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谈天下(33)聊一聊香港的辉煌与没落
最近香港的街面不太平,百万港人又上街游行了,然后开始你来我往,各种的媒体开始站队,各国的要人也开始点评,好像这个昔日的“东方之珠”就是一个国际的大舞台,成为大家关注又消遣的谈资。而我想任何一个运动,背后的根源无非两条,一个是民族与宗教,一个经济与民生,有时两者都有,那香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的游行,抛去意识形态的分歧,我想就两条根源的第二条来谈一谈香港的辉煌与没落,看不到明天与希望的港人上街游行,与其说是反对送中条例,不如说是发泄自己的怨愤和不满。那香港为什么会从一个昔日的“东方之珠”逐渐没落成为今日的“四小龙之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香港的辉煌与没落吧。
明代的香港地区在商贸上已渐渐蓬勃起来,人口亦有所增长,更成为海防要地;当时,明代在这里设防,主要是为了防御南中国海一带的海盗、日本来的“倭寇”、葡萄牙、西班牙及荷兰的侵略者。明朝中叶,广东沿海有三路巡海备倭官军。清朝的香港属宝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50里,使居民家园尽失。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到严重影响。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
1839年6月20日,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 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此事因而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为香港割让和香港被英国发展成为大城市埋下伏笔。同年11月,中英随即爆发穿鼻之战,英方战败后逃回尖沙咀,林则徐便下令军队驻在尖沙咀附近的官涌(今佐敦)还击,结果成功将英军驱逐出尖沙咀,史称官涌之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1841年1月琦善与义律在清廷与英国政府不知情下草拟《穿鼻草约》,并于1月20日由义律发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称他和琦善之间“达成了初步协议”[注 6],包括“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并于1月26日于香港岛北岸的水坑口登陆。但由于清廷及英国政经界分别认为有辱国体及获利太少,故双方不承认《穿鼻草约》的存在,但英国军队并没有撤出香港岛。直至1841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正式割让给英国。此后,香港人口渐增,逐渐发展成一个以贸易业、货仓业为主的转口港。
英国于1841年正式殖民香港岛后,即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不断没收原居民的土地,是为“香港开埠”。英国的商人,包括鸦片商贩,逐渐将香港建立成与东方自由贸易的枢纽。美国的鸦片商贩及银行家亦有到香港参与跟中国华南即广东福建台湾一带的贸易,而华中一带的贸易则主要经上海进行。踏入20世纪初,香港发展成为与南中国贸易的转口港。香港人口稳步增加,市区面积亦按此增大。1876年香港人口14万人,至1914年已增至50万人。随着城市发展,香港一路增设各种现代市政建设,例如电车、火车、水塘、医院、煤气、电力、电报等等设施逐渐在香港出现。而于1912年成立的香港大学,为香港培养技术人材。
香港的良好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军占领而中断。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展开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并迅速攻占广州及邻近地区,之后南下至深圳河北岸,与英军为界。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当日,即1941年香港时间12月8日早上,由酒井隆指挥的日军从宝安进攻香港。负责防守香港的包括有英国、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义勇军。日军不单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开战的首日便取得制空权。英军和印军撤退到醉酒湾防线,然后撤出九龙半岛。英军和渡海后的日军继续激战。最终英军失去唯一的水库。因此,港督杨慕琦于同年12月25日代表英国殖民地官员向当时总部设于九龙半岛酒店三楼的日军投降,香港人称这一日为黑色圣诞节。香港经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本占领时期。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战胜利以后,中华民国政府一度在联合国上要求收回香港,但碍于当时国共内战已经开始,国民政府又没取得美国支持,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香港。如果我们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49年,四野兵峰直抵深圳河北岸,只要北京一声令下,一日之内便可夺下香港。只是,战争终究没有打响,炮火也没有燃烧到这个小岛上,伟人的眼光,着实高人一等,他已经看到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也看到了,香港这个窗口,所能带给内地带来的实惠:成也政治,因为两大阵营的分裂与对峙,香港成了内地唯一可以与世界接触的窗口——只要这扇窗留着,总有派上用场的那一天。而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英国承认位于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苏联以后第一个承认新政权的欧美国家,这个里面暗含的历史玄机,可能只有当事人知道,但是却是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大陆和香港半个多世纪。
历史也证明了伟人的远见。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这是香港腾飞的30年,老实讲,一方面固然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这个贸易的不眠港 --- 成了亚太最繁华的通道;另一方面,也与其背靠大陆,具备进口转内销的得天独立的优势。内地买不到的,它可以转运进来;内地卖不出的,它可以转运出去。就是这个窗口的存在,解释了一个内在运行的经济体系何以健康运行 --- 它并非和外界没有联系,而是有一条秘密通道——香港!
