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在糖纸里的,不一定是糖果
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下午茶里,有时候会有老师发的一粒或者两粒糖果。
在那个时代,糖果是很吸引孩子的,糖果是那个年代孩子们心中的奢侈品,我记得有孙悟空奶糖,还有非常可爱的大白兔奶糖,太妃奶糖,还有五颜六色的水果糖。
不过糖果吃多了,会坏牙齿,可能是这个原因,下午茶的糖果,并不常见,老师如果那天带着一包糖果出现的课堂前方,孩子们的心呀,就痒痒起来咯,个个都热切盼望着吃到那一颗甜蜜蜜的糖果。
那种渴望的小眼神,绝对属于真情流露。
糖果发下来了,很多孩子就笑啊笑啊,剥着糖纸的那种声音特别好听,与笑声混合着,还有那吃了糖果就变得红润润的小嘴巴,使得那一天的下午茶弥漫着糖果特有的迷人味道。
每个孩子就一颗或者两颗糖果,孩子们都是先吃糖果,大家都是先快活了再说,然后,再喝牛奶,或者藕粉,或者豆浆,再吃饼干或者小蛋糕,小馒头,小包子,突然的,这些东西都没有原来那么香甜或者美味了。
后来妈妈教我说,糖果放在最后吃吧。
我试了一次,这个吃法,果然其他茶点和热饮都还好吃,糖果最后吃也好吃,并且被其他孩子好生羡慕,因为他们都没有糖果了,我的嘴巴里还有一颗,那么鼓着,散发着令人羡慕的味道。
后来很多孩子都这么做了。
有一天,有个小女孩,吃完了茶点再准备吃糖的时候,糖果却不在了。
她东找西找,糖果就是找不到了,此时,她邻座的男孩,嘴巴里却鼓着好大一块,好似鼓着两颗糖果。
下课后,她邻座的女孩告诉她,是那个男生错错偷走了你的糖果。
小女孩很生气,但是错错不承认吃了她的糖果。
时间慢慢地过去,好似又过了几周,老师又发糖果了。
那次,小女孩又没有先吃糖果。
我们下午茶快要吃完的时候,那个叫错错的男生突然大叫了一声,我们回头一看,他从嘴巴里吐出了一个小石头子儿,颜色白白的,好像糖果。
小女孩珍珍站了起来,说到:“ 还不承认你偷吃了我的糖果么?”
原来,珍珍上次被偷吃了糖果以后,很生气,男生错错还不承认吃了她的糖果,她回家告诉了她的姐姐,她的姐姐决心给她报仇,就想出了这个办法啦。
错错那天有点儿出丑,也不敢再偷拿别人的糖果了,女孩珍珍胜利了。
看来,被糖纸包着的不一定是糖果。
那什么情况下,糖纸包着的一定是糖果呢?
当老师发到孩子桌子上的时候,就一定是糖果,因为,为人师表,是不允许欺骗小孩子的,要不然,就要丢掉工作了,所以这种愚蠢的坏事,不会有人去做。
当我们的父母给我们糖果的时候,一定不会是假的,因为天下的父母对孩子都充满了爱心,即使没有钱给孩子买糖果,也不会弄一个假的糖果坑孩子。
当我们身边珍爱自己的好朋友给你一颗糖果的时候,也不会是假的,因为他们给你糖果的目的是让你快乐,并且从你的快乐里找到自己的快乐,所以,如果她(他)用假糖果坑你,于人于己都不利。
当我们自己花钱去商店买来糖果的时候,糖果通常也是真的,因为,那家店需要顾客的支持和好评,给你假的糖果就是砸自己的招牌了。特别是实体店,假了,铁证如山。
除此之外,人们也可能意外遇到好心人送给自己的糖果,说是意外,就是几率很低。
如果,去别人那里去偷去抢去骗,也有成功偷到糖果的,但是,也就是一竿子买卖了,第二次,人家就不会再给你机会了。
所以,有一些江湖的上的职业,只能打一枪换一炮的。
为什么要通过虚假的方式去巧取豪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难道,老师没有发过糖果么,父母也不给你糖吃,身边没有一个好友给你吃过糖,你自己也没有钱去买糖吃么?
童年的那个错错,是因为那颗糖太好吃了才拿别人的糖果,还是就想看到珍珍失去糖果时,那份失望与痛苦呢?
哪一个是错错真实的人性呢?他是贪婪于糖果的甜蜜,还是贪婪于他人受虐时的快感呢?
童年的珍珍至少给他上了一课,不是所有包着糖纸的东西,都是糖果,也有可能是小石头子儿。
珍珍的反抗,是被逼的,好在老师即时找了珍珍和错错谈话,后来这类事情就不再发生了,不然,这会不会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呢?说不定珍珍长大以后,可能会变成一个骗子,或者习惯行骗。
这种教育方式是具有中国传统模式的,我觉得挺好的,据说,好多好多人都特别赞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比如把“罪恶掐死在摇篮”里,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特别是喜欢中国国粹的人群,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爱之入骨的,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被保持着,传播着,发扬光大在世界每个大陆和岛屿上。
张明敏的歌曾经在大陆很风靡,多少人都模仿他那不怎么标准的国语,就是那一点不标准,代表了海那边的气息。
多肉熬过冬天以后,就要进入生长期了,放到户外,应该是它们最喜欢的,但是,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我上过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