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信仰与灵魂 信仰的颠覆(二十九)

信仰与灵魂 信仰的颠覆(二十九)

博客

原文再续,书接上回。话说罗易用偷天换日之功,悄悄割裂印度教传承,在大英帝国扶持的金主德瓦尔卡纳特.泰戈尔(Dwarkanath Tagore)为代表的泰戈尔家族支持下,加上同类型的圣社,印度教改革运动声势浩大。在19 世纪80 年代, 一场波及全国的关于“承诺年龄法”的论战, 使得反对童婚的运动在法律上赢得了胜利, 并使宗教与社会改革运动在全国的基础上组织了起来。罗易最后也不再掩饰,1833年他代表印度德里大君出使英国,在英国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边沁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

当然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这只是表面的热闹,因为高种姓家族一直与土地没有分离,所谓改革也只能算是茶杯里的风波而已。

此外,英国人同时在1850年通过立法肯定了改宗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可以获得继承权。而且还通过监狱法,该法认可了印度囚犯和基督教囚犯可以混用餐具等规定。这些立法让印度各阶层都认为英国人在干预他们的宗教。英国废除萨提和禁止寡妇再嫁等社会立法也被认为是公开对印度人民宗教信仰的干预。当然也少不了加剧在印度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无限制地进入印度各地,在印度偏僻的地方都建立了教育机构,他们公开批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义。

所有这些都日益增加保守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对英国人的怀疑。

当时志得意满的东印度公司对这些根本不在意。19世纪的前40年,尽管东印度公司将东部的疆域扩展到了缅甸,北部扩展到了尼泊尔,西边的边境线却基本保持不变。因为兰吉特联合各锡克部落,将穆斯林与锡克教徒团结起来,在旁遮普创造了一个繁荣的国家,并且拥有一支由2万步兵和4000骑兵组成的纪律严明的军队。由于英国人不愿与强大的锡克国家纠缠不清而且兰吉特谨慎地不触犯英国的领土,直到1839年兰吉特去世,英国人才开始染指这片被印度河滋养的土地。

征服的第一步从印度河下游开始。由于信德地区是印度河沿线商贸活动的咽喉,且联通着印度和阿富汗,因此英国人认为这是一条通往中亚的“快速通道”,于是刚愎自用的查尔斯,纳佩尔(Charles Napier)于1839- 1842 年间征服了信德。由于英国人想将这一多山地区作为缓冲区域,与从北方邻近兴都库什山的俄罗斯军队对抗,第一次阿富汗战争随即打响。这次战争对英国人来说简直是场灾难。英属印度的军队被围困于喀布尔,最后被完全歼灭,1.5 万人中仅剩1人被留下来讲述战争故事。放弃了征服阿富汗的尝试之后,英国人转向了旁遮普。

英国人利用锡克王公之间的不和与军队的内讧,第一次锡克战争于1845年打响,最后英国取得胜利,开始进驻拉合尔。一些王公如查谟(Jammu) 的古拉布辛格(Gulab Singh) 帮助英国人,得到富饶的山地王国克什米尔(Kashmir) ,虽然他本人是印度教徒,但其国民几乎全为穆斯林,这预示克什米尔以后长期的纷争。

从哈斯丁斯时期到19世纪中期,印度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治理下的国家还是一个与其他强国分庭抗礼的年轻的国家,而1850年征服了旁遮普之后,东印度公司控制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建立了疆域辽阔的英印帝国。在东印度公司的管理下,开始改革印度经济以符合英国的利益。

欧洲商人最苦恼的是香料和丝绸令欧洲人趋之若鹜,但他们没有东方国家特别渴望的产品。欧洲出产的羊毛制品,对于温暖的西亚、南亚和东南亚来说都太厚,对于中亚北亚的游牧民族来讲又太精细。欧洲出产的亚麻布,和已有的印度土棉布比都显得粗糙,也没有竞争力。玻璃、珊瑚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量小。直到机器制造的廉价棉制品出现,欧洲终于有了可以大规模向亚洲国家倾销的产品,不管在质量还是价格上都有了和当地纺织品打擂台的本钱。

