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8 血壮山河之枣宜会战 宜昌溃战 4
4
昨夜日军开始渡河,战报很快传递到了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自然要开会,要不然不能叫什么什么“会”不是?日军歇了十天都以为要滚回家了,没想到竟然又大举过河,这日本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日本药?真是猜也没处去猜,没办法开个会议一议吧。
自打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日军再也无力发动战略性的进攻行动,如此双方的阵线也没有剧烈变化。第5战区在1939年5月打了一场随枣会战,日军也很快退了回去,地盘所得仅仅是一个随县而已,就这样两年下来,国军在此方向上认为日军不会再有大的行动,襄河就是日军末日底线,他们是不会来这里找自己的末日的。在这样的认识下,国军对日军此番渡过襄河完全没有预料,前一阵子委员长喊的什么“长蛇出穴”、“铁锤猛击”啥的,现在看起来都是笑话。无论如何还是开会议一议吧,总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没主意的时候也要开开会、是不是?那就都喊来,集体智慧吧。除了委员长之外,参谋总长何应钦、作战部长徐永昌、政治部长陈诚、后勤部部长俞飞鹏、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张治中、重庆委员会办公厅代理主任商震、军令部代理次长刘斐、苏联总顾问福尔根。
说是集体智慧一桌子人,其实这里边能提出点儿看法的也就是刘斐一个人,不过即便是刘斐也没有料到日军此次行动的目标会是宜昌,因为从襄阳到宜昌距离实在是不短,足足500里地。日军渡过汉江南下,这一路上的后勤如何保证?如果日军不是南下而是北上,郑州离着800里、西安离着1000里那更不可想象。猜来猜去,估计日军还是南下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虽然猜到了日军将要南下,但是还没有猜到日军的目标会是宜昌——这怎么会呢?这不可能。宜昌是江防重地,工事重重叠叠、重兵挤挤攘攘的,来这里碰钉子?日军没有那么傻是不是?估计日军目标还是南漳、宜城,再往南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孔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文圣人还是武圣人都这样说啦,那么咱们没有不听的道理是不是?也要做一做日军从宜城再南下的准备工作是不是?
虽然日军已经渡过襄河,不过如果能守住襄阳,如同当年郭大侠守住襄阳,那么蒙古大军再厉害也是啥也干不了的是不是?所有现在的第一要务就是守住襄阳,“令41A(军)(孙震部)死守襄、樊,以待30A(孙连仲部)之到达,应予重赏,如放弃襄、樊,应法办。”
现在开会的时间是下午三点半,襄阳在上午就丢了,很遗憾,委员长重赏的钱总是花不出去,至于“法办”嘛,总会有办法的,是不是?
现在守襄阳是谈不到了,不过这就有了新任务,去收复襄阳是不是?这样孙连仲第30军的任务从援助襄阳变成了收复襄阳。此战孙连仲第30军毫无战意、一路败退,如今撤到谷城是李长官的亲随护卫队,原先的护卫队桂系第173师把自己的师长都搞死了,实在是靠不住,后来李长官又找来了江防军第75军放在吕堰充当护卫队,结果日军枣阳反攻,不得不又把第75军拉上去抵挡,现在委员长又要把第30军调去打襄阳,唉!你说说,李长官搞个护卫队咋就这么难尼?
孙连仲带队进至距城十里的万山村时,得到消息的第122师师长王志远早早就在等候了,要不说川军懂礼呢,长官到了哪里都是高接远送。王师长向付司令长官汇报本部已经奉命胜利收复襄阳,而日军呢也已经南下。孙连仲一听也就带队折转西南而下追击日军,进至离城30里的隆中宿营去了。
会议做出了坚守襄阳一带的决定,同时对宜昌方面的兵力也做了调整。这是一个半吊子军事会议,没有对日军的进攻目标作出明确判断,应对之策也只是各部守住各处,不过对日军南下还是比较确定的,于是将第5战区划分成左右两个兵团,左兵团李宗仁,右兵团就把政治部长陈诚派过去兼任负责,这不是委员长对李长官的不信任,而是更加重视第5战区的工作了是不是?
