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4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崩溃 4
4
1938年12月,蒋介石在咸阳武功召开第1、第5战区军长以上会议,蒋介石点名让李品仙汇报丢失“百多门大炮”的情况。李品仙从接到撤退命令一步一步开始讲起,蒋介石极为不耐烦,“不要那么长,只说在兖花公路上撤退的情形。”
李品仙一听知道混不过去了,只好倒打一耙,“当时我要子亮(刘汝明)派一部去占领应山,掩护我在兖花公路上的撤退。后来应山失守,子亮兄没有告诉我。”
刘汝明第427旅打应山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接应桂系两个师突围,二一个可以屏护襄花公路。此时日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襄花公路,那么刘汝明任务的重点就是接应突围,而襄花公路上的日军就应该由在此撤退第4兵团负责。况且第4兵团如此庞大兵力为什么不组织攻击?而是弃炮而逃?李品仙这样讲纯粹不顾实际情况推卸责任、委过他人。
这么简单的道理委员长还是明白的,况且刘汝明和委员长之间有电报联系,应山的情况是比较清楚的。现在委员长听到李品仙这样说就有些上火,“行了,不要往下说了。”
这样会场气愤就紧张了,不过紧张也就紧张了,后来啥事儿也没有,“不要往下说了”也就没人吭气了,一百多门大炮丢了就丢了吧。武功这边开会等于啥也没说,而后方重庆汪精卫却趁着这个机会跑了,委员长您说您干嘛来了?
反正是委员长的话没人听,大炮丢了,“黄陂必须尽力固守”“第五路军”也不去,大家各自跑吧。宋希濂“立即命令第61师向钟祥转进。亲率第87师及直属部队两万多人,以四路纵队,沿黄安至花园的公路西行。”日军飞机三批飞机、每批24架从头顶飞过,“既不投弹轰炸,也不低飞扫射,径直向西南方飞去。”日军飞机飞往“孝感至长江埠一带的桥梁和船只,企图阻止和延滞我军的撤退。”宋希濂军长判断日军的企图很大,准备大包围。
“将近黄昏时(下午6时左右),我所素爱部队均已到达花园附近。当时得知的情况如下:(一)钟松率第61师已于上午通过花园向孝感方面去了;(二)听到西面大约三四十华里的地方有浓密枪声,判断安陆可能已被日军占居;(三)友军的第44军萧之楚部,约有两个团和一个山炮连及没有跟上队伍的其他友军部队,约有四五千人,均才到花园附近,处于彷徨之中;(四)沿长江北岸西进之敌,正向武汉附近地区进攻中;(五)据我军后尾部队报告,尚未发现敌军的追击部队;(六)北面的麻水、应城一带,尚无敌踪。”
小宋军长就是厉害,就在这短短时间内把各方敌情、我情了解得是透透彻彻、井井有条,“我立即召集所有各部队营长以上军官,到花园车站开会。向他们说明当前的形势,是处于敌人的大包围中,再向西行进,可能钻入敌军口袋,有被歼灭的危险。在此观望坐延,敌军将包围圈缩小,亦有被歼的危险。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暂将各部队分散隐藏三里城、宣化店、七里坪一带及花园的东北地区,伺机突围。”
小宋军长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日军的大包围圈不是开玩笑的,至于分散部队暂时隐藏还是极为冒险的。如果日军包围圈扎实厚密,分散部队就是自寻死路,还不如集团突围来的可靠,虽有损失但是一定会突出去。宋希濂连这个损失都不想要,而是判断日军包围圈必有间隙漏洞,分散、隐藏部队之后完全可以“伺机突围”。
这就是为将的能耐了,部队生死就在长官的一转念。
小宋军长否决了要求休息的意见,“随即就各部队行进的路线,隐藏的大概地区,以及今后的联络方法,予以明确指示。我亲率军直属部队及友军部队,立刻循原路东行。约一小时后,折而北向,进入丛林地带。由第87师沈发藻师长率该师全部,由还有经二郎店向三里城行进。”
部队分为两股,第87师直接北上目标三里城,宋希濂及军直属部队和友军向东再向北,目标宣化店。宋希濂的判断是日军在西北方向的应山突破必将直接南下武汉,应山东面应该暂时空虚,于是大胆决定向敌后前进,第87师是野战部队,目标就靠近应山一线,军直属部队和友军零散部队战力不强,那就亲自率领向宣化店前进,这个方向与应山之敌中间有第87师隔绝,安全性要好一些。