英国的棉纺工业起步最早,殖民地是现成的市场,因此印度就成为倾销对象。为了保证英国机器棉布在世界的市场份额,英国殖民当局禁止印度的手工棉纺土布出口,给印度社会制造了极大动荡,造成了上千万人的失业。

从1822年到1857年输入印度的棉织品增加了十五倍。20年代棉布占英国输入印度商品1/5,到50年代已占2/3。  从1818年到1836年自英国输入印度的细棉纱增加5200百倍;1824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布还不到100万码;而在1837年却已超过6400万码;到1850年,输往印度的棉织品,占英国棉织品产量1/4。

英国的纺织机器几乎消灭了印度的全部城市纺织工人。 纺织中心达卡,到19世纪40年代,人口由15万锐减至2万,另一纺织中心贝拿勒斯到50年代至少有15万人成了无固定职业的赤贫工人,失去生计的手工业者大批死亡。另外通过合同劳工的形式,大量印度人被送往国外,被殖民者奴役。

大量纺织品的输入不仅摧毁了印度城市手工业,也对农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村社中传统的手工业工人在英国大机器工业的竞争面前日益失去自己的主顾与此同时,农民失去土地的现象也日益加剧。

英国的工业革命摧毁了印度村社的传统手工业,瓦解了村社的自然经济结构。村社内部的实物交换制度瓦解后,无论是村社中的农村种姓还是手工业种姓,都不得不转向商品经济和市场。地税改革后商人对土地的投资变得有利可图,再加上有利的市场条件,商人高利贷资本开始大量投资于土地。商人高利贷者大量兼并土地,千百万人丧失土地,农民背负沉重债务。

另外,东印度公司还种植鸦片走私到中国。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利润立刻支撑起东印度公司一直以来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英国不用再通过出口大量的金银来购买国内需求量激增的中国茶叶和其他奢侈品,比如糖和可可。至19世纪30年代,鸦片贸易占到了英国政府总收入的15%。著名的犹太人沙逊家族就是领袖(弱民之术)。尽管自18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印度公司一直努力保证印度的市场向所有商人开放,但是基于英帝国的财政和军事需求,自由贸易一直居于次要地位。

不过印度的基础设施、银行和道路的缺乏使海外直接投资望而却步,其结果是在印度抢夺的财富成为英国唯一重新投资印度的资本。在印度的英国人通常靠投资东印度公司稳赚不赔的债券赚钱,却很少在印度投资。在对印度财富抢劫最高峰时期,东印度公司甚至撤回资金,用以支付他们所谓的“家内花费”(Home Charges), 包括津贴、借贷及维持公司行政职能所需的花费。显然这些成为英国经济剥削的罪证。

大贺胥总督还兴建铁路,电报,邮政与蒸汽船运输,在他看来,铁路的潜力对印度而言显而易见。他坚信铁路将成为传播英国权力和文明的关键。首先,它将扩大英国工业品的市场,并获得获取英国工业所需的如棉花等原材料的渠道。铁路还可以为军事利益服务。正如1853年大贺胥给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信中所述,铁路将保证军力在需要集结时“于数天完成而不是如今这样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实现”。大贺胥监督铁路建设,首先修建以豪拉(Howrah,加尔各答)和孟买为起点的两条铁路线。1859年,从豪拉火车站前往这条路线的终点,虽然仅仅100 多英里多一点,剩下的路程乘坐马车,总共花了约24天才到达旁遮普。到19世纪末,搭乘火车不到三天时间。

铁路更方便大英帝国倾销货品。本应帮助印度工业化的一项主要的公共工程项目,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铁路的铺设连接了穷乡僻壤与殖民港口城市,并在那些城市间实现互通,为英国的原料获取及商品倾销提供了支持。出口经济作物如棉花、黄麻、茶叶等,作为交换,进口布匹及其他工业品的殖民经济。这种经典模式只有通过铁路才会成为可能。

