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几句中国的人文科学
本来想说,xxxx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弊端,怕太伤众和重,所以拿掉几个字。我不是想说优劣,只稍微聊几句我的观察和观点。
纳兰小空哗啦啦啦写了十几,几十(?)棵树,也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排队在等。无所谓了,这一片枝枝叶叶看下来,倒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
第一,这些树长得都很模糊。尽管纳兰小空一再强调什么临风临海的。你说临我既要信吗?万一长得象Stephen Hawking怎么办?当然这样说稍显不敬,我向来不喜(不适应?)中文舆论爱拿人外貌做文章的习惯,认为那很幼稚以至于可笑。
万幸的是,中国画从来不写实,无论男女,皆长圆脸眯眯眼,男冠女髻,永远是二维纸片人风格,那些树就算有像留下来,我很怀疑能信到多少度。
其实长得模糊不是我想说的,我最想说的是写的模糊。
写的模糊起码有两点可以讨论,一是作者模糊,二是内容模糊。
原来跟人开玩笑,我说,子曰子曰,难道真的都是“子曰”的吗,10之89是别人曰借他的名字而已,不过是怕自己声音不够大。
今天还不是一样。例子遍地满眼。
这种例子抛开中文也并不鲜见。
前一段追Homer,索性把Odyssey和Iliad找了几个不同的(免费)版本看(近年新译的要花钱买),都提到,一直有怀疑挂Homer名的作品是一个group人跨时代联合成书,包括出现在匈牙利的版本。
所以我并不是很信中文里这些流传到今天的各种传也好说也罢是出自一人之手。
不过这个没什么关系,最多是一个神还是很多神的差别。我想,内容模糊才比较$%§%$&$%/)(/=)(=()。
人类向内探索生命寻求自我灵魂归宿,向外观察宇宙外太空,说到底不过是为了三个字,弄明白。翻一下这一类中国古典社科类作品,在今天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说的不明白。以至于后人很多的演绎可解释,按照热力学观点,这种演绎和解释是不可能不产生entropy的,那会如何?
歧义甚至错误啊。所以任何人对任何一本中文古籍的讲解,我都不怎么信,如果我想多了解一些,我会自己去看。多说一句,我很厌恶拿网上随便翻出来的一个链接做自己理论和观点的证据,那不是成年人该有的行事原则。
所以Wittgenstein的一个观点是,许多哲学问题是由于语言使用不够精确造成的。
几年前吧,我专心带孩子那会儿,在网上有两次意外之喜。一次是一个大学的图书馆被我误闯进去(很有名很有名的大学我不提了,我几乎可以肯定100%会有校友在这里),他们书的链接居然没上锁,而且是按数字编号,也就是我只要按数字顺序就可以掏空他的整个图书馆。当然我没那么干,只是花了几天一本一本看下去,喜欢的就当下来。
另外一次是在DRIVE遇到一个开源,也是包罗万象(Host花那么多心思整理不拿去卖钱我都替他觉得亏死了)。
这些我能遇到,我想大家应该也都会有最起码类似经历。我们能生活在今天本身已经是幸事中的幸事,学习知识变得很容易很多捷径,语言应该不是障碍。
我也看到网上有讨论,说中文表达不(能)够精确。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我并不认为在表述理念方面某种语言有特别的优势,但是我接受表达的主体,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对自己表达的客体标准有差别。
人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说)文化(有)缺欠,只能是人为。
抛开内容,另外一点我不是很接受的,是和时代的脱节。
Hegel提过一个概念我很认同,Zeitgeist,其含义是说从历史层面来看的话,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哲学观(精神),Wilhelm Dilthey对此的解释是,一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在其思想,情感和需求方面的(必要的)限制。
我想,这是人性里共性的那一部分,应该跟地域没太大关系。我不是说那些不能拿来参考,但是应该有critically的意识。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笑陶三或者纳兰的一个方面,他们都忽略了Zeitgeist这件事。这是我一直对中国文化相对更怀疑的一部分,或者说我认为的一个弊端,在人文科学方面的表象,是当很模糊的概念出现之后,(几乎)没有成长。
我说他们少进化500年,会是没有根据的吗?我怎么会说没有根据的话?!
不要跟我说Stoicism,Stoicism从最初的学校到今天的研讨包括专门的网站,从来没有间断过。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的分枝,有多少不是从那里长起来的?
第三点我想提的,是任何一个理论/学说/体系,没有成长和逐步积累完善,是不对的。如果说完美是极限状态,我不会相信最初形成的那一刻是它的极限——我甚至很怀疑有没有可能达到那个极限。
特别是关于人和人之间,人和他所处的community之间关系的这一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