可以看出宋希濂的这个安排也是煞费苦心,也是非常到位的。“经一夜行军,到第二天上午,大都到达了三里城、宣化店一带地区,几乎没有一点战争气氛,街上行人如扰,熙熙攘攘。尤以三里城颇为繁华。……军部到达三里城附近一个村庄住下后,我即命通讯营迅速架通各团级以上部队电话,并采取下列措施:(一)所有无线电台,应暂时停止与外部联系,防止被敌军侦察,发现我军位置;(二)严密监视和警戒通往黄安、花园、应山方面的敌军动态;(三)派出一些便衣人员前往潢川、罗山、信阳等地,侦察这方面的敌军情况。”
小宋军长的这些举措真的是非常正确,关闭电台深藏起来,警戒南路日军、侦察北路敌情,可以说非常到位,确实是撤退逃跑的极好战例。
虽然侦查人员的情报还没有回来,小宋军长已经定下了突围方向,当然不能是南边长江,到了江边也游不过去;也不能是东边,那边早已是敌占区;也不能是西边,那是日军包围圈的主要防线,只能是北边,日军的来路必将空虚,他们能有几个人啊?“在这一带大约住了三四天,我命令各部队,利用夜间逐步北移,接近信阳至潢川公路南面约2、30华里住下。”
小宋军长布置部队在信潢公路南面“2、30华里”住下静等敌情报告,这个位置实在是太正确了。如果情报来了可以确定公路可以偷过,那么部队天黑出发、午夜过公路、天明的时候已经脱离公路又是2、30里以上了,这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了。
情况和小宋军长预料的完全一样,“信阳至潢川间,只有信阳、潢川两地有日军据守,白天常有装甲车在信潢公路上巡逻,晚间颇为寂静。于是我决定,于某日晚十时至十二时,所有部队(约2万人)要全部通过这条公路,跳出敌军的包围圈。”必须要一夜“全部通过这条公路”,否则的话天亮之后,巡逻日军必定会发现痕迹,这么多人,哪能不留下蛛丝马迹?如果是这样的话,没有通过的部队就危险了。
“一切均按照预定的部署实现了,接着渡过淮河(这时淮河可以徒涉),第二天到达息县,即分两路向驻马店、确山两处前进。我率军部及直属部队到达驻马店后,立即由电台向军委会报告经过情况,迅即得到蒋委员长、何参谋总长分别来电嘉奖,内有‘极为嘉慰’之词。”
这一路向敌后突围,确实是步步惊心,好在是有惊无险,全赖小宋军长有勇有谋、胆大心细,这才成功突围。小宋军长自然很得意,委员长的“‘极为嘉慰’之词”记了一辈子。
“并命部队即向南阳地区集结整训。”看来也是“退保南阳”去了。
“随我一道出来的友军部队,各自归还建制,其军师长均曾来电表示感谢。”小宋军长得意之情跃然纸面,不禁令人想起李长官徐州突围之后的欣然之情,“我长官部一行,脱离了敌人包围圈,随行的中央机关人员和新闻记者无不喜气洋洋,向我申谢保护之劳,随即分头赶路,向武汉而去。”突围之后,也就逃得性命之后都是很高兴的,不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一起高兴才更high是不是,特别是自己顺手搭救了别人性命,人家千恩万谢的,是不是?不过李长官那是编的,小宋军长这个倒是真的。
这次突围行动非常圆满,不过唯一的不足是第61师,已经西去。按道理,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方案,那就要立刻通知下属部队执行新的命令,可是宋希濂在回忆当中并没有提及和第61师联系、通知的事情——在实际情况中,这是不可能的。
属于自己指挥的部队自己当然有责任负责到底,虽然“钟松率第61师已于上午通过花园向孝感方面去了”,现在已是傍晚6点,派人追也行,打开电台联系、下命令也行。如果联系不上,那么小宋军长在回忆录里说一句没有联系上第61师就行了,此时军情如此危机,联系不上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小宋军长在回忆录里并没有说明这一情况,那么就是应该联系上了,但是第61师并没有回头向军部靠拢。
再说第61师方面,“向孝感方面去了”,那就是脱离了原定从花园直接向西到安陆的计划,为什么改变了计划?是敌情还是另有命令?不管是敌情还是命令,第61师必须要向自己现在的指挥上级第71军汇报,不可能不吭气就改变原定计划向南走了,这叫违反命令,这在部队里是绝对不允许的、是不是?而且这个命令违反的毫无道理、毫无必要,如果真有情况,那在花园留下个参谋向宋希濂汇报一声不就完了?钟松连这个点儿常识都没有吗?
宋希濂如此遮遮掩掩,他到底在掩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