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银行息差创历史新低,濒临风控边界?

银行息差创历史新低,濒临风控边界?

公众号新闻





多位行业人士称,若考虑到中国银行业7%-8%的资产增速、30%左右的分红比例以及稳定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净息差约为1.6%-1.8%之间



文 | 《财经》记者 陈洪杰
编辑 | 袁满
 

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屡次刷新最低点。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为历史最低。中国银行业净息差已经多个季度在满分线1.8%以下。

受按揭房贷利率下调、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置换、重定价等因素影响,2024年银行业净息差仍会收窄。“今年银行业息差下行幅度约为16.2个基点。”有分析机构称。

净息差风控的边界在哪里?多位行业人士称,若考虑到中国银行业7%-8%的资产增速、30%左右的分红比例以及稳定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净息差约为1.6%-1.8%之间。

但银行净息差不断探底的同时,对标宏观CPI形势,中国实际利率并不低,降息预期依旧浓郁。有业界人士指出,若用 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减去同期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23年12月实际利率为2.8%。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CPI同比下降0.3%,已是连续三个月CPI同比出现负值。

“货币政策有望更积极,预计MLF将再度调降,存款利率将继续下行。”多位行业人士称,未来叠加经济的复苏,再加上负债端定期、较高利率的存款到期,银行净息差有望反弹。


净息差多季度跌至1.8%以下

净利息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直接反映其盈利能力。从银行收入结构来看,利息净收入作为银行主营的存贷款业务的营收体现,占比接近80%。

疫情发生以来,经济压力加大,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商业银行净息差拉开下行之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较一季度、二季度均略降0.01%,为历史最低。2019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20%,2021年为2.08%,2022年为1.91%。

这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连续多个季度已经低于1.8%的审慎值。《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显示,净息差低于1.8%的银行将在评估中将被扣分:0.8%(含)至1.8%打分的区间为60分(含)至100分;0.8%以下打分为0分。

对比美国,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不高。以美国四大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花旗集团为例,在2023年三季度的净息差分别为2.72%、2.11%、3.03%、2.49%。同期,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64%、1.62%、1.67%、1.75%。

而德国的经济模式为“大实体小金融、强企业弱银行”,近20年来银行的净息差一向很低。2022年,德国的大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州立银行净息差分别为0.67%、1.47%、1.53%、0.63%,分别较德国广义银行业整体净息差低19个基点、高61个基点、高67个基点、低23个基点。

“全球的利率环境不同,处于基准利率较高环境下的银行息差相对较高。美国等在过去几年处于升息通道,而中国相反,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降至2.5%。”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称。

德国的银行体系较为特殊。有将近2000家银行,除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这些私有银行,还有不少一些公有制或者合作性的机构,其存款人同时也是银行股东,并且区域性非常明显,地方银行服务当地居民,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另外,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2010年开始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陷入债务危机,欧洲整体进入负利率时代。“但德国为了留住核心存款,依然为储户提供正利率,这也是直接导致该国银行息差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徐雯超称。

银行息差水平还与其资产负债结构以及风险水平等相关。多位分析人士称,过去中资银行净息差常年在2%以上,未来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怎么对标世界其他国家的银行业,这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银行业过去几年应对净息差的方式在资产端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采取的大多是以量补价、业务下沉等方式。

有数据显示,2023年前八个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8%,较2017年累计下降3.1个百分点。该利率仍较房贷等其他贷款稍具优势。“这也是大行做县域金融,小行继续下沉的原因。”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称。

推进零售业务转型为另一方向。“银行应持续优化自身资产结构,提升收益率较高资产的比重,同时需强化风险防控和资产质量管理,有效提高资产收息水平。”中诚信国际分析人士表示,此外,稳增长的宏观政策也有利于提振市场主体投资消费信心、激发有效信贷需求,有助于银行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增加优质信贷资产配置,进而促进银行业净息差保持在健康水平。

存款结构优化和成本控制是近年来银行稳息差的措施。例如某国有大行在2023年前三季度其日均生息资产规模35.79万亿元,增速17.3%。这部分抵消了息差收窄对利息净收入的影响。

拓宽非息收入也是缓解息差压力的重要方式。“拓展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提高中间收入,可以增强盈利能力。”一位银行业人士称。