讽刺的是,铁路在当时这种风险低收益大的投资,并不是象以往一般从印度本土集资,这次在英国集资。东印度公司以及1858年之后的英王政府向几乎所有英国人的投资者们保证5% (个别项目是4.5%)的回报,且完全没有任何风险。这是英国资本第一次向印度投资,之前的东印度公司以及早期的私人投资者,一般均通过在印度筹措资金支持在印活动。本应该为印度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的铁路的利润,相反却流进了在英国的投资者的腰包。

此外,约1839年,英国引入“一便士邮资制”(Penny post)后,1854年政府邮政系统也建立起来,邮件可以通过付给送信人邮资的形式,以极低的价格送达国内遥远的地方,如偏远山村。

1848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半岛和东方航运公司为了他们的印度洋航线投入第一艘铁制的蒸汽机船。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印度之间的通信往来耗时两年,但是,到了1870年,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一封信一个月内就能被送达孟买。

英国的残酷掠夺,高昂的地税,使印度经济破产,饥荒不断发生。1770年的大饥荒夺去了孟加拉1/3人口。从1781年至1824年马德拉斯发生了5次大饥荒。1812-1813年和1824-1825年,孟买发生了严重饥荒,1803一1837年,西北省发生了7次大饥荒。1855-1856年在比哈尔和孟加拉爆发了三万桑塔尔农民武装起义。

此刻东印度公司甚至觉得已经没有必要保留土邦。大贺胥总督结束1848-1849第二次锡克战争后,又占领了缅甸,大英帝国在印度次大陆再无敌手。大贺胥以“无嗣失权”、“治理不善”等借口,不承认养子立嗣的习俗,剥夺了大量土邦王公统治权及特权。

大贺胥于七年间兼并了中印度、孟加拉、拉贾斯坦和旁遮普山区的七个土邦。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马拉特土邦萨塔拉(Satara) 和那格浦尔,以及不久之后其女王将走上战场的詹西(Jhansi)。大贺胥最后的一次吞并是1856年吞并阿瓦德( Awadha,英国治下称为奥德),这是所有土邦中最富裕的一个邦,大贺胥吞并它并不是“无嗣失权”,而是长期的治理不善。

1848-1856年兼并的结果,全印土邦的面积减少1/3,未被兼并的土邦也全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控制之下。 在每个土邦被兼并后,一个被称为专员的英国人就替换了原来的统治者,他的三、四个随员替换了几十个土邦官员,几百个士兵替换了原来土王豢养的数千名军队。

此外,还取消了一批封建王公的年金、封号,甚至有名无实的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也被告知,在他死后,其继承人不能称皇帝,皇室成员也要从红堡迁居至郊区,皇室的赡养金则从每月10万卢比缩减到1.5万卢比。 大贺胥在奥德、孟买管区还以清查免税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资格为名,没收了一批地主的土地,导致地主人心惶惶。

除此之外,政府的军事改革,引发印籍士兵群体反抗。随着印度殖民地版图逐步扩大,殖民政府需要派遣大量军队到新征服地区。

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雇佣士兵改变了政策。不仅士兵不能提拔成为军官,还要减少士兵薪饷,甚至不尊重士兵宗教的风俗习惯。1856年又颁布新募兵法,规定应募士兵绝对服从长官命令,以新兵代替旧兵;还把士兵派出国外侵略阿富汗、波斯、缅甸、中国等,进一步激起了士兵的强烈反对。

1856年7月25日,东印度公司颁布《普遍兵役法案》,法案要求孟加拉管区印籍老兵无需海外服役,但在孟加拉管区更大范围内招募新兵,新兵必须接受海外服役条款。印籍老兵们大多来自阿瓦德高种姓家族,一旦大范围征兵,会侵害这些人的利益,会让这些人及其亲属丧失当兵的机会。