另外还有那个黄琪翔,一个月之内连续搞丢了第11、第22两个集团军,该同志是不是先调到第5战区长官部休息一阵子?“黄总司令琪翔,暂调长官部襄助。”散会!开饭!
果不其然,军令部代理次长刘斐对这个会议也是感到过于稀里糊涂了,会后整理了一下思路,和各位大佬又碰了一下头,赶紧写了一个签呈上报,明确提出要准备宜昌方面的作战,
“对第5战区尔后作战,其指挥系统拟调整如次,
- 襄西方面,由孙副长官连仲统一指挥33AG(59A、77A、55A、41A、84A、30A)及江防军(26A、N11A、2A、55D)各部,以使江防军完成确保宜昌为首要任务;
- 襄东方面,由李长官直接指挥31AG、29AG、45A、92A、94A各部攻击襄花路、京钟路及汉宜路敌人后方断敌联络、补给,使襄西部队作战容易,并以有利部队、准备向襄樊出击;
- ……”
刘斐虽然在签呈里提出要“确保宜昌”,但是该方面的指挥官却成了孙连仲,而不是会议上定下来的陈诚。很明显陈诚和孙连仲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陈诚是中央大员,甚至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而孙连仲是第5战区的付司令长官,如何相提并论?如此看来,刘斐虽然提出要“确保宜昌”,不过在委员长来看,是不是多虑了?至于孙连仲本人,实在是没啥能说的,年轻时村民都喊他“傻套儿”、现在的半文盲,至于军事指挥水平,也就相当于副连长,如何能指挥9个军1个师的作战?杀了韩复榘,还要笼络西北军,那就还得立典型,数来数去数只有孙连仲和张自忠,张自忠在资历和军职上都要落后孙连仲,那只能是硬推孙连仲了,如果韩复榘在哪里有孙连仲的事儿?韩复榘文韬武略,多年的方面大员,现在要指挥9个军1个师,岂不是很合适?唉!
刘斐的方案很规矩,除了孙连仲这个人选问题上没有办法之外,其他的都很符合实际情况,日军强渡襄河,襄西兵团顶住日军的攻击,襄东兵团“断敌联络、补给”,日军过河的大兵团如何能支撑的下去?可是日军此次渡河就是不依常理。
日军渡河异常顺利,这使得日军增强了大大提高进军速度的信心,于是在3日第11军决定“放弃两师团的后方,使之并列南下,以远安——荆门一线为目标”。500里的突击,而且是过河之后在敌重兵集团守备地区进行突击作战,完全就是孤注一掷的不负责任的胡闹,不过要后方那么攻击兵力就不足,那只能不要后方。如果不要后方,一旦前方攻击受阻、后方追兵压上,河东补给被断,这如何收场?
日军第11军此次所谓的“第二期作战”是强行发动,完全就是用兵错误。如果国军能随机应变抓住机会,击败日军的此次进攻是百分之百的,如果国军指挥系统水平再高一点点,搞日军一个灰头土脸也不是什么难事,而结果却是大败,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愚笨。
6月1日下午的会议上确定第75军“进守南漳”,而日军根本就没有给你这个机会,好在会议决议还没有送达第5战区,黄司令还没有被搞到长官部去“襄助”,黄司令得知日军扑向南漳,于是命令撤到泥咀镇的第124师赶紧去守南漳。
第124师丢了襄阳正在担心“法办”,如今再丢了南漳就不好再混过去了,于是急行军赶至南漳,恰好接住了日军第3师团的攻击,打!
打什么打?日军根本对南漳没有兴趣,枪一晃逼退第124师,第124师闭门不出,于是日军第3师团将第5战区在南漳的弹药库就点着了,接着南下!哈哈,不管肿么说,反正南漳是守住了,部队坚决执行了最高军事会议的决议。
日军第39师团在前面跑的更快,第33集团军司令部原驻宜城,后来南迁70里至快活铺,不过宜城是交通要道,第33集团军的兵站还在宜城,日军第39师团兵锋直指宜城。
随着作战重心的南移,日军第11军指挥部从应山南下200里至应城,意图宜昌!