由1950年代香港只有英国的23%人均GDP急速上升到1987年追平英国的人均GDP,同时使香港金融业起飞。1950年爆发的韩战使联合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禁运,香港原先依赖的转口港贸易不能再维持。这些都为香港经济转型为工业为迅速发展创造条件,使香港摇身一变成为制造业中心,初时以纺织业为主,其后扩展至成衣、电子制品、钟表及印刷等。香港也就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在上世纪的末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等到80年代,内地开始改革开放了,香港有远见的商人率先来这里安营扎寨,继续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分这杯羹。于是历史见证了港商在内地的崛起,李嘉诚先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等到形势有变,先知先觉的他,抱着不赚最后一桶金的处世哲学拍拍屁股满载而归一走了之,后知后觉后,想走也走不掉了。另一方面,内地的经济迅速崛起,沿海城市全线开放,内地可以绕开香港——直接与国外贸易了。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时间节点——老实讲,从这一天开始,香港与内地的此消彼涨,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因为香港的唯一优势,就是贸易中转站,就是进口转内销。当内地的政治走向发生根本变化,经济体制得到根本变革时,香港所具有的优势消失了,虽然它今天仍然是世人瞩目的金融中心,不过是由于内地的金融管制原因罢了——就在数日前,川普总统访华后,内地在金融上将更大程度放松金融准入,一旦内地的资金自由兑换得以达成,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将立马让位于上海——自贸区只是香港厄运开始前的一小步。
如果没有两大阵营的对峙,没有西方对内地的围追堵截,就不可能有香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窗口存在;如果没有内地的改革开放,没有内地的经济发展,香港今天的地位将依然稳如泰山。成也政治,在于香港的特殊位置——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窗口;败也政治,在于香港的政治自大——以为自由是繁荣之基,却忽视了时代的变化,看不到历史的潮流,因而只能沉浸于过去的辉煌之中而对眼前的衰落无可奈何。
香港的兴衰不过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香港的崛起得益于中国内战后的封闭数十年。内地在内战后选择了自己的阵营,两大阵营在将近30年的时间内没有任何直接来往。但事实上,内地并未完全与对立阵营隔绝,香港就作为两大阵营间沟通的桥梁而存在。香港的桥梁作用在内地改革开放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量的商品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内地从香港进口的商品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正是这样的一种地位,让香港经济迅速腾飞,同时富裕起来的香港也反哺内地,在内地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极大的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内地的日益发展,香港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地位开始削弱,制造业也开始加速向内地转移,以制造业发家的李嘉诚在香港转行做起了房地产,日益高企的用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让香港实体产业更加空心化。好在香港保留了港英时期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法制环境,让金融业得以一枝独秀保持繁荣。然而,金融业是一个准入门槛较高的行业,且无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让拥有700万人的香港进入了发展瓶颈。
由于高收入的岗位太少,有能力的香港市民选择北上或到外国发展,更多技能不足的香港市民只能从事较低收入的服务行业,限制了收入增长的空间。然而无奈房价持续高企,让越来越多的香港人,特别是年青一代感到未来希望的渺茫,一些极端思想便开始萌发。于是乎我们看到,“强国人”“蝗虫”等字眼不断从香港人口中冒出,甚至有一些年轻人呼吁英国干涉,想要回到港英时代,甚至搞“港督”。这些行为必然招致内地人的强烈反弹。但内地人的反弹也同样表现得极端,更多的是以牙还牙的发泄,诸如“港灿”“英国狗”之类的羞辱性词汇层出不穷。旺财理解香港人在这个由盛转衰的时代心中的怨忿。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最痛苦的事就是曾经幸福过。”即便是知道辉煌不再,但到了面对现实的那一刻时,谁能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呢?
我们来看一看香港在历史上的地位。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的它风光无俩,以万分之一的人口基数,创造了相当于内地20%的GDP。去香港“淘金”,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然而,22年后的今天,香港像一个褪去了神秘面纱的老人,沧桑且乏力。一湾之隔的深圳,也早在2015年超越了它。高度金融房地产化,让香港停止了创新和进化。在香港回归前,房地产和相关联行业战据了其总GDP的40%以上,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的60%以上,债券市场中房地产股占总市值的30%以上…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也来源于土地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从那时起,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等人,靠着房地产正式发家。直到今天,香港的富豪榜前四,依然被房地产大佬们牢牢占据着。
不断攀高的房价,肥了开发商们的钱袋子,却吃掉了香港的经济活力。对于富商而言,面对着房地产的高回报率,哪里还有心思去冒险投资新兴产业、制造业?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面对着越来越高的房价,满脑子都在想怎么省钱攒首付、还房贷,勉强维持着可怜的生活,没有任何希望,哪还有什么精力去创业、拼搏?新兴产业、制造业萎靡不前,老百姓又都把钱砸在了房子上,无法拉动内需,最后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制造业的萎靡。恶性循环下,最后能够存活的也只有房地产、金融行业了。更可怕的是,香港占据着90%房屋的少数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采取了很多限制性政策,维持着高房价,一步步挤压着底层空间。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当香港人只是把原因对准外面,而丝毫不检讨自己时,当年轻人因失业而焦虑,却不愿意将目光扫向内地,来内地寻找未来时,我们很难看清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有关香港如何重现辉煌,重新出发,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想单独写一篇来抛砖引玉。
(此文总结自网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