印度知识分子虽然人数很少,但其中很有些人走上了争取印度独立的道路,1852年在加尔各答成立了英印协会。其中部分人想利用西方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来进行改革,目的在于驱逐英国人,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使之适应于印度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学者纷纷到印度各地进行反英宣传。民间艺人也利用变戏法、说书、卖唱、玩木偶等等文艺形式,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贪婪残暴,唤醒印度人民起来“为祖国而战”。

1857年大起义时期,英国正在印度周边打着三场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伊朗战争、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几场战争大大分散了英国在印度的兵力,以至于印度很多战略地区由印籍士兵把守。

1857年4月24日,孟加拉第3轻骑兵团指指挥官、陆军中校乔治·卡迈克尔·史密阅兵时,命令90名印籍士兵表演新步枪射击,85名士兵拒绝使用新弹匣,这些士兵在同伴的注视下脱下军装,戴上枷锁,走向监狱。5月9日,这85名士兵接受军事法庭审判,很多人被判处10年监禁并苦役,11名相对年轻的士兵被判处5年监禁。

5月10日,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队第11轻骑兵团和20轻骑兵团发动叛乱,释放第3骑兵团士兵,并进攻欧洲人和印度的基督教徒,起义军枪杀英国军官,冲进监狱,释放囚犯。起义军纵火焚烧官府。愤怒的印度群众在市场上攻击休假的英国兵。50名印度人因保护和藏匿英国军官而被起义军杀。第11步兵团,在参加起义之前,先护送值得信赖的英国军官和平民到安全地方,再参加起义大军。

卷入起义的地区占全印面积的1/6,人口占1/10。起义在印度殖民地并不是统一的、均衡的进行。起义有三大中心,分别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

至此诸君发现英国人所有努力,无论制度设计多么周密细致,军队多么强大,就是因为不能破坏印度传统宗教信仰的根基,印度人对传统信仰的认同令他们团结一致抵抗英犹的残暴统治。犹太人在欧洲成功是因为先有新教,蚕食基督信仰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新教信仰的贵族与资本家。所以当他们没收天主教或者苏格兰新教贵族的土地或产业后,转交听话的新教贵族管理即可。而在印度换上的印度教高种姓则对自己传统信仰坚定不移,土地归他们管理,反而加强了他们的凝聚力与实力,毕竟印度教徒占绝大多数。

1857年起义失败后,英国福音派狂热的传教活动在南亚次大陆被严格限制,印度殖民政府公办学校禁止把《圣经》作为教科书使用,也不再强迫印度人改信基督教。这对英国来说是一个大的挫折,枪炮与金钱竟然战胜不了印度的传统文化。

可见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是他们的传统与信仰,这也是目前大众分不清普京治下回归东正教的俄罗斯与苏联的区别的原因。东正教信仰与苏联的信仰可谓水火不相容,苏联就是打倒传统俄罗斯东正教信仰为基础的沙皇制度上台的,普京重新恢复后,意味俄罗斯这遍土地的灵魂重新归来。目前的普京可以说是沙皇,或者是罗马帝国式的皇帝(凯撒还是暴君)。不要忘记1848年欧洲革命,这场马克斯与恩格斯亲自指挥的革命,由传统沙皇帝国的铁骑荡平。

传统的沙俄帝国是保守势力的最大堡垒,当时也有“欧洲宪兵”之称。因此马的《宣言》第一句就点名“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那么普京真是要努力恢复俄罗斯传统吗?我们参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看法。索尔仁尼琴作为一名“反苏斗士”流亡美国,但索尔仁尼琴在美国除了骂苏联,也骂美国的自由主义。他有一次在哈佛大学演讲时,他认为西方的自由主义不是什么普世价值,甚至认为美国陷入了庸俗物质消费主义,而且还认为美国音乐最难听,令哈佛大学十分尴尬。

