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家长对感冒发烧的不同态度
这几天看见新闻照片,也从一些朋友那里得知,国内的儿童医院爆满,我就想起我女儿小时候发烧的几个笑话。
那时我们搬回墨尔本不久,女儿也就一、两岁。有一天晚上她突然发烧,我和我先生到处寻医找药。但墨村这个地方,晚上诊所也是要关门休息的。于是找到了一个药房。我先生买了一堆东西,还是像揪住救命稻草一样,不停向药剂师问东问西。
药剂师也很有耐心,回答完了后问道:“Is this your first child?”这是你们第一个小孩吗?我和先生茫然地点点头。药剂师又问:“Is this your only child?”你们就这一个小孩吗?这回我和我先生听懂了,忍不住都笑了。
在药剂师的眼里,我们是有些过于紧张了。后来我们渐渐地接受了这边医生的建议,38度以下不吃药,38度以上用退烧药,并且喝各种液体补充水份。
但这种做法在国内家长的眼里显然是行不通的。有一次家里长辈看到娃发烧到38度以上,我们还没带她去医院,他们很不理解。忍了一个晚上,到第二天上午老人们一定要我们带孩子去医院看急诊。看就看吧,幸好离儿童医院也不远。
澳洲医院急诊的顺序,不是按照先来后到进去的,而是看病人的危急程度。我们俩抱着娃坐在椅子上等,护士过一会儿来查一下娃的体温,就是不让我们进去见医生。我们等了很久,但那些“加塞儿”的,的确有手脚流着血的、有半昏迷的,似乎确实比娃严重些。
等着等着,娃醒了,看见了旁边的儿童游乐场,来了精神。以前没来过,这里的设施对她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必须要探索一下。她一会儿爬上爬下,一会儿摇塑料木马,玩的满头大汗。等护士再来量体温时,人家已经退烧了,退烧了,了。。
于是我们高高兴兴回家了。去了趟医院,退了个烧,花了四个小时,就是没见到医生。
澳洲医院的急诊是这样,不是很紧急的病就要等很久。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去家庭诊所,但医生也只是让我们买一些治标的药,再给娃一条让她开心的毛毛虫软糖算是收获。
时间长了我基本接受了他们的观念,儿童时期疑难杂症是少数,大多数感冒发烧都会自愈,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减轻症状之外,就是让他们在自愈的时候得到最重要的水、维他命、电解质,和充足的休息。
但我也不赞同澳洲这边给孩子吃电解质冰棍的做法,光是想想都想打冷颤。久而久之,我自己发明了一套“神仙汤”疗法,包出汗,还舒服。
我带着这样的态度回中国,遇到感冒发烧,用“盼那朵”加“神仙汤”疗法,基本上没有带娃看过医生。只除了一次例外。
那次娃感着冒,突然对我说:“妈,我耳朵好像有点听不见了。”这个症状以前没有过,我有点紧张,于是带她到了大名鼎鼎的和睦家医院。
接待我们的是位老外儿科医生,说的一口标准普通话。他看了后告诉我说:“没关系,过两天就好。”我一听急了,万一,万一这炎症发作,影响听力,啊,后果不敢想。我赶紧说,无论如何开点药啊!医生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还是开了个药,我心满意足地去药房,拿到手一看,是洗鼻子的海水。。
后来女儿的感冒很快好了,耳朵也恢复了灵敏,那瓶海水放在那儿也没用过,直到过期扔掉。
感冒不给药,在国内也就私立医院敢这样做。那些公立医院急诊医生敢这样,怕不会被家长骂到抑郁,可能本科室的同行也不会理解他们吧。
国内的家长,不太相信“自愈”这件事,总要给孩子吃药、打针甚至动不动就输液,而那些不开药的医生肯定不是好医生。这就是中、外家长和医生对孩子感冒发烧的不同态度。
所以我常常说,国内一有疫情,医疗系统很容易被击穿。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医疗体系的设计上,同样的疾病,中国人就更可能去医院看医生,每个病人在医院的停留时间也会更长,医院承受巨大压力。看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多了,必定挤压其他科室,引发震荡效应。
当然,不是所有的感冒发烧都能自愈,发展到肺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要看医生治疗的。但中国的治疗偏重,有其根深蒂固的习惯原因。过去几年这样,将来短期也不会改变。
顺便分享一下我的“神仙汤”。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方法只针对普通感冒初期,大家还是要观察自己的不同症状。
用姜片、蒜粒、盐、生抽、胡椒粉,加开水冲泡成一碗好喝的汤,不加或只加一点点油。晾到略高于体温时喝下去。
用姜片、花椒煮一大锅水,倒进泡脚桶里,加凉水调到微烫时泡脚。打开保持温度的功能,或水凉了就再往里加热的姜片花椒水,一直泡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
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
喝酱油汤主要是增加体内的水份和盐,在之后的泡脚出汗时,不至于脱水。而姜片和花椒是暖性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我的经验,这以上的方法可以减短感冒总天数。目前我没有发现副作用,如果有人知道也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