贷款、存款两端定价挤压

资产端贷款定价及负债端核心存款的稳定性共同决定了银行净息差水平。

在“让利”导向下,2022年以来五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累计下调45个基点;2023年中,五年期以上LPR从4.3%下降至4.2%。

个人房贷是银行业的重要投放资产。2023年8月末,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细则颁布,利率高于所在城市首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的存量首套房贷均符合调整资格。这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压力,尤其考虑到2023年第二季度末住房抵押贷款在银行业全部贷款中的占比达17%。

在2024年首个工作日,房贷利率继续下调10基点,系2023年五年期及以上LPR下调了带来的重定价。

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对净息差产生了影响,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称,这将导致2024年净息差下行5个基点左右,对净利润的影响在4%左右。若后续调整LPR的利率或者提前还贷现象缓解,净息差也会产生新的变化。

在增量个人住房贷款中,目前不少城市执行五年期LPR利率减去几十个基点。例如在2023年1月9日,有市场消息传出,南京下调首套房贷利率至3.9%;近期,佛山确定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预计利率在3.6%-3.8%之间。”有行业分析人士称。

城投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处置也关乎着银行净息差。近年来,多家商业银行提供多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超长期新增贷款、置换贷款或展期贷款。其中最为市场所知的例子是遵义道桥。

2022年12月,遵义道桥对总规模为156亿元的银行贷款进行重组。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每年3%-4.5%。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之后,遵义道桥启动第二次重组。

另有某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称,“2023年以来,有一些地方出现了类似遵义道桥的情况,甚至银行贷款期限调整到25年以上,前些年不还本,付息率低至几乎忽略。”

“估算中国银行业对融资平台的敞口大概是49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3%左右。其中有大概36万亿元是银行贷款,城投债的规模为10万亿元。”2023年8月29日,瑞银大中华金融行业研究主管颜湄之表示,另有10万亿元的债务分布在非银的机构里面,包括保险、基金公司、券商、信托公司等。

“根据不同情况,中国商业银行可能会对个别的区域或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支持,不过短期内不会进行大规模展期。”徐雯超称。

就银行业贷款结构来看,也处于调整过程中。一位行业分析人士称,收益率较高的个人消费贷、信用卡、按揭、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定价较低的基建、制造、普惠小微贷款占比提升,整体资产收益面临下行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1月-11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为3.8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

在银行负债端,虽然2023年6月、9月、12月银行存款挂牌利率经历多轮下调,但存款成本较为刚性。这体现在,其一,过去存量的定期存款利率依然较高,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压力。

“待这些定期存量自然到期后,估计才能较好的缓和银行净息差压力。”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称。

其二,存款压降幅度实际相对较小。2023年12月22日,国有大行存款挂牌利率年内第三轮下调:一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至1.45%;两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至1.65%;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后分别为1.95%、2%。

但在营业网点,实际利率较挂牌利率要高。例如,在一些营业网点,一年期存款利息为1.65%,三年期为2.35%,五年期为2.4%。

目前,中国采用大行先行,带动中小行的方式,引导存款利率下降。在这一过程中,部分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能力较弱的机构出现了高利息吸储。

经调查发现,目前部分中小银行利用发放“活动奖励”的方式,一年期存款利率能达到4%。

“这样会引发新的问题,在同一个地方,如果小银行的利率比我们高的太多,储户是不会将存款放在大行的。所以我们也会适当调高利率。”一位国有大行某分行行长称。

其三,存款定期化。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末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占比较年初上升2.8个百分点至56.5%。

“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个人和企业部门在降杠杆,减少了活期存款的配置。”一位资深银行人士称。

在资本市场表现偏弱、居民风险偏好下行背景下,多位行业人士,预计存款定期化现象仍将持续。2024年银行业将负重前行。


探寻净息差风控边界

《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量逐步扩大,但净息差和资产利润率处下降趋势。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

在保持银行稳健经营和让利实体经济之间,银行净息差合意值应是多少?