叶利钦也是美国支持的政客,后来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还邀请索尔仁尼琴回国,但索尔仁尼琴回到俄罗斯,依然表现出他的个性,他不仅不感谢叶利钦,反而认为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一样,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人物,而且叶利钦政策也是错误的。美国人很尴尬,他们没想到索尔仁尼琴居然又变成一个“反美斗士”,甚至对叶利钦与美国交好他都反对。索尔仁尼琴从苏联到美国骂美国,而且从美国回到俄罗斯后继续骂美国。

普京当总统后,索尔仁尼琴也没给普京面子,2002年,索尔仁尼琴认为普京打击俄罗斯寡头不力。但他批评普京后,普京就加大了力度,清除了俄罗斯的寡头,这才使俄罗斯发展有了基础。因此两人关系也融洽起来,而且普京对索尔仁尼琴很尊重。

 

普京同意索尔仁尼琴对西方自由主义的批评,认为俄罗斯应该走出自己特色的道路。索尔仁尼琴晚年一直在别墅写作,普京经常去探望。他和普京有很多共同点,东正教信仰,斯拉夫民族主义者,有很强的大国意识,都认为俄罗斯应该恢复传统的大国地位。观念上都既反苏联,又不喜欢西方自由主义,认为俄罗斯文化应该自立于西方,恢复斯拉夫民族文化传统。

普京和索尔仁尼琴一样为苏联解体惋惜,但苏联解体无法挽回,他只有面对。从恢复传统的俄罗斯立场,苏联解体是地缘政治的灾难。

索尔仁尼琴很少表扬现任领导者,就连当年赫鲁晓夫释放他,他都没有表示感谢,也没为赫鲁晓夫“歌功”。但索尔仁尼琴却对普京执政给予高度赞扬,他认为普京为“俄罗斯复兴”做出努力。

2016年普京警告国际社会推动建立新世界秩序。普京表示:“西方国家正在放弃植根于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观,这将导致人们失去人格尊严,成为西方文明的垮台”。他还表示,这些国家的政治正确性将导致宣传恋童癖的政党合法化。充分表现了普京维护西方文明的决心。

那么普京为什么一定要出兵乌克兰?根据法国战地女记者博内尔纪录片《顿涅茨克》报道,乌克兰军队对乌东顿涅茨克的战争从2014年至今!!他们轰炸平民的住房、医院、学等等,到现在还不多挖出万人坑。

2015年2月,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签署的明斯克协议旨在停止冲突,将叛军控制的领土重新融入乌克兰,以换取该地区更多的自治权。但协议从未得到充分执行,这两个共和国靠近俄罗斯的部分最后受俄罗斯保护。

但普京这次讨伐乌克兰,除了大量如顿涅茨克大屠杀的事件,需要保护俄罗斯人外,更有俄罗斯国家安全需要。现在北约冷战后已经五轮扩张,其实早在北约第一轮东扩之前,美国内部就已经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声音,这些声音并非是来自于左派,恰恰相反,是来自保守的、接受过政治现实主义教育的人。

对北约扩张的危险发出最早也是最强烈警报的就是乔治·凯南。凯南是美国对苏联遏制政策的制定者,是冷战的顶级战略家,曾出任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可以说是美国最优秀的俄罗斯问题专家。早在1997年2月5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一篇题为《致命错误》文章。文章中,凯南强烈反对北约扩张的。

凯南写道:“直言不讳地说,扩大北约将是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俄罗斯人不会相信美国保证没有敌对意图的话。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威望和安全利益受到负面影响,而这种威望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头等大事。当然,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作为既成事实的扩张。但他们将继续视其为西方的一种抗拒态度,并可能会在别处寻求为自己提供安全和保证。”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2月21日撰文称,美国和北约在俄乌冲突中并非无辜。他写道,苏联解体后,美国于上世纪90年代作出了扩大北约的不明智决定。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在2016年的一次会议上回忆起多年前的情况时说:“早些年,我不得不说,美国应该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真正让我们朝糟糕方向前进的第一个行动是,北约开始扩张,接纳东欧国家,而其中一些国家与俄罗斯接壤。”他说:“那时,我们正与俄罗斯密切合作,他们开始习惯于北约可以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的想法。但他们对于北约逼近他们的边境感到非常不安,他们强烈呼吁我们不要继续这样做。”

