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续忆》:后记
《山居续忆》
后记
徐家祯
在编撰完本书后,还有几句话想说,就打算在书末加一个不长的〈后 记〉。
自从春节前得知出版社打算在出版《山居杂忆》一书后再出一本《山居 续忆》开始,直到将本书的初稿整理出来,大约一共花费了三、四个月时间。 期间,整理文稿所花的时间占得并不多,这是因为正如本书〈前言〉中所提到 的,这些文章以前大多在某处发表过,现在只需将它们按全书所定的主线整理 出一个次序来并加上注释即可。花费我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收集并整理旧照片。
要是没有“文革”这场“浩劫”,整理出一批旧照片来其实是举手之劳的易 事。先父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十五、六岁时就已经开始拍照,那时中 国当然早已有了照相机,但是还远远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照相机还是 一个很稀罕的“舶来品”。要是读者读过《山居杂忆》一文,或许还记得先母在 描述我外公与媒人(其实就是先父的舅舅)约了先父去杭州楼外楼饭店相亲, 我外婆也装作陌生人在邻桌坐着偷看未来女婿这一幕时,就提到外婆回来说: 先父(那时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大孩子)手里不停地在玩一个照相机镜头。可 见,那时照相机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记得我小时候有时跟先父母去三楼储藏室拿东西,先父会打开一个木箱 给我看里面他收集的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我记得光照相机大约就有四、五架, 都是德国制造的。但是他平时最喜欢用的,只是一架双镜头的 Rolleiflex 照相机, 用 120 号胶卷,可以拍 12 张正方形的照片。其他几架照相机他是不用的。到我 十四、五岁念高中时,先父就把一架 Zeiss 折叠式照相机拿出来给我用了。这 架照相机也是用 120 号胶卷的,但是因为拍出来的照片是长方形的,所以一卷 胶卷可以拍 16 张照片。而那架 Rolleiflex,等我弟弟念了高中,先父就把它给 我弟弟用了。自此,他自己就很少再照相。家庭的照相任务,就都交给了我和 我弟弟二人。
后来,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我在上海百货大楼看到橱窗里放着一架新的 德国 Contax 照相机,回家告诉先父 —— 因为那时他已经套上“反革命”帽子, 不能自由行动了。1949 年以后,中国与西方国家基本上断绝了直接的商务贸易 关系,所以,不可能直接从德国进口照相机,那架放在百货公司玻璃橱窗里的新 Contax,一定是海关没收的货品,十分罕见。我记得价钱也十分不菲,好像 要一、两千元。这在当时真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过那时正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 后期,政府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放出所谓“高级食品”来让一部分出得起钱的人补 充营养。这些不用付粮票、油票的“高级食品”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食品的十 倍以上,所以,相对来说,就是币值大大贬低了。当时手头有一点钱的人,都 觉得还是把“钱”换成“货”更放心。就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动下,先父就让我把 那架天文数字价格的 Contax 买了下来。以后,我就不再用 Zeiss,而只用这架 Contax 拍照了。这是一架用 35mm 胶卷的照相机,一卷胶卷可拍 36 张左右的 小照片。可惜好景不长,这架照相机没有用多少年,就在 1966 年八月底的抄家 中被“红卫兵”拿去了。相机里的最后一卷胶卷没有拍完,也一起拿去了。这事, 我已在〈老李〉一文中说过。
经过两代人的拍摄经历,到 1966 年“文革”抄家前,我们家的照片积累了 多少是可想而知的。记得光是大本的照片簿,先父就有十多本,还不算小本的 和我与弟弟拍的照片呢!
“文革”的抄家行动一开始,我们家就首当其冲“着了靶”。但是,头一、 二批来的“红卫兵”和“造反队”只顾金银财宝和书藉,连古董、家具和衣物都看 不上眼,没有拿去。过了几个星期,来了一批北京“红卫兵”,竟然注意到了我 们的照相簿。他们说要带到北京去开展览会,展示“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 但是几十本照相本太重,他们拿不动,于是就把照片撕下来,装在鞋盒子里。 照片实在太多,他们撕得实在有点不太耐烦,有的本子就成了“漏网之鱼”。还 有的照片撕了下来,掉在地上,他们也懒得捡起放进鞋盒,就成了“虎口余生”。 等他们走后,我把地上的照片扫起来,与本上上撕剩的一起收集拢来,这,就 是我目前手头所有的老照片!