“业界有不同版本的测算,市场认同的数值在1.7%-1.8%左右。目前银行的净息差已经接近底线。有观点将不良率这一数值也纳入净息差的测算中,这不是很公允,因为不良有清收的可能。”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表示。

中金公司估算“2035目标”隐含2021年-2035年7%左右的名义GDP增速,对应银行7%-8%的必要资产增速;考虑到30%左右的分红比例,为保持资本充足率不下降,估算银行最低的长期ROE水平为10%-11%,最低净息差约为1.6%-1.8%。

在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看来,银行要维持支持实体的能力,每年资产增速要处于名义GDP增速(7%)附近,那么未分配利润留存资本的增速也得7%附近。按分红率(30%)倒算出ROE应该在10%左右。再考虑其他收入、支出水平不变,那么净息差应该在1.68%左右,再留点安全垫,应该在1.8%左右。

2024年银行业息差大概率将继续下降。“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导向持续的背景下,市场利率仍存在下行空间,此前的LPR下调也将产生一定滞后影响,同时为助力地方政府化债,银行或将采用利率调整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重组,短期内银行业净息差仍面临下行压力。”中诚信国际分析人士称。

“但考虑到存款重定价效应的逐步显现,银行业净息差的收窄幅度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中诚信国际称。

中金公司预测,2024年下行幅度约为16.2个基点,国有行、股份行、区域行息差下行幅度分别为18.0个基点、12.7个基点、10.0个基点。

“金融业要坚持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追求适度利润率。未来净息差有望进一步降至1.5%。”上述国有大行某地分行行长称。

在银行净息差继续探底的日子内,在该行长看来,未来银行在资产端很难博得较高的收益。而在长尾客户负债端,可以提高服务专业性,获得更高比例的活期存款,降低负债成本。

“活期存款来自客户的结算行为带来的资金流量,这意味着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不同银行净息差的边界变成了专业性的高低。”他称。
 

责编 | 肖振宇

题图 |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创历史新高!弗吉尼亚大学早申人数突破4.2万!2028届录取率是否会再创新低?【行业日报】美国黑五网购额创历史新高,字节跳动退出主流游戏业务!新西兰公民流失数量创历史新高,大多去了这个国家!中国游客猛增10万!但是……法国生育率跌至历史新低,但法国人根本不想生娃,甚至开始羡慕起独生子女……香港金融科技周成功收官 参与人数创历史新高司法部起诉德州州长!指控边境新法违宪偶然看了一場六分多鐘的好戲新闻联播收视率逐年下滑,创历史新低,为什么大家都不看了?物价飙升,利率狂涨…澳人可支配收入跌幅创历史新高!专家:情况从未如此糟糕极氪12月交付13476台,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1月1日起极氪007正式开启交付祈祷出轨不发生爆了!早申弗吉尼亚大学4.2万人!杜克大学6200人!均创历史新高!2023租金飙升!加拿大空置率创历史新低,房东都不租了、老赖太多!赶都赶不走没想到!这类基金也出了"爆款",新发数量创历史新高美国去年自杀人数创历史新高,这一群体自杀率飙升...涨疯了!悉尼房价创历史新高!连涨12月,建筑成本飙升,新年或继续涨刚刚!加拿大移民部EE抽分:561!时隔两个月分数暴涨:创历史新高!万劫不复红色日记 整顿总结 9.16-30今天开始! 400万德州人感恩节出行, 休斯顿机场人流量再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新设民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3%;滴滴Q3总收入创历史新高;慢糖家完成天使轮融资... | 刀法品牌热讯房价暴涨生育率暴跌!温哥华年轻女性都不生了!生育率创历史新低高盛官宣: 新女性高管占比创历史新高!美国去年自杀人数创历史新高!这一群体自杀率飙升创历史新低!韩国2023年出生人口仅有……澳移民人数达50万,创历史新高!未来数月或锐减16万,政府或限制留学生数量旧金山办公空置率创历史新高630元,创历史新高!有人火速变现:“拿了一年,净赚8万元”!各国央行纷纷买入,专家提醒……波司登集团发布最新中报:营收和净利润再创历史新高,雪中飞营收同比大涨52.2%A股退市量创历史新高​​【社会】法国生育率跌至历史新低,但法国人根本不想生娃,甚至开始羡慕起独生子女韩国2023年出生人口仅约23.5万,创历史新低!花280万亿韩元鼓励生育为何难奏效?暴跌95%!知名科技独角兽,濒临倒闭!疯狂裁员!宝宝成长记:练功、初访斯坦福、生日陪伴多只白马股频创历史新低!大小盘热度逼近历史极值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