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怀念寄爹 (作者:大明)
怀念寄爹
作者:大明
四月初,有暖意也有乏困,有思念又有期待。
不知什么原因,近日右腰酸痛,蛮厉害的,蔓延到整个右侧腰臀部、腿部,几天也没有消退。20多岁时与众人一起工地扛沙石,干劲昂扬的一刻,我右腰憋伤一下,当时并不觉得什么。三十多年来,在疲乏、阴湿时,有右腰酸软的情况,都不严重。这一次,或许真的老了,身体机能退化了,旧伤开始“发威”了?
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我的寄爹曾经跟我讲起的一段话:有的人年轻时喜欢“诳输赢”(打赌),比力气大小,挑、扛超重的东西,一时逞能、冲动,超过极限伤了身体,年轻时没觉得什么,老了暴露出来了,就是当时落的病根。同时还说我懂事的,不会去“诳输赢”。寄爹的话及其道理,一直牢牢地记在我的心里。
农村有认寄名父母的传统,旧文化里有解脱自家生肖不利的意义。而我家,更多的是父辈胜似亲情的友情。我父亲二十几岁时,感染了肺结核,上世纪60年代初期穷困的农村缺医少药,医治无门,拖下去性命就没了。那时的贫困和闭塞现在无法想象,口粮不足,收入透支(一年的劳动工分抵扣完口粮等分配还倒欠集体),更没有自行车,交通都是在泥路上步行,一般人的活动范围很小。我寄爹和另外一个父亲的好友,四处打听,听到梅李(常熟东乡地区的大镇)有名的王医生来到塘坊桥(我乡的小集市)一带,赶紧去把王医生请过来,有了链霉素,才救了我父亲一命。那时我还没出生,我父母后来告诉我的。
我寄爹是木匠师傅,带有5个徒弟,当过乡木业社负责人。他们家所在村庄马家桥,很多木匠,小木——专门做家具的,那时候都是榫卯结构制作,马家桥的木匠和木工技艺在本地很有名气。我寄爹因排行第五,乡里人都称呼他“五师”。我寄名于他家,除了感情,还有父母让我长大后拜师学木匠的设想,作为我的出路。
寄名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后天”的亲戚,没有“法定”的“义务”,但寄爹对我家和我的帮助,是不能忘记、感恩不尽的。我家是纯粹的农家,我出生在一个两户人家合居的三间茅屋里。后来逐年、逐年情况好转,茅屋翻修、扩建,翻建瓦房,都是寄爹带着一帮徒弟来帮忙的;我家从无到有的家具,碗橱、衣橱,后来我结婚时的新床,都是我寄爹家做给我们的。
我寄爹个子不高,长得有点像李雪健,也只读了2、3年书,一个地道的农村匠人。在我的心目中他却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儒匠、令人崇敬的智者。
小时候过新年,农村有邀亲戚吃年夜饭的习俗,我们一家都要到寄爹家去吃年夜饭。他们家的待人接物的礼节,比一般人家要“高层次”,除了手艺人家的养成以外,跟我寄爹的引领有很大关系。寄爹家几代人兄弟姐妹多,师徒多,堂屋摆满八仙桌,济济一堂很热闹。大家坐着吃喝,寄爹里外张罗。亲朋来临,他要到门外迎候,席散回家,他要送客到屋外村头;酒席中穿梭其间,问候交谈,斟酒添菜。男人们难得酒聚,总是很热闹,有兴奋激动者,也有寡言木讷的,寄爹总能善用语言调节气氛,开心和谐,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总能说出不少成语来,赞善谈者“见多识广”,称慢慢讲话者“和风细雨”,谓静静旁观者“不即不离”等等;一边斟酒一边示范给我们这些孩子辈说:请客人杯子里先喝掉一点酒,再加满(招待客人尽量多喝一点),不能说“喝掉一点”,也不能说“降下一点”,要说“升一升”“再升一升”……饭局上的很多规矩礼节、讨好说法,无形中传授给了我们。
寄爹对世事有很高的洞察力,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灌输式的,是潜移默化的。有像上述“诳输赢”一说的循循善诱,还善于在某个场景中即兴点拨。有一次,我们在亲戚家吃喜酒,同一桌上有一位是我曾经在中学代课时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介绍给大家说我是他的老师。寄爹也在场,待大家交流完了以后,笑盈盈的说了一个“感悟”:老师出名(这里指发展得好、有出息)了,往往有的学生会说“他(她)是我老师!”;学生出名了,往往有的老师就会说“他(她)是我学生!”;如果老师、学生哪一个不好了、出问题了,恐怕就不会说了……这话并非针对现场的我们,其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我一直得到寄爹恰当的、潜心的关怀。年幼时,父母意图我长大学木匠,寄爹就送我一个小推刨玩,提高我兴趣;以后在我读书、工作、结婚等人生节点,都给予了各个阶段物质和精神上的关怀。1990年代初,我在工作期间有一个到上海某高校脱产培训一年的机会,但必须通过入学考试和市里的组织程序方能加入这个培训。我非常想去,一方面为以后工作打基础,另一方面,我尽管在本市读过全脱产的大专,也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但未曾到大城市正规大学读过书,大学生活是很宝贵的经历,我想补上这一段。在经过考试和有关推荐程序后,我初步了解到我满足列入培训名单条件。为了万无一失,在那个烈日炎炎的夏天,寄爹一个人步行到我家,拉着我乘公交车到市里,去找曾经是我寄兄弟(当时在北京读博士)的中学老师、当任的市委领导,打听着摸到领导办公室,当面“汇报”,请求关心。这事本身的结果不重要,寄爹这种深知我心、千方百计、全力而为的精神,对我是莫大的帮助和触动。
……
光阴似箭。寄爹已经离开我们20多年了,他默默帮人却积劳成疾,未能享受长寿生活。前辈的奉献、恩情,我们当永远铭记;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当珍惜弘扬。
如今,我们面对着诸多书本上的教义、哲理、道德观,在期间苦思冥想。反观我们勤劳、善良、智慧的前辈,在那些困苦年代,伴随我们的日日夜夜,因果、仁爱、义理、道德不都在其中吗?哲学都源于现实世界,本是人生的学问,我们当更多的注视生活的形形色色。古今如此。
春源自冬的蕴藏,春是蜕变后的新生。有觉悟才有希望,有修炼方有正果。
2023年4月5日
(柏舟泛流注:文中的寄爹就是我父亲,常熟一个乡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