弗里德曼文章中也提到了凯南。他回忆道,1998年5月2日,就在美国参议院批准北约扩张后不久,他曾打电话给乔治·凯南。凯南当时说:“我认为这是一场新冷战的开始。俄罗斯人将逐渐作出相当负面的反应,这将影响他们的政策。北约扩张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这毫无理由,没有人正对其他任何人构成威胁。”弗里德曼写道,当普京在苏联解体和北约扩张后感觉受到西方羞辱时,普京的回应是:“我会让你们看看。我会痛打乌克兰。”弗里德曼最后总结说,这是一场普京的战争,但美国和北约不仅仅是无辜的旁观者。

如此简单的道理,华盛顿沼泽如何不知,当年古巴导弹危机,他们同样以核战作威胁。明知故犯,只能说他们希望逼普京出手。犹太金融集团一直致力肢解各国主体民族。列宁成立苏联,无中生有创造很多民族,建立无数加盟共和国,硬生生创造出乌克兰这个国家,就是为以后消灭俄罗斯白人这个主体民族做准备。苏联解体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步骤,本来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是继续执行弱化俄罗斯的任务,贱价出卖资产,让俄罗斯破产,好在普京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令普京成为犹太金融集团的眼中钉。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早在去年11月就知道俄罗斯要讨伐乌克兰,但没有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保护,乌克兰军队的主力也集中在东部等俄罗斯军队包围,就是要乌克兰军队送死。等战争打响后,才高呼增加援助,这不是作秀是什么?

普京明知道乌克兰是陷阱也必须往下跳,是偏向虎山行,也是对犹太金融集团打响第一枪。目前战况是俄罗斯慢慢从点到线到面,把北部靠近白俄罗斯的地带与南部克里米亚连成一遍,形成对基辅的包围。可悲的是这犹太总统泽连斯基竟然命令全国18-60岁的成年男子不许离开国家,发枪支让他们上前线送死。昨天还在社交媒体呼吁乌克兰人民对抗俄罗斯军队。请问乌克兰军队去哪里了?战斗已经10天了,媒体上只见乌克兰人民拿枪去对抗职业军队,这样推人民入地狱,这就是一个邪恶政权。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说:“让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去作战,这是抛弃他们,让他们去送死。”)” 鼓励平民上战场的还是人吗?孔子真是伟大,现代人已经不会用如此简单直接的方式去思考,西方现代教育之过。

相反在3月4号,俄罗斯占领的梅利托波尔,乌克兰人举行集会,抗议俄罗斯军队占领自己的城市。如果俄军是豺狼之师,他们敢上街吗?如果俄罗斯一开始如美国进攻伊拉克一般,实行狂轰乱炸,48小时占领基辅不是神话。都是斯拉夫民族,多杀戮增加仇恨,以后怎样和解?

现在欧美媒体开始大力塑造泽连斯基的英雄形象,目的可能是为以后三战发动战争动员做准备。昨天CNN还现场直播他对欧盟民众的演讲,放在各大城市广场的大屏幕上,捷克的布拉格有超过10万聚集在广场观看。这种造神运动,真害怕基辅是一个大陷阱,有一场血腥的巷战,通过欧美媒体的渲染,泽连斯基的高大形象就出来了。虽然俄罗斯已经用坦克摆63公里的长蛇阵,也公开呼吁基辅民众疏散,但不知乌克兰政府有没有限制人民离开,后面发生什么真不敢想象。希望基辅最后能和平解决,在下这些猜测都是错。

如果现代人还会用简单直接的思维方式就会意识到,一个政权用这种人做总统就是一个邪恶政权。下回我们继续大英帝国如何应对1857起义后的局面,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卢冠霖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