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城忆旧:我与林毓生教授的师生缘
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华裔学者林毓生院士仙逝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了。但与林先生在麦城(Madison, Wisconsin)的交往,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我上个世纪末入麦城威大东亚语言文学系读博。当时威大的东亚研究如日中天,名师如云,人才济济。治古典文学的周策纵、倪豪士,治现代文学的刘绍铭,和治中国思想史的林毓生,都是学术界的翘楚。
林毓生先生195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70年始任教于麦城威大历史系,凡30余年。1994年获选台湾第20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先生主要著作有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该书有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1986),《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9)等。
当年慕林先生之名,我选修了他的中国思想史课程。
在第一节课上,林先生给我们开了阅读书目,包括哈佛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 . Schwartz)教授的《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他的开场白也颇令人难忘。他说,我要求每一位学生认真阅读这些必读书;只读不行,还要读懂。从你提交的报告来判断,如果你没读懂,我就会打零分。
至于是否有人被吓走,我不清楚。我是留下来了,但读书不敢偷懒,一字一句去读。有不明白的字词,就查词典。提交的作业,林教授总是认真批改、热情鼓励。没听说谁得了零分、吃了鸡蛋。
其实林先生虽是名人,却对人客气,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天下课以后,他跟我说,“我太太今天晚上有事不在家,没人下厨。我要去饭馆吃晚饭。我们一起吃怎么样?我请客。”
于是我们去了一家意大利餐馆,点了意大利面、烤三文鱼、萨拉,还有松软可口的烤面包,相当丰盛。这顿饭对于作为学生的我来说,印象颇深。
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又在北京求学、工作多年,林先生显得很亲切。他称自己是老北京,从小在北京生活、求学。14岁才离开北京,随父亲去台湾。但至今喜欢北京,喜欢那里的小吃。说起北京往事,禁不住眉飞色舞。
饭后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抢着去买单。但林先生拒绝了,认真地说,“我们说好了的,今天是我请客。”
此后不久,我就离开了麦城,为工作四处奔波。后来回麦城打听林先生的下落,得知他已经荣休离开麦城了。那次与林先生的私唔,竟成了我们“最后的晚餐”。
转眼20余年过去了,这一切竟好像发生在昨日。而与林先生再见面并共进晚餐,已永无可能。
林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