“文革”中,我们既没有了钱,也没有了相机,所以几乎没有照过几张相。 《山居杂忆》中所用的照片,有一大部分就是从这批劫剩的照片中挑选出来的。 另一部分,则是从我美国小舅出国时随身带出去的照片中挑选出来的。
去年十月,我在加拿大定居的表弟高汝同回杭州整理他父母的遗物,我 特地关照他留心一下是否有老照片。虽然我早知道他们家在“文革”中被抄得可 能比我们更加厉害,据说连花园的泥地都挖掘开来,荷花缸也被打碎,“红卫兵” 总怀疑号称“高半城”的高家有暗藏的“金银财宝”尚未上缴。但是,无论如何, 他们家总不像我们家被“扫地出门”了,所以,很可能他们的照相本没有损失。 不过,我也知道“文革”之后我大舅几次搬迁,很可能,“文革”中没有被抄走的照相本,在搬迁中却丢失了。果然,表弟最后告诉我,只找到两本薄薄的照相 簿,贴着四九年以前拍的照片;还有一些零碎的照片,都是四九年后拍的。我 大舅也在十八、九岁就开始照相了,不可能四九年前就只照了两小本照片簿, 可见,现存的照相大概也只是全部照片的九牛之一毛了!不过,我最高兴的是, 在这两本照相簿中我竟然发现了我外公在杭州龙井狮子峰山顶所建的别墅意胜 庵的全景照片和先父母结婚时的几张照片。这是我的照片中没有保存的。所以, 本书所收的一些老照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表弟提供的照片。这是我首 先要向他表示感谢的。
在我们徐家的亲戚中,我的表弟沈钜、我的堂弟家祥和堂妹徐洁三位都 帮忙为本书提供了一些极有价值的照片。沈钜是我八姑母的儿子。我八姑母生 前编撰过一本《桐油世家》,记录她丈夫沈祖樾先生家的历史。书中当然也有 与她父亲 —— 亦即我三叔祖礼耕先生 —— 有关的照片。我八姑父作为国内有 名的大资本家,当然“文革”中的损失就比我们更加惨重了,八姑母能找到这些 照片真不容易!这次,沈钜把这批照片都提供给我了,其中一部分被选进了本 书。
家祥在杭州,是我五叔叔祖潮的儿子。他知道我在征集徐家的老照片, 很快就向我提供了几张我以前没有见过的老照片。
徐洁也在杭州,是我九叔叔的女儿,现在浙江图书馆担任领导工作。她 外公就是浙江图书馆的老馆长、著名学者、书法家和版本学家张宗祥先生。我 八姑母生前把她保存的一批照片资料交给徐洁的父母保存。这次,徐洁堂妹把 这些照片和资料请图书馆做成电子版给我,其中最名贵的是那本 1923 年我三叔 祖作为中国丝绸代表团成员去纽约参加第二届国际丝绸博览会带回来的纪念册, 我也从中选了几张照片附进本书。徐洁还向我提供了两张他外公张宗祥先生晚 年在榆园生活的照片,这次也用进了本书。
本书中有关朱孔阳先生的照片基本上都来自于朱先生的长子朱德天编撰 的《云间朱孔阳纪念集》。多年前我在我八姑母家遇见过德天兄,与他谈起先 父在“文革”中为他老人家的石谱题诗的事,德天兄说这本石谱现在他的手中, 可以摄成照片传给我留念。这次编辑本书时,我曾多次给他寄电子邮件,还给 他打电话,希望征得他的同意,将这些照片用进书中。可惜,我始终没有得到 他的回音。不知是否有什么变故。德天兄要是健在,算来现在应该八十有零了。 我只能在此向他表示感谢并祝他健康长寿。
本书还选用了几张网络上找到的照片,比如:有一张曾当过台湾总督的 唐景嵩的照片,就来自一位唐景嵩后代的博客。我给他留言希望他同意我在本 书使用这张照片,始终没有得到回复。很可能此人已经不再上这个博客了。在 此,我也只能向这位不认识的博友表示谢意和歉意。
为了给有关建东中学校长孙泰升一文配一两张照片,我向我六五届的学 生们征求照片,有几位同学都帮我找过,可惜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最后,热心 的孙乃文同学寄来四张他们与孙校长在“文革”后拍的集体照,所以,我也想对 乃文表示由衷的感谢!
除了关于本书选用照片的事我想在〈后记〉中加以说明外,还有一件事 我也想作一补充,那就是没有想到原来已经一波三折、柳暗花明、写得有点像 是小说似的〈我与笔友的故事〉竟然又有了新发展:
在校阅〈我与笔友的故事〉一文时,我忽然想到,我的罗马尼亚笔友既 然在 1973 年第二次与我通信时已经出版了几本书,那么现在要是还在继续创作, 说不定已经成了罗马尼亚著名作家了。网络世界无奇不有,为什么不在网络上 查找一下,说不定还能发现他的下落呢!我在网上一搜索,果然就找到了他的 网页!虽然是罗马尼亚文的,但是通过 Google 翻译软件,我很快将该网页译成 了英文。我的笔友 Mircea Oprit?a?,真的成了罗马尼亚名作家,至今已出版了很 多种诗集、剧本、散文,网页上还附有他的通讯方式。我连忙写了一封电邮, 问他是否就是我以前的笔友,还记不记得我。很快,我就收到了他的回信。他 说,多年前,我曾寄过一本英文的杜甫诗选给他 —— 老实说,我已将此事忘记 得一干二净了! —— 他十分喜欢这些诗,选了一百多首,翻译成罗马尼亚文, 已经出版了。当时,他就想寄一本给我,但没有在网上找到我 (看来,他的电 脑技术远不及我,因为无论用英文还是中文,其实在网上都很容易就能找到我 的资料),现在他想把这本书寄给我,表示对我的感谢。过了一两个星期,我 就收到了他翻译的罗文版《杜甫诗选》,扉页上写着:
在他送给我美妙的英文版杜甫诗选以后很久 寄赠给我年轻时代的笔友徐家祯
Mircea Oprit?a? 2016 年 3 月 25 日
于罗马尼亚科卢日
当然,书中,我连一个字都看不懂。不过我知道,他寄这本书给我,只 是想让我留个纪念罢了。于是,我也选了一本自己的著作寄给他,让他也留个 纪念。
徐家祯
二 0 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于澳大利亚刻来佛寺新红叶山庄
注:此书原定在2016年出版,后来因为国内政治原因,就一直拖到现在,仍不知后事如何,于是,这次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内容,成为31章(有两章放在“我的回忆”这一分类中了),先在“文学城”发表了。感谢各位的阅读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