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玉树临风的男人们】先秦-管仲-法
我们现代人常识三教九流。
三教许多人知道,儒,释,道。其实儒算不了宗教,因为它没有如何才能生死解脱的理论。
释是外来的和尚,就算玉树临风,也确实有许多玉树临风的人物,但是别人家的。我的这个系列只涵盖中华文化,所以只能忍痛割爱,不聊它。
那,九流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汉书·艺文志》分別指: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坊间也有九流十家的说法,九流之外再加上小说家。
小说家的代表人物有虞初。班固所著之《汉书·艺文志》记载:“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語,道听途說者之所造也。”,所以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
今天来聊聊法家。
法家又称刑名学,其创始人为管子管仲。
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管子,名夷吾,字仲。
自幼与鲍叔牙为知己,鲍叔牙知其雄才伟略,常善待之。
鲍叔牙后将管仲举荐给齐桓公,被任命为上卿、相国。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后来的商鞅去了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便一统天下。
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看,法家思想比儒家,墨家,道家都更实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管仲和商鞅,都出侯入相。
再来看看孔子,孟子,墨子,老子,杨子,庄子,一辈子仕途忐忑,郁郁不得志,只能在坊间乡野说其言,著其作。和如今的时坛诸公有一比,空有满腹经纶,却无施展之舞台。
所以,有舞台很重要。
而舞台,是要自己去争取的。
当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弟子也出侯入相。
但是,读中国史,你会发现一个规律。
打天下的创业之主,都会把儒家的那些条条框框踩在脚下。反贼么,忠孝礼义全破了。守成之主,才会又把儒术捡起来。还记得不久前的批林批孔么,还记得打到孔家店么?如今儒术又成了中华传统美德。
所以,任何一种学说,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法家思想,既然能让一个国家由弱变强。
那么,对此时的天朝而言,是捡起儒家比较好呢?还是捡起法家比较好呢?
当朝廷开始捡起儒术的时候,你就知道,朝廷的重心已经转换到了守成而非创业。
而守,是守不住的。哪个皇朝守住了呢?
从近三百年的近代史来看,欧洲文明崛起,特别是美国。美国是由世界各地的不是那么热爱祖国的移民组成,一盘散沙,各种宗教族裔,彼此之间矛盾重重。但美国用了短短二百年的世间,把一块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建成了世界超强,一骑绝尘,把所有的古老文明远远甩在了后面。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绝不是因为上帝保佑美国。上帝不会那么偏心眼。
《管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86篇,现存76篇。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参患》“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
《管子·霸言》“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形势》“独王之国,劳而多祸。”
这些文字都在说什么?都在说人,也就是国家的公民。
以人为本,富民才能强兵。
如果套用现代企业管理,这些句子,属于这家企业的Mission and Vision Statement。这些,应该是法家的核心思想。至于具体如何实施,那是具体的管理措施。
管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一家企业的最大财富,是其员工。
管子是反对独行者的,当然,由于其历史局限性,他不反王权。
他主张的是王要开明,要以人为本。
按现代语言来说,他反对当权者独断专行,不听民众的意见,从而造成施政不得民心。得众,没有用,得心,才有用。但他没有提出王要独行的时候,用什么办法纠正。
那如何才能知道王是否得其心呢?
你是无法知道的,除非,你让民众自由表达出来。
不让民众自由表达出来的,就必然会是独行者。
如果民众的意见不能自由表达,就不是以人为本。你说,本是固呢,还是乱呢?是国危呢,还是会成就霸王之业呢?
当然,后世的王,也知道这个道理。
特别是那些打天下的创业之主。他们经过了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动乱时期。所以,后世的皇朝,许多都设有言官制度,就是为了保障言路畅通,能体恤民情。
只是,不受制约的王权,虽然可能会出现几个开明的君王,最终,毫无例外地把言路给堵死了。于是,毫无例外地导致了王朝的替代。不受制约的王权,必然会导致独行,差别,只是速度的快慢而已。
短,则八九十年。慢,则几百年。
可是,哪一个王,不希望祖宗之家业千秋万代呢?
那么,在不放弃不受制约的王权的同时,如何才能做到千秋万代呢?
所有的王,都用的是同样两个办法。就是所谓的两手都要硬。
第一手是宣传洗脑,用笔杆子。
道德和宗教,扮演了笔杆子的作用。
后世的王为什么会独尊儒术?因为儒家的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十五个字中,只有第一个”仁“字是要求王的,其他十四个字都是要求民和官的。
你说王会不会喜欢。
如果我每半个月只上一天班,但员工必需连上十四天,才给休息一天。
我肯定喜欢。
问题是世间久了,员工不喜欢。要么怠工,要么辞职,跑去其他公司去了。
宗教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你日子过得不好不能怪政府,是你的因果,是你上辈子造的孽。或者,你受的苦是上帝,佛祖,大仙对你的考验。你如果能忍住所有的磨难,下辈子就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你越能吃苦,就说明你层次越高,你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宗教,就这样被王们,和一些神棍们联合给玩坏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吃苦和境界成了正比,越是能吃苦越光荣。
莫非,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吃苦?吃苦,是修成正果的必经之路?
难道,最求幸福生活,不应该是人生的目标么?
