国清寺和佛陇寺学习。当时的天台山也是产茶胜地,学习期间两位日僧观摩到了寺庙里种茶和饮茶的制度,学成归国时最澄用心地带走了中国的茶种,播种在京都日吉神社,从而结束了日本列岛无茶的历史;而此时,中国关于茶的巨著《茶经》已问世二十多年了。稍后学成归国的空海,又将大唐的制茶工具和《茶经》带回了日本,进一步让日本人感知了茶,这也是为什么《茶经》中所载的24种茶具,如今几乎悉数应用在了日本的茶道中......

九世纪唐末,末茶也随日本遣唐使去到了日本(平安中期),南宋时又有日本禅师荣西将寺庙煎点茶的具体礼仪传回了日本,点茶在日本得到接受和推崇,慢慢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抹茶茶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抹茶。这样看来,宋时“绝唱”的点茶便是日本抹茶的源头。

写茶本该懂茶,至少会喝茶,如果两头都不占,写起来就很花时间,不过这时间花得很开心,一边查读有关茶的历史和趣事,一边获取一些茶和饮茶的知识,很有趣,最后还决定放弃一直以来图方便用的西式茶包,从华人茶坊买回了大包装的散茶,用以前早买下的紫砂茶壶来泡,用小茶杯仔细地品味,认真喝起茶来;品一杯清淡的茶,尝到茶的先苦涩后甘甜的滋味,其实,生活亦如此,在细细地品尝中放下苦涩的,尽量去感受那些甜美的。

左为根据宋代图录复原的点茶的茶筅,右为现代日本抹茶的茶筅,《清平乐》里皇帝用的是前者。

 

©2021北欧风轻雨绵AllRightsReserved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北欧风轻雨绵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