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77级,黄埔军校第1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学生有“金七七,银七八,瘟七九,笨八零”之口碑。
1977年恢复了高考,“七七级”是特殊人群中的最特别的一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空前绝后”的一批。“七七级”的特殊性有很多书藉文章论及,但有很多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涉及其最“精髓”的部分。
生源太复杂到无以复加,经过十多年的积压,应考人数太多波及数千万年轻人,千军万马独木桥,能够冲杀出来的机率极小。应届毕业生很少,延袭之前的“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入学的很少,都是做为试点与正式参考人员的一种试验性对比参考的个别人。所以“七七级”班上有“拖儿带女”的老三届,在职工农兵四十多岁的“老大哥”,“老大姐”,也有还没正式毕业的十七、八岁的“小弟妹”。就象古代考取秀才和举人一样参差不齐。这一批人数的录取率不到3%。所以说这3%才是“七七级”中的头道酿(一番搾),
后来又在没有被录取的人员中矮子里面挑高子(二番搾)有了走读生。这些走读生都是大学所在市区的,所以他们的入学时间比正规的(第一批录取的)学生晚入学几个月。七七级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没有按照个人志愿录取,由于重点大学首先择优录取,所以有的“低志愿”者因分数高就被重点大学录取了,是“喜出谁外”的入学,还有填写外省高校的学生因为成绩好分数高就保留在本省重点大学了。
至于毕业分配也没有完全按照学生本人的志愿分配。有关系的找关系,有后门的走后门,当时国家人材奇缺,有关系的就直接分配到政府直属机关和亊业单位。那些走读生也因”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保证分配到好的单位。
“七七级”中有个别人因为政治问题而被退学的现象,如有的人已经上学几个月了因为考试前谈对象或者“地下婚姻”,上大学后因感情不合被对方告而被退学的时有发生。
由于重点大学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一个班的学生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但每个外省,外市的人数都不会很多。而今,上大学不是任何新鮮事:2021年全国高考的本科录取率为41.63%。2023年,全国各省的本科录取率有所差异,例如天津的本科录取率为37.39%,重庆的本科录取率为32.65%,云南的本科录取率为38.79%,内蒙古的本科录取率为38.79%。总体来看,全国高考的本科录取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的约43%上升到了2018年的约43.1%。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12月21日公布的“学校基本调查”,2022年日本高等教育升学率比前一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达到56.6%。升学率是指升学人数与该年级毕业生人数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衡量同级同类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77级考试方式特殊,所有考生都须参加初试和复试,这种两次考试的方式至少空前,也可能绝后。录取率之低也是前所未见。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同时配发《搞好大学招生工作是人民的希望》的社论,社会顿时沸腾。但难题马上出现,报考人数远远超出预期:有1966至1977年的高中生,有历届初中毕业生以同等学力报考,还有允许在读的1978届优秀高中生提前报考,总数多达2000余万人。由于管理部门的准备时间短,加上高考废止了十多年,工作失去了连续性,物质和心理准备都难以适应这场规模空前的高考,因而许多省市只得采取先行初试一次的方法,淘汰一批人,初试合格者才允许参加正式高考。全国参加高考者仍有570多万人。第一批本科生共录取17.7万人,录取率约为3%。拒之门外的优秀生实在太多,不少考生到教育部质询,为什么不录取他们。教育部将此情况紧急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又是邓小平发话:那就扩招吧(《邓小平年谱》252页)。于是扩招工作在第一批学生入学后进行,录取工作延长至五月份才告段落。录取率自然更低,淘汰之多,简直“惨不忍睹”。
风云际会77级,黄埔军校第1期
77级,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恢复高考——这一发生在1977年的重大事件,改变了当时全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国家拨乱反正,向知识、文明的回归,是一个国家复兴的拐点。因此,“77级”不单纯是一届大学生的指称,而是已经衍变成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1977年11-12月,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据记载,1977年报考人数最终达570万,录取人数27.297万人。这27.297万人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也就是被称作“77级”的一个群体。77级是历经磨难的一代。少年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在青春的大好年华经历过漫长的“文革”蹉跎岁月而学业中断、上山下乡、支援边陲……这代人的经历是他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77级是幸运的一代。作为共和国新生的第一代,他们经历了新生政权的创业艰辛,也经受了“十年动乱”的严峻考验。他们不仅见证了我们的国家从千疮百孔到百业兴旺,还亲身参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了充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时代机遇。
77级是奋斗的一代。在曲折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中,不管在上山下乡的广阔天地里,还是在恢复高考的知识海洋中;不管是在毕业后走到社会的基层岗位上,还是在成为担当一定重要职责的骨干力量后,他们始终追求进取,努力不辍,青春无悔,为国家做出了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中国漫长艰难的抗战史上,黄埔军校是无法抹去的一个凝重的符号。黄埔军校的声名远扬在于它为深陷危机的祖国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军事人才,他们为抵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立下赫赫战功。这些人才中有不少在建国后仍是国之栋梁,可以说,无数爱国的学生成就了黄埔军校的威名。黄埔军校的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的大名妇孺皆知,这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革命干部,广大的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名将辈出,这里走出过开国元帅、开国大将以及许许多多抗日英雄,黄埔军校自成立以来,一共举办了23期,每一期都有了不起的人物,以第一期为最,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内忧外患之时一手创办黄埔军校,其原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由此可见,黄埔军校本是培养国民党精英的重地。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的性质还相对单纯,都是为了振兴中华。到蒋介石担任校长后,黄埔军校的初衷已经偏离,成为了专为国民党当政而存在的嫡系训练营,国共分裂后许多优秀军官更是成为蒋介石私人的附庸,后来蒋介石失去民心,国民党大势已去,依附于国民党的黄埔军校自然也不复存在了,这算是首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