第二手是刀把子,把异议者给收拾掉。如此,剩下的都是同心同德之众,本便固了。
这是王们的美好愿望。
这两手有没有用呢?当然有。
只是,你怎么就知道剩下的都是同心同德之众呢?你怎么就知道他们不是仅仅变成了一群沉默之众呢?你怎么就知道笔杆子已经把所有人的脑子给洗干净了呢?没有人知道,直到大厦倾覆。中国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反贼中,只有两位出自布衣,朱元璋与毛泽东。
其他都是当朝的官吏。
独行者的心中,永远在猜忌谁是反贼。
越是独行,越惧怕反贼。夜不能寐。
越不独行,越不怕反贼。这是个反比关系。
比如说,毛润之先生,当年是神一般的存在,揪出无数反党集团野心家。润之一去,家庭便造清算,他所坚持的一切,亦被抛弃。相反,政府每几年被颠覆一次的国家,民众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参与政府政策制定的地方,就不怕反贼啊。怕也没用啊,每次选举,总是有将近一半的民众是反贼。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比例。
管子的中心思想已经确立,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他的管理手段。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金融财政管理。他非常鲜明地提出了首先要致富。
《管子·治国》“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管子·治国》“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轻重甲》“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
想致富和能致富是两回事。那管仲兄是如何来让齐国富的呢?
首先是农业。
《管子·治国》“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世人皆知,孔仲尼兄提出了“食,色,性也。”
其实,首先提出这个“食”字的,是早生于仲尼兄一百年的管子。
其次,以金融政策扶植农业。
《管子·国蓄》“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你没看出,这是国家放贷,国有银行啊。
借钱给农民,让他们有钱从事生产,再以帛和农产品还贷。
百姓无荒废,朝廷有收入。
《管子·揆度》“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
管子已经清楚地阐述了通货膨胀的要害,提出了要控制货币的供应量来保持稳定的币值。
《管子·乘马》“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
通过市场,就可以知道国家是治还是乱。市场,有其自有的规律。
呵呵,中国的资本主义启蒙,不是发生在清末,而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有了发达的农业还不够,就算是轻徭赋,还是不够,还得有发达的商业。
《管子·立政》“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
《管子·权修》“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
《管子·乘马》“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
《管子·禁藏》“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管仲兄对人性非常地了解,对驾驭管理市场也非常的娴熟。
《管子·乘马》“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
农商的从业者必须要有诚信,否则行业除名。让你自砸饭碗。
对于税收和财政开支,他的政策是这样的。
《管子·权修》“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管子·八观》“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量入为出,节俭禁奢。不做面子工程。
我们再来看看管仲兄的外交思想。
《管子·霸言》“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
《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呵呵,这位老兄是典型的笑面虎。
手握大棒,面带微笑。
你想想啊,齐国在他的治下,成为春秋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这位相国,可是亲自带兵打仗的。尊王攘夷,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会亲提铁甲战车上阵的。
但,国虽强,却不傲,也不好战。
《管子·霸言》“量力而知攻,攻得而知时。”
对于吏治,管仲兄的态度是礼贤下士任用贤能。
首先,王要端正态度。不能以自己的喜怒来赏罚。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管子·形势解》“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法法》“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
你发现没有,管仲兄不但能管下,而且能管上。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现代的商学院,就会教How to manage up, manage peers, manage reports.
管子能得到齐桓公的无限信任,不是靠运气。
正因为有了主上的信任,管子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管子·禁藏》“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子·法法》“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治思想。
儒家仁义,墨家兼爱,道家无为。
儒墨道三家都是管子的后辈,他们都继承了一些法家的思想,但抛弃了管子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法治。悲哀呦!
道家作为以出世法为主的宗教,倒也不能过于苛责。入世法本来就不是它的强项。
《管子·立政》“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管子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法治,那就是,朝廷要做什么事,要先有法令。
你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用权威来代替法律。
这是程序正义。
《管子·法法》“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
一切必须按法律来行事。
《管子·重令》“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胜也,而令乃行。”
《管子·立政》“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
在执法的过程中,无论贵贱亲疏,一视同仁。
《管子·法法》“使贤者食于能,斗士食于功。”
《管子·五辅》“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
《管子·版法》“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对于官员的提拨录用,管子的做法是看政绩和战功。
而不是主官的个人喜怒。
从一本《管子》,我们当然无法了解他的施政细节。
比方说,他的立法过程是什么?
但是,从他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可以推测必然是经过广泛的民意调查。
而不是闭门造车。
其实,从《论语》和《墨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管子的痕迹。
比如说,儒家的礼和义。
管子也重视礼和义。管子是非常重视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所以他尊周天子。尽管齐国是春秋霸主,但没有像始皇帝那样。
墨子的不法君王,不法父母,不法师长,而法天道。这种平权思想,比管子走得更远,但他用天道代替了法律。也许,他不相信官家制定的法律吧。
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会被前人,被当时的社会所影响。
管仲兄是一位思想超级超前的人物。
他的治国理念放到如今,也比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强太多。
他的出现,对两千六百年前的其他诸侯国,完全是降维打击。当然,我必须的顺便赞一下齐桓公。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被举荐过来,他直接就任命为相国。慧眼识英雄啊。
你说,
管